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2011B031100012)

作品数:7 被引量:49H指数:3
相关作者:申玉春李再亮刘丽叶宁陈文霞更多>>
相关机构:广东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海洋渔业科技推广专项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对虾
  • 3篇凡纳滨对虾
  • 2篇氮收支
  • 2篇消化酶
  • 2篇免疫
  • 2篇免疫酶
  • 1篇毒性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多态性分析
  • 1篇盐度
  • 1篇延伸度
  • 1篇遗传多样性分...
  • 1篇营养
  • 1篇日粮
  • 1篇日粮水平
  • 1篇珊瑚
  • 1篇摄食
  • 1篇摄食率
  • 1篇生长率

机构

  • 7篇广东海洋大学

作者

  • 5篇申玉春
  • 3篇刘丽
  • 3篇李再亮
  • 3篇叶宁
  • 2篇陈文霞
  • 1篇陈作洲
  • 1篇杨小东
  • 1篇栗志民
  • 1篇林振敏
  • 1篇伍彬
  • 1篇余南涛
  • 1篇刘楚吾
  • 1篇金磊
  • 1篇朱国萍
  • 1篇吴灶和
  • 1篇徐秀菊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1篇海洋科学
  • 1篇水产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广东海洋大学...

年份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犬牙僵虾虎鱼体内河豚毒素季节性变化规律被引量:1
2015年
为了解犬牙僵虾虎鱼体内河豚毒素毒性的动态变化,于2012年1月至12月,对湛江港地区犬牙僵虾虎鱼毒性变化进行了一周年的跟踪监测,利用质谱定量检测其体内的毒力,研究其毒性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犬牙僵虾虎鱼体内河豚毒素毒力呈季节性变化,每年的春、秋季毒力较高,其中春季3月是全年毒力最高的月份,整鱼毒力达0.300×10-6。对犬牙僵虾虎鱼各部位毒力作进一步分析表明,河豚毒素在犬牙僵虾虎鱼各部位的积蓄程度不一,3月犬牙僵虾虎鱼河豚毒素主要积蓄于性腺,毒力达0.433×10-6,其次为鱼肝、鱼头,毒力最低的部位为鱼身;7月犬牙僵虾虎鱼毒素主要积蓄于鱼皮,其次为鱼肝、鱼头,毒力最低的部位仍为鱼身;3月、4月及6月至10月河豚毒素在鱼头的积蓄明显高于鱼身,毒力最高时期的3月鱼头毒力达0.356×10-6,2月和11月河豚毒素在鱼身的积蓄高于鱼头,2月鱼身毒力达0.325×10-6。
朱国萍疗建萌伍彬叶宁李寨旺
关键词:河豚毒素毒性
日粮水平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消化酶和免疫酶活力以及氮收支的影响
2014年
为探讨不同日粮水平对对虾的影响。本实验研究了日粮水平对凡纳滨对虾生长、酶活力及和氮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日粮水平对凡纳滨对虾存活率、增重率、饲料系数、生长率、氮收支、部分消化酶和免疫酶活性有显著的影响;日粮水平7%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较高,日粮水平9%存活率最低,日粮水平2%饲料系数最低;日粮水平与特定生长率间呈二次曲线相关,日粮水平为7.92%时,获得最大特定生长率。摄食氮、生长氮和排泄氮和排粪氮,以日粮水平2%最低、7%最高,且2%日粮水平氮生长效率最高;低日粮水平组获得较低的消化酶和免疫酶活性。在对虾养殖生产实践中,日粮水平设定为7%~8%为宜。
叶宁陈文霞申玉春李再亮
关键词:日粮水平消化酶免疫酶氮收支凡纳滨对虾
投喂频率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消化酶和免疫酶活力以及氮收支的影响被引量:12
2013年
为了探讨投饵对对虾的影响,作者研究了投喂频率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消化酶和免疫酶活性以及氮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喂频率对凡纳滨对虾的存活率、生长率、饲料系数、氮生长效率以及部分消化免疫酶活力有显著影响。日投喂5次实验组获得较高的存活率、增质量率和特定生长率以及较低的饲料系数。投喂频率与特定生长率间呈二次曲线关系,投喂频率为4.45次时,获得最大特定生长率。摄食氮、生长氮和排泄氮和排粪氮,以日投喂频率2次为最低,5、6次较高。高投喂频率组获得较高的消化酶和免疫酶活性。
陈文霞申玉春李再亮叶宁
关键词:投喂频率消化酶免疫酶氮收支
盐度和营养对凡纳滨对虾蜕壳和生长的影响被引量:30
2012年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以初始体质量为(2.01±0.02)g的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投喂不同蛋白水平饲料,实验周期30 d,研究了盐度和饲料蛋白水平对凡纳滨对虾蜕壳和生长的影响。实验采用5×3析因设计,盐度梯度设置为6、12、18、24、30五个水平,饲料蛋白水平梯度设置为30%、36%、42%三个水平。结果表明:(1)对虾蜕壳相对增重率呈现出随盐度上升而降低的变化趋势,以盐度为6时蜕壳相对增重率为最高。盐度和饲料蛋白水平及其交互作用对实验对虾蜕壳相对增重率影响差异显著(P<0.05);对虾的特定生长率随盐度升高而上升,盐度和饲料蛋白水平对特定生长率影响差异显著(P<0.05),其交互作用对特定生长率影响差异不显著。(2)实验对虾的蜕壳频率,在低盐度水平下随盐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盐度18时蜕壳频率达到最高,之后随盐度的升高蜕壳频率下降,差异不显著。各盐度水平下,以中等蛋白质水平饲料组(36%)对虾蜕壳频率较高。方差分析表明,盐度和饲料蛋白水平对蜕壳频率影响差异显著(P<0.05),其交互作用对蜕壳频率影响差异不显著。(3)对虾蜕壳间期随盐度升高呈先延长后缩短的变化趋势。盐度对对虾蜕壳间期影响差异显著(P<0.05),饲料蛋白水平单因子以及它和盐度的交互作用对对虾蜕壳间期影响不显著。
申玉春陈作洲刘丽李再亮吴灶和
关键词:凡纳滨对虾盐度营养蜕壳
流沙湾卵鳎微卫星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为分析湛江流沙湾海域优势渔种卵鳎的遗传多样性,应用微卫星标记技术,选用15对微卫星引物,以等位基因数、基因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固定指数等遗传参数为指标,评估卵鳎群体内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共检测到90个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数从1-12不等,平均为6.0;有效等位基因数从1.0-8.4,平均为4.0,多态性位点比例为53%,显示其具有中等杂合子水平,其中8个多态位点的期望杂合度(He)为0.670-0.881,平均为0.800,观测杂合度(Ho)为0.353-1.000,平均为0.773,多态信息含量(PIC)值为0.616-0.870,平均为0.773,群体内固定指数F为-0.199-0.564,平均为0.046;流沙湾卵鳎群体具有高度遗传多样性。
徐秀菊刘丽刘楚吾申玉春
关键词:微卫星多态性分析
澄黄滨珊瑚、大管孔珊瑚和丛生盔形珊瑚排卵前后小穗生长特征被引量:1
2015年
澄黄滨珊瑚、大管孔珊瑚和丛生盔形珊瑚排卵前后分别采集珊瑚小穗,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为期60 d的养殖,观察其生长特性,结果表明:3种珊瑚排卵前后骨骼密度变化在1.541—2.137 g/cm3之间,差异不显著。3种珊瑚小穗的生长率表现出相对一致的变化趋势,同一规格珊瑚小穗排卵前期生长率明显高于排卵后期;同一时期大规格珊瑚小穗生长率明显高于小规格珊瑚小穗,而且养殖中后期生长较快,养殖前期生长较慢,差异显著(P<0.05)。澄黄滨珊瑚小穗边缘组织延伸度排卵后期大于排卵前期,大管孔珊瑚小穗边缘组织延伸度排卵前期大于排卵后期,以上两种珊瑚的小规格珊瑚小穗与大规格珊瑚小穗组织延伸度相当。随着养殖时间的持续,丛生盔形珊瑚小穗螅体增殖速率加快,各养殖阶段螅体数差异显著(P<0.05),珊瑚小穗规格和养殖季节对其小穗螅体增殖数量没有显著影响。3种珊瑚小穗生长指标间多呈显著正相关,仅大管孔珊瑚小穗初始直径、初始重量与组织延伸度间,以及丛生盔形珊瑚小穗初始重量与初始螅体数量、生长率间相关性不明显。
申玉春杨小东刘丽金磊
关键词:生长率排卵期
沉积再悬浮颗粒物对马氏珠母贝摄食生理影响的室内模拟被引量:4
2012年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室内模拟研究了不同浓度沉积再悬浮颗粒物对马氏珠母贝清滤率、摄食率、吸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体中总悬浮颗粒物对马氏珠母贝清滤率的影响极显著(P<0.01)。总悬浮颗粒物由低浓度(12.6 mg/L)趋高浓度(500 mg/L)时,马氏珠母贝的清滤率呈现峰值变化规律。与总悬浮颗粒物浓度50 mg/L时的最大清滤率(1.12 L.个体-1.h-1)比较,悬浮颗粒物浓度为500 mg/L时,清滤率达最小值(0.17 L.个体-1.h-1)),其清滤率降幅达85%。这表明在高浓度悬浮颗粒物的水环境下,贝类受到环境胁迫,其生理和自身摄食机制受到限制,引起摄食减少和机体损伤。马氏珠母贝类的清滤率(CR)与总悬浮颗粒物浓度(TPM)之间的关系可表达为:CR=-0.701+1.627×TPM-0.463×TPM2+0.036×TPM3(R2=0.928)。(2)水体中总悬浮颗粒物对马氏珠母贝摄食率的影响极显著(P<0.01)。马氏珠母贝的摄食率随着总悬浮颗粒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在50 mg/L时达最大值(38.28 mg/h),当总悬浮颗粒物浓度超过50 mg/L时,摄食率反而下降,在总悬浮颗粒物浓度为500 mg/L时,降为最小值(16.22 mg/h),摄食率降幅为58%。随着悬浮颗粒物浓度的增加,马氏珠母贝摄食率受到的影响小于清滤率受到的影响。马氏珠母贝类的摄食率(IR)与总悬浮颗粒物浓度(TPM)之间的关系可表达为:IR=-46.631+70.957×TPM-18.385×TPM2+1.367×TPM3(R2=0.907)。(3)水体中总悬浮颗粒物对马氏珠母贝吸收率影响极显著(P<0.01)。总悬浮颗粒物由低浓度(12.6 mg/L)趋高浓度(500 mg/L)时,马氏珠母贝的吸收率呈逐渐下降趋势,在总悬浮颗粒物12.6 mg/L时,马氏珠母贝的吸收率最大(48.57%),而总悬浮颗粒物500 mg/L时,马氏珠母贝的吸收率最小(8.56%)。马氏珠母贝的吸收率(AE)与总悬浮颗粒物浓度(TPM)之间的关系可表达为:AE=52.189+0.132×TPM-3.111×TPM2+0.316×TPM3(R2=0.976)。
栗志民申玉春余南涛林振敏
关键词:马氏珠母贝清滤率摄食率吸收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