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EW-QN307)

作品数:7 被引量:108H指数:5
相关作者:张晓平梁爱珍陈学文贾淑霞时秀焕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5篇土壤
  • 4篇免耕
  • 4篇耕作
  • 4篇耕作方式
  • 4篇黑土
  • 3篇不同耕作
  • 3篇不同耕作方式
  • 2篇有机碳
  • 2篇土壤有机
  • 2篇土壤有机碳
  • 1篇研究方法
  • 1篇玉米
  • 1篇容重
  • 1篇水分
  • 1篇水分特征
  • 1篇土壤孔隙
  • 1篇土壤孔隙度
  • 1篇土壤密度
  • 1篇土壤容重
  • 1篇土壤水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7篇梁爱珍
  • 7篇张晓平
  • 6篇贾淑霞
  • 6篇陈学文
  • 5篇时秀焕
  • 5篇魏守才
  • 5篇范如芹
  • 1篇申艳
  • 1篇陈晓侠
  • 1篇赵晓霞
  • 1篇王农

传媒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大豆科学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土壤与作物

年份

  • 2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耕作方式对黑土耕层孔隙分布和水分特征的影响被引量:20
2012年
为探索耕作方式对黑土孔隙度分布和土壤水分特征的影响,以2010年吉林省德惠市中层黑土上进行了9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小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免耕和秋翻两种耕作处理下耕层土壤孔隙度和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耕作处理对黑土孔隙度影响较大。与秋翻相比,免耕减小了土壤总孔隙度,增大了0~5cm和20~30cm10%~16%的>100μm大孔隙,减小了耕层5~20cm的100~30μm次大孔隙,两种处理不同深度的中孔隙和微孔隙数量相近。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特征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免耕0~5cm和20~30cm的持水能力高于秋翻,而5~20cm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实施免耕后,改变了土壤孔隙分布和持水性能,对土壤通气透水和作物根系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陈学文张晓平梁爱珍贾淑霞时秀焕范如芹魏守才
关键词:黑土土壤孔隙度土壤水分特征
黑土腐殖酸的近红外光谱测定
2012年
研究了我国黑土腐殖酸碳含量及其光化学性质,并探索了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法(near infraredspectroscopy,NIRS)对其进行预测的潜力。针对东北典型黑土带土壤样品,利用偏最小二乘法(PLSr)建立定量模型,并用独立样本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对腐殖酸碳、胡敏酸碳和富里酸碳含量的预测效果很好,NIRS对富里酸碳和胡敏酸碳的465nm(E4)和预测结果也较好,665nm光密度(E6)的预测达到可接受水平。胡敏酸碳和富里酸碳含量与SOC的相关性,高于其与NIRS模型预测值的相关性,二者光化学性质与SOC的相关性则低于其与模型预测值的相关性。NIRS在简化黑土腐殖酸碳、胡敏酸碳和富里酸碳含量和光密度测定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且能够反映SOC性质方面的信息。
范如芹申艳杨学明张晓平梁爱珍贾淑霞陈学文魏守才
关键词:近红外光谱胡敏酸富里酸偏最小二乘法
耕作方式对黑土硬度和容重的影响被引量:60
2012年
以吉林省德惠市8年黑土田间定位试验的小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对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硬度和容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免耕增加了土壤硬度,主要表现在2.5~17.5cm土层;在玉米连作和玉米-大豆轮作下,苗眼处免耕处理的最大土壤硬度分别为2816和1931kPa,秋翻处理下分别为2660和2051kPa,对作物生长均没有限制作用;秋翻处理的土壤硬度曲线随垄形而变化,免耕处理的土壤硬度曲线起伏较小.与秋翻相比,免耕显著增加了5~20cm土层的土壤容重.5~30cm土层的土壤容重在免耕处理下变化幅度较小,在秋翻处理下随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增大.土壤容重与土壤硬度之间相关性不显著.
陈学文张晓平梁爱珍贾淑霞时秀焕范如芹魏守才
关键词:免耕黑土土壤硬度土壤容重
基于最小限制水分范围评价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9
2013年
以2009年吉林省德惠市中层黑土上进行了8a的田间定位试验小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免耕和秋翻两种耕作方式及玉米-大豆轮作和玉米连作两种种植方式下耕层有机碳进行分析,分别采用加权平均和分层两种方法计算最小限制水分范围(LLWR),用其评价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在玉米-大豆轮作和玉米连作下0—5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比秋翻增加了15.2%和11.5%(P<0.05)。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的LLWR值为0.148—0.166 cm3/cm3,不同耕作方式下玉米-大豆轮作的LLWR高于玉米连作且在两种种植方式下均表现出免耕小于秋翻的特点;利用分层法计算得到的LLWR值介于0.130—0.173 cm3/cm3之间,玉米-大豆轮作和玉米连作下免耕0—5 cm LLWR均显著小于秋翻,而5—30 cm LLWR数值免耕大于秋翻(P>0.05);玉米-大豆轮作下0—30 cm各层LLWR均高于玉米连作。由于LLWR可以评价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此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的LLWR可以客观的反映不同耕作处理尤其是种植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而采用分层法计算的LLWR则更清晰的刻画了土壤表层与亚表层固碳能力的差异。
陈学文王农时秀焕张晓平梁爱珍贾淑霞范如芹魏守才
关键词:加权平均土壤有机碳免耕
基于最小限制水分范围评价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密度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利用最小限制水分范围(LLWR)来评价不同耕作方式(免耕和秋翻)对土壤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NT)较秋翻(MP)显著增加了5 cm^20 cm的土壤密度,计算LLWR的上限值和下限值分别由田间持水量和土壤硬度决定,NT和MP处理的LLWR值在0.155 cm3·cm-3~0.174 cm3·cm-3之间且表现出前者小于后者的规律性。LLWR与土壤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可以用来评价耕作方式对土壤密度的影响。
王农陈学文赵晓霞时秀焕张晓平梁爱珍贾淑霞
关键词:免耕土壤密度
不同耕作方式对黑土农田土壤温湿效应的影响被引量:8
2011年
2005~2007年以中层黑土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免耕和秋翻处理对黑土农田土壤温湿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处理对春季播种期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大,玉米田和大豆田免耕处理分别显著高于秋翻6.2%和6.6%。在玉米抽雄期,玉米田和大豆田2种耕作处理条件下土壤含水量均没有显著差异,但与秋翻相比,免耕保持了较好的耕层土壤水分。春季播种期耕层免耕处理的土壤温度明显低于秋翻。对玉米出苗期到抽雄期玉米田和大豆田土壤温度动态监测表明:5、10和15 cm免耕处理土壤温度均小于秋翻,并且在5和15 cm处达到差异显著性水平(P<0.05)。免耕由于秸秆覆盖抑制水分蒸发,对保持土壤墒情具有重要作用,秸秆腐烂后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利于提高土壤的持续生产能力。
陈学文张晓平梁爱珍贾淑霞时秀焕范如芹魏守才
关键词:免耕黑土农田玉米大豆
土壤团聚体固碳的研究方法被引量:14
2012年
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对维持土壤肥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缓解温室气体增加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土壤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土壤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的物理保护是土壤碳固定的重要机制.本文综述了土壤团聚体对有机碳的固定作用,土壤团聚体固碳机制研究的经典方法和现代常规方法,并且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今后的发展趋势.
陈晓侠梁爱珍张晓平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土壤有机碳研究方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