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0731068)

作品数:5 被引量:30H指数:3
相关作者:胡宝清饶映雪陈振宇杨文斌苏广实更多>>
相关机构:广西师范学院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石漠化
  • 2篇土地利用
  • 2篇喀斯特石漠化
  • 1篇岩溶
  • 1篇岩溶区
  • 1篇预警
  • 1篇预警分析
  • 1篇神经网
  • 1篇神经网络
  • 1篇生态
  • 1篇生态承载力
  • 1篇生态经济
  • 1篇生态经济模式
  • 1篇生态足迹
  • 1篇生态足迹模型
  • 1篇土地可持续利...
  • 1篇土地利用效益
  • 1篇西南喀斯特地...
  • 1篇协调度
  • 1篇协调度评价

机构

  • 5篇广西师范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5篇胡宝清
  • 1篇严志强
  • 1篇王雷
  • 1篇裴凤松
  • 1篇周游游
  • 1篇陈振宇
  • 1篇侯满福
  • 1篇梁铭忠
  • 1篇邵晖
  • 1篇饶映雪
  • 1篇苏广实
  • 1篇杨文斌
  • 1篇柏瑾
  • 1篇潘赛英
  • 1篇王伟

传媒

  • 1篇中国岩溶
  • 1篇广西科学院学...
  • 1篇山地学报
  • 1篇广西师范学院...
  • 1篇地球与环境

年份

  • 2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基于神经网络的喀斯特石漠化预警分析模型研究——以广西都安为例被引量:7
2009年
阐述了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分析BP算法在神经网络中的应用,并具体介绍了BP算法过程。在此基础上,以都安石漠化预警分析为例,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的石漠化预警模型的结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实现了石漠化预警分析,确定石漠化危险性指数,并把分析的结果以专题图的形式来表现,从而验证石漠化预警分析模型的可靠性和可行性。
苏广实胡宝清梁铭忠裴凤松杨文斌
关键词:神经网络BP算法预警分析石漠化
西南喀斯特地区农村特色生态经济模式探讨——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为例被引量:17
2008年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层薄、地表漏水、旱涝等灾害频繁,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近现代以来水土流失日益加剧,以"石漠化"为特征的土地退化日趋蔓延。通过喀斯特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认为围绕现阶段生态环境退化加速、土地生产力低、经济发展落后、人口增长与劳动力素质低下等问题,必须正确处理好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根据各个地区的生态经济状况,结合不同模式实施所采取主要技术路线的差异,把西南喀斯特地区农村特色生态经济建设实践总结为10种主要模式。并选取广西都安县作为典型研究区,探讨西南喀斯特地区典型农村特色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胡宝清陈振宇饶映雪
关键词:生态经济模式西南喀斯特地区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地利用效益的协调度评价——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为例被引量:2
2010年
土地利用效益是衡量土地利用水平的重要指标,而土地利用效益的协调度则是衡量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重要标度所有的点号应.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为例,建立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地利用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应用协调度函数评价法,对都安县2001—2005年土地利用效益的协调度进行了评价.结论:都安县土地利用效益的协调度在评价期间内不断上升;土地利用效益协调度的变化呈阶段性;影响土地利用效益协调度变化的因素中包括积极因素,也有较为明显的消极因素.
王伟胡宝清潘赛英柏瑾
关键词: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地利用效益协调度
基于区域生态足迹模型的广西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引入以区域平均产量为计算标准的区域生态足迹模型,计算广西地区2004年生态足迹,定量分析研究广西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计算结果表明,广西2004年的生态足迹赤字达到0.654954hm2/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已经超过了区域内土地的承载能力。建议对区域内土地利用结构和功能做出调整,选择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土地、人口、环境组合运作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合理地进行土地利用,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高广西土地可持续利用能力。
邵晖胡宝清严志强
关键词:土地利用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
基于DEM-GRA的岩溶区火龙果等土宜的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根据因地制宜的规划种植之理念,以GIS为技术平台,建立了数字高程模型(DEM),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GRA),对天等县峰丛洼地区仍屯基地的六个样地火龙果的土宜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坡度较缓、山影量小、坡麓土层较厚的后山2(样地2)、边界山4(样地4)和狭岭6(样地6)为火龙果种植的极度适宜土地,而土层较薄、山影量大的边界山(样地3)适宜性最差,坡度偏大、其它条件均适宜的后山1(样地1)和山影量偏大、其它条件均适宜的狭岭5(样地5)介于中间,为高度适宜土地。在样地2、样地4和样地6中,由于样地2与火龙果种植环境条件的关联度大于样地4、样地6,所以其土宜条件更好,最适宜火龙果种植。在此基础上,把土宜评价的方法拓宽于石漠化治理的布局设计,在团乐、独山、小山等小流域的封山育林区选择出最适宜的地段进行了人工补植,补植树苗成活率均在85%以上,且长势较好。
王雷胡宝清周游游侯满福
关键词:DEM灰色关联模型火龙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