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02204)

作品数:11 被引量:155H指数:8
相关作者:陈杰赵茹茜杨晓静佟辉刘红林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医科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基因
  • 3篇肌红蛋白
  • 3篇红蛋白
  • 3篇背最长肌
  • 2篇多态
  • 2篇多态性
  • 2篇性别特点
  • 2篇肉色
  • 2篇基因表达
  • 2篇二花脸
  • 2篇二花脸猪
  • 1篇选育
  • 1篇脂肪
  • 1篇脂肪组织
  • 1篇肉质
  • 1篇肉质性状
  • 1篇生长抑制素
  • 1篇染色
  • 1篇染色体
  • 1篇微卫星

机构

  • 8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陈杰
  • 7篇赵茹茜
  • 5篇杨晓静
  • 4篇刘红林
  • 4篇佟辉
  • 2篇胥清富
  • 2篇陈伟华
  • 2篇邵根宝
  • 2篇韦习会
  • 2篇徐银学
  • 2篇黄瑞华
  • 2篇贾超
  • 1篇潘增祥
  • 1篇赵如茜
  • 1篇孙梅
  • 1篇谢庄
  • 1篇许丹

传媒

  • 4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Journa...
  • 1篇遗传
  • 1篇食品与生物技...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6
  • 2篇2005
  • 3篇2004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利用肉色相关候选基因对肉色性状进行预测被引量:1
2009年
1)选用肥育期苏太猪100头,屠宰后取背最长肌,采用相对定量RT-PCR法测定肉色候选基因肌红蛋白(MB)、肌细胞增强因子(MEF2)、钙调神经磷酸酶(Calcineurin)和活化T细胞核因子(NFATc1)mRNA水平;分别测定MB浓度和肌肉表观色度参数,并对肉色进行评分,再分析上述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MB mRNA与肉色评分(r=0.426**(**:P<0.01))、a*值(r=0.379**)、MB浓度(r=0.364**)均呈正相关;NFATc1 mRNA与肉色评分(r=0.407**)、a*值(r=0.406**)、MB浓度(r=0.345*(*:P<0.05))、MB mRNA(r=0.571**)也均存在正相关;且肉色候选基因表达之间均呈正相关。2)选用生长速度慢的肉脂兼用型二花脸猪与生长速度快的瘦肉型大白猪,分别于3、20、45、90、120和180日龄采集背最长肌样品,用相对定量RT-PCR法分析背最长肌中肉色相关候选基因表达的发育性变化,并进行品种和性别间比较。结果显示:MB、MEF2、Calcineurin mRNA发育性变化在品种间二花脸猪高于大白猪;NFATc1 mRNA则相反,大白猪高于二花脸猪。两品种MB、NFATc1、Calcineurin mRNA均在20日龄急剧升高,MEF2在两品种间差异最大,除3日龄外,二花脸公猪均显著高于大白公猪。性别间二花脸公、母猪MB mRNA和MEF2 mRNA仅在发育后期180日龄有显著差异,Calcineurin mRNA和NFATc1 mRNA在整个发育阶段均无显著差异。结论:推定最佳早期选育时间点为20日龄。
佟辉赵茹茜
关键词:肉色候选基因肌红蛋白背最长肌选育
二花脸猪obese基因3714位点多态性与产仔性状的相关性被引量:9
2004年
利用Bi PASA技术检测了二花脸猪OB基因的多态性 ,并且分析了其与母猪产仔性能的相关性。结果显示 ,OB基因在第 371 4碱基处存在G/T替换 ,经Bi PASA检测后分别定义为等位基因G和T。在二花脸母猪群中 ,等位基因G和T的频率分别为 0 339和 0 6 6 1。方差分析发现 ,G/G基因型个体的头胎产仔数以及平均产仔数略低于G/T型和T/T型个体 ,但相互之间无显著差异 ;在最高产仔数性状上 ,G/G型个体显著低于G/T型和T/T型个体 (P <0 0 5 )。
孙梅陈杰赵茹茜韦习会刘红林
关键词:二花脸猪多态性产仔性状肥胖
猪肌红蛋白基因表达的发育性变化及品种、性别特点被引量:6
2004年
试验动物选用生长速度慢的肥胖型猪二花脸猪与生长速度快的瘦肉型猪大白猪 ,分别于 3、2 0、90、12 0和180日龄随机屠宰大白猪公猪和二花脸公、母猪各 4头 ,采集背最长肌样品。采用反转录 聚合酶链式反应 (RT PCR)法 ,以 18SrRNA为内标 ,定量分析背最长肌中肌红蛋白 (myoglobin ,MB)基因表达的发育性变化 ,并进行品种和性别间比较。结果显示 ,两品种猪背最长肌MBmRNA的表达呈现不同的发育模式。 3日龄时 ,MBmRNA表达无论在大白公猪还是二花脸公猪均处在较低水平 ,之后两品种出现分歧。大白猪 3日龄后MBmRNA表达无显著变化 ;而二花脸在 2 0日龄有显著的升高 (P <0 0 1) ,之后维持此高水平表达。因此 ,两品种 3日龄时MBmRNA水平无显著差异 ,2 0到 180日龄 ,二花脸公猪显著高于大白公猪 (P <0 0 1或P <0 0 5 )。性别间 ,二花脸公猪和母猪MBmRNA水平在 12 0日龄前无显著差异 ,180日龄时二花脸公猪极显著高于母猪 (P <0 0 1)。
佟辉杨晓静陈杰胥清富陈伟华赵茹茜
关键词:肌红蛋白MRNA发育性变化
猪13号染色体部分微卫星标记与肉质性状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4
2005年
从已公布的猪13号染色体连锁图谱中选择与PPAR基因连锁的7个微卫星座位,在苏太猪群体中对这些位点进行群体遗传学特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位点等位基因数为6~9个,杂合度为0.59~0.81,多态信息含量为0.51~0.76。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微卫星位点S0021对pH值、SW937对系水力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位点S0293对嫩度、SW482对背膘厚也有显著影响(P<0.05);其他位点S0222、S0281和SWR2054对各性状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
邵根宝贾超赵茹茜陈杰杨晓静黄瑞华徐银学刘红林
关键词:微卫星DNA多态性PPAR基因肉质性状
猪脂肪及肌肉组织中基因表达信息分析被引量:6
2005年
为探测猪脂肪及肌肉组织中基因表达概况,利用猪EST资源和人类基因序列开展计算机模拟研究,旨在 为猪肉质改良的遗传基础分析提供候选信息。执行Blast比对程序以识别人类基因组基因与猪EST序列间的同 源性并筛选出高度同源记录,同时编制4个Java程序进行序列检索收集、序列比对结果的过滤筛选以及分类处 理。统计分析表明:至少有2002个基因在猪脂肪及肌肉组织中表达,其中1087个基因在脂肪组织表达,1205 个基因在肌肉组织中表达,两组织共同表达的基因为290个;筛选出高同源基因,同时分类统计出了114个基础活 性基因(脂肪和肌肉组织分别表达80和34个),并选取Top记录进行了描述分析和总结。
潘增祥陈杰黄瑞华许丹徐银学谢庄姜志华刘红林赵如茜
关键词:脂肪组织肌肉组织基因表达
背最长肌肌红蛋白mRNA表达与肉色表观性状之间的相关被引量:12
2008年
选用肥育期苏太猪100头,屠宰后取背最长肌。采用相对定量RT-PCR法测定肌红蛋白(Myoglobin,Mb)mRNA表达水平;分光光度分析法测定肌红蛋白浓度;用色度仪分别测定肌肉色度参数,包括L值、a*值、b*值、C值和Hue值;此外用畜牧学常规方法对肉色进行评分,并分析上述指标之间的相关。结果显示:肉色评分与色度参数L值(r=-0.235,P=0.018)和a*值(r=0.459,P=0.002)间存在显著相关;Mb浓度与肉色评分(r=0.407,P=0.0002),与a*值(r=0.406,P=0.0002),与Mb mRNA水平(r=0.364,P=0.008)均存在显著相关;Mb mRNA与肉色评分(r=0.426,P=0.002),与a*值(r=0.379,P=0.006)显著相关。
佟辉陈杰杨晓静邵根宝贾超陈伟华赵茹茜
关键词:肉色肌红蛋白背最长肌
二花脸猪和大白猪背最长肌中肌肉生长抑制素和生肌调节因子基因的表达及其性别特点被引量:19
2006年
用相对定量RT-PCR方法研究大白猪和二花脸猪背最长肌中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和生肌调节因子(Myo-gen in)基因表达的发育性变化并进行品种及性别间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大白猪公猪MyostatinmRNA表达水平在20日龄时达到高峰且显著高于相同日龄二花脸公猪(P<0.05),而二花脸公猪在45日龄时才显著升高,其他日龄品种间差异不显著。二花脸公猪和母猪出生后MyostatinmRNA表达水平均表现为上升,45日龄时达到高峰,120日龄时公母猪间差异显著(P<0.05)。二花脸公猪与大白猪公猪MyogeninmRNA的表达发育模式基本相同,均在20日龄达到最高值,品种间差异不显著。90日龄二花脸母猪MyogeninmRNA表达水平较公猪显著下调(P<0.05)。结果提示,猪背最长肌中Myostatin和Myogenin基因表达水平在猪出生后早期均较高,但没有出现随着日龄的增加而一直升高或降低的趋势;两种基因的表达在20日龄出现品种间差异;性成熟前后二花脸公母猪间表达有差异。
杨晓静陈杰胥清富韦习会赵茹茜
关键词:大白猪二花脸猪背最长肌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
ADD1基因PCR-SSCPs标记与猪肌内脂肪含量及背膘厚的关系被引量:28
2004年
采用PCR SSCPs方法在苏太猪脂肪细胞定向分化因子 1(ADD1)基因第 347和 374位点发现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分别为ADD1第 90和 99位氨基酸密码子的第 3位碱基 ,但这两个位点碱基的替换均没有引起氨基酸序列的变化。通过对 10 0头苏太猪肥育猪背最长肌中肌内脂肪含量的相关分析 ,发现杂合子AB肌内脂肪含量最高 ,极显著地高于AA纯合子 (P <0 0 1) ,BB纯合子肌内脂肪含量介于AB和AA之间 ,并有高于AA纯合子的趋势 (P =0 11)。各基因型间背膘厚没有显著差异。提示ADD1基因该位点上的PCR SSCPs可能作为选择肌内脂肪含量 。
陈杰赵茹茜杨晓静佟辉刘红林
关键词:ADD1肌内脂肪背膘厚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