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10BWY003)

作品数:5 被引量:12H指数:2
相关作者:程波袁海燕朱沁常宇张乐山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艺术

主题

  • 3篇电影
  • 2篇青春
  • 1篇导演
  • 1篇新媒体
  • 1篇新媒体语境
  • 1篇新生代导演
  • 1篇幽默
  • 1篇症候
  • 1篇症候式阅读
  • 1篇中国电影
  • 1篇审查
  • 1篇审查机制
  • 1篇视点
  • 1篇女明星
  • 1篇青春电影
  • 1篇权力
  • 1篇主流电影
  • 1篇喜剧
  • 1篇喜剧电影
  • 1篇伦理

机构

  • 5篇上海大学

作者

  • 5篇程波
  • 2篇袁海燕
  • 1篇常宇
  • 1篇张乐山
  • 1篇朱沁

传媒

  • 2篇电影新作
  • 1篇江淮论坛
  • 1篇当代电影
  • 1篇上海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青春的“禁忌”与成长的“冷伤”——对《万物生长》的一次症候式阅读
2015年
作为一个方法论,症候式阅读可以弥补叙述空白,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文本背后潜在的、不在场的以及被遮蔽的意义。把《万物生长》放在李玉作品谱系和中国当代青春电影的交叉点上来阅读,可以发现该部影片中出现的大量"死亡景观"以及"不认同"的爱情观念,联系爱情与禁忌、成长与伤痛,它们在李玉电影中呈现的方式与近期大陆青春电影呈现方式的有着明显的不同,从这些症候出发,可以读解《万物生长》中隐含的意义与潜在的内涵。
程波袁海燕
关键词:青春禁忌
试论新媒体语境下网剧与电影的跨媒介联系——以电影《匆匆那年》的改编为视点被引量:5
2015年
在新媒体环境中,媒介的现代化促成了网络影视的纷繁复杂和多样化。与网络文学的生存方式向传统媒介的"溢出"现象类似,网剧与电影之间的相互转换和内在联系也成为了某种跨媒介潮流的先导。青春电影《匆匆那年》是对"非典型"同名网剧的改编:其首先是对话题和文化的延续推动。其次,两者的生存方式、伦理价值观上的异同也显现了影像跨媒介流动的某些特征。作为一个样本,来源于网剧改编的电影《匆匆那年》,为我们探讨新媒体语境下影像的跨媒介联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点。
程波朱沁
关键词:新媒体跨媒介青春电影伦理价值观
《钢的琴》:作为“新主流”的底层喜剧电影被引量:5
2011年
电影《钢的琴》是导演张猛的第二部作品,作者用黑色幽默的风格、现实而又奇观化的叙事对业已逝去的工业时代进行了一番颇具浪漫主义色彩的追忆。作品核心意象所包含的戏剧冲突,支撑核心戏剧冲突的叙事逻辑,虚实结合的形式感,特殊的城市空间景观,乃至在并不违背主流意识形态前提下对现实和记忆的个性化的触及方式,特别是在如何处理与主流(意识形态/商业)关系问题上的探索策略,使得这部影片成为中国当代底层喜剧、小成本文艺片的一个颇具研究价值的样本。
程波常宇
关键词:黑色幽默城市空间景观
规训视野中女明星的身体呈现与形象建构——以汤唯及其在《色·戒》和《黄金时代》里的角色为视点被引量:1
2016年
明星的身体呈现,受到来自于银幕内空间与银幕外空间的双重规训;明星的形象建构,同样受制于真实个体与饰演角色两者之间的纠葛。作为社会文化展示场域的电影,因作者的不同书写和差异化风格的追求,以及政治、资本、媒介、性别观念等话语权力的强力参与,一个多重复杂的明星形象便被呈现在观众眼前。以汤唯及其饰演的王佳芝和萧红两个角色为切入点,试图读解作为社会个体的演员,是如何在多重话语体系下完成艺术空间中银幕形象的塑造和社会空间中明星形象的建构。
程波袁海燕
关键词:规训权力革命话语
中国电影审查机制对新生代导演作品类型化的影响被引量:1
2015年
中国电影的审查机制,至今已有近70年的历史。中国电影是在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及社会舆论的审查中发展的。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管理,现行的电影审查机制对当代中国电影中诸如新生代导演及其作品的制约和规训作用不容忽视。21世纪以来,审查制度也以一种特殊逻辑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并促进了中国电影类型化的进程,并在客观上引导了部分电影作品的市场化,尤其是新生代导演进入体制内的尝试。从产业政策和电影文本等方面梳理和分析这一现象,并对中国电影审查机制对新生代导演作品类型化的影响进行阐释。
程波张乐山
关键词:新生代导演类型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