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BZS003)

作品数:9 被引量:14H指数:2
相关作者:张耕华李波朱伟明王萌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山东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历史地理
  • 1篇文学

主题

  • 8篇吕思勉
  • 2篇史学
  • 2篇钱穆
  • 1篇读史
  • 1篇读史札记
  • 1篇学术风格
  • 1篇异同之比较
  • 1篇政制
  • 1篇治史
  • 1篇史评
  • 1篇史书
  • 1篇唐高祖
  • 1篇通史
  • 1篇唯物
  • 1篇唯物史观
  • 1篇西汉
  • 1篇历史评价
  • 1篇历史书写
  • 1篇解构
  • 1篇今文

机构

  • 6篇华东师范大学
  • 3篇山东农业大学

作者

  • 5篇张耕华
  • 3篇李波
  • 2篇朱伟明
  • 1篇王萌

传媒

  • 4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常州大学学报...
  • 1篇学术月刊
  • 1篇清华大学学报...
  • 1篇史学史研究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白话本国史》的修订及相关问题的思考被引量:2
2015年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外界形势和社会舆情的变化,吕思勉《白话本国史》中某些"不合时宜"的叙述和评论,是否需要修改、如何修改?对作者和出版方都是一个难题。大致说来,商务印书馆较多地考虑形势与舆情的压力,虽不得已、但仍按要求做审时度势的修订,以保证史书的再版续印。吕思勉则不愿随波逐流地改书,尤其不愿按某种现实的需求来修改自己的学术观点;但他又不能不顾及社会舆情和商务印书馆的处境。《白话本国史》的二次修改,最终都由商务印书馆编辑代笔,实在是无可奈何的解决办法。作为一个案例,《白话本国史》的修订,印证了史学研究中的老问题:当史学研究的求真与现实社会的致用发生矛盾冲突时,史学家是放弃求真以迎合社会舆情?还是相反?社会的相关方面是希望史学家掩饰真相以保证与现实舆情的一致,还是相反?这个难题,至今似乎还未找到两全的办法。
张耕华朱伟明
关键词:吕思勉
吕思勉《白话本国史》查禁风波探析被引量:2
2015年
吕思勉的《白话本国史》出版于1923年,是我国第一部以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在中国史学史和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此书在出版十二年后,一度遭到国民政府查禁,并由此引发了民国年间知名报人龚德柏,与著名记者赵超构、商务印书馆及吕思勉之间的讼案,随后由此案引起的聚讼纷争竟持续了近二十年之久,当时诸多学者均参与到此次讨论之中。
王萌
关键词:吕思勉历史评价
吕思勉对康有为今文经说的继承与扬弃
2014年
在学术研究上,吕思勉曾深受康有为今文经说的影响,但由于他是以新史家的眼光研治经学的,因而又逐渐摆脱了今文学派的束缚,最终实现了对今古文的贯通研究。在经世思想上,康有为的大同三世说一直为吕思勉所奉仰,并且成为他后期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吕思勉对康有为经说的继承与扬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近代今文经学的发展走向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
李波
关键词:吕思勉今文经学
吕思勉与唯物史观被引量:4
2013年
吕思勉对唯物史观的接触约始于20世纪初,至迟到20世纪的20年代,他已经明确表示了对唯物史观的赞同,尤其是唯物史观中从经济上来解释社会历史现象,更为他所赞赏,并在他的论著中加以运用。然而,他与当年唯物史观派的历史学家不同,他虽赞同唯物史观的经济的分析方法,但并不把它视为唯一的因素,不赞同事无巨细地都从经济上来分析原因;更不赞同歪曲史实而套用某种历史发展演进理论来解释中国历史。这是他赞同和运用唯物史观的限度和底线,也以此批评当年"过信唯物史观者"有此弊病。20世纪50年代后,社会和学界的舆情,已不允许在赞同或运用唯物史观时持什么限度或底线了,晚年的吕思勉也不愿再多谈唯物史观。然服膺唯物史观,他终身未变。
张耕华
关键词:吕思勉唯物史观
吕思勉对顾炎武史学的继承与发展
2013年
吕思勉深受清代学风的影响,循前代学者先读书、后做学问的传统路径,依托读史札记展开学术研究。在清代史作之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当推顾炎武的《日知录》。吕思勉较好地继承了顾炎武博证求通的治学特点、阅读文献与考察现实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经世致用的撰述旨趣,在此基础上,他又积极因应时潮,采用新的学术眼光与知识理念研治史学,在治史成就上取得了超越前贤的新进展。
李波
关键词:吕思勉读史札记
解构历史书写的一种尝试——以钱穆“士人政府”为例被引量:1
2014年
《秦汉史》和《国史大纲》是钱穆的两部重要史著,但两书对西汉政制的解读全然不同。解构两书不同的历史书写,尤其是对比其对史料、史事的选择、解读的差异,可以考察钱氏治史风格的变化,也有助于理解历史书写的本质特征。
张耕华
关键词:钱穆历史书写
论吕思勉史学的学术风格——以吕氏通史著作为例
2013年
吕思勉的学术风格,通过他的通史著作可以归总为两点:一是古今通贯、内容周瞻,吕思勉以"通人之学"作史,冀合众事而观其会通,基本上做到了通贯各时代,周瞻各领域。二是综核名实,吕思勉认为学问在空间,而不在纸上,其治学"颇能将当世之事,与历史上之事实互勘,而不为表面的记载所囿",形成了平实冷峻的著述特色。
李波
关键词:吕思勉通史学术风格
陈寅恪、吕思勉治史风格的异同——以唐高祖称臣突厥之考辨为例被引量:4
2013年
陈寅恪和吕思勉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史学大家,他们的治史都以研读传统典籍为基础,也都继承了中国历史上的史学传统。陈寅恪的治史讲究精深,思路上偏好往深度走,好坐实史事,好循点点滴滴的蛛丝马迹做细节上高妙的推论。吕思勉的治史追求淹博,不拘泥于历史细节,考史叙事的思路偏好往宽度走,虽有考辨,但谨慎小心,未敢推断坐实。陈寅恪、吕思勉两位都是纯粹的历史学者,但都非常关心社会现场,其著述之命意,常希望在历史中寻求经验教训,而非纯粹为史实而考证史实。论者常常关注陈、吕两位治史上的前一方面成就,而对后者则有所忽视,其实,这是他们治史的重要特色,也是中国史学史上珍贵的学术遗产。
张耕华
关键词:陈寅恪吕思勉
吕思勉、钱穆治史观念与风格异同之比较——以“西汉政制”及相关问题为例被引量:1
2016年
比较吕思勉、钱穆这两位史学大家有关西汉政制的评述,可见两人治史观念与风格上的差异:钱氏以提取历史精神为首务,吕氏以叙述史事实态为宗旨;钱氏坚守以本土经验解释本土材料,吕氏尝试以域外新学分析本土的旧典。钱氏是上层之"士",具有强烈的领导社会的使命感;吕氏是下层之"士",怀抱热切的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心。两人治史所取的立场不同,解释的方法、理论也不同。于是,"汉代政制"便在他俩的史著中呈现出不同的历史形象。
张耕华朱伟明
关键词:吕思勉钱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