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4109)

作品数:17 被引量:173H指数:8
相关作者:杜忠东熊祎张永兰郑远征赵春娜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首都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创新平台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1篇川崎
  • 10篇川崎病
  • 7篇动脉
  • 6篇冠状
  • 6篇冠状动脉
  • 5篇动脉瘤
  • 5篇细胞
  • 5篇冠状动脉瘤
  • 3篇蛋白
  • 3篇综合征
  • 3篇淋巴
  • 3篇淋巴结
  • 3篇巨大冠状动脉...
  • 3篇华法林
  • 3篇儿童
  • 2篇蛋白酶
  • 2篇心脏
  • 2篇血管
  • 2篇药物
  • 2篇预后

机构

  • 15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首都儿科研究...

作者

  • 14篇杜忠东
  • 3篇张永兰
  • 3篇熊祎
  • 2篇郑远征
  • 1篇董伟
  • 1篇付培培
  • 1篇高灵灵
  • 1篇上官文
  • 1篇王利军
  • 1篇宋铭晶
  • 1篇杨海明
  • 1篇袁越
  • 1篇张伟令
  • 1篇黄东生
  • 1篇张艳兰
  • 1篇王勤
  • 1篇马乐
  • 1篇胡慧敏
  • 1篇赵春娜

传媒

  • 4篇中华儿科杂志
  • 3篇中华实用儿科...
  • 2篇Chines...
  • 2篇国际儿科学杂...
  • 1篇中国临床医生...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实用儿科...
  • 1篇中国医刊
  • 1篇中国小儿急救...
  • 1篇中国医学前沿...

年份

  • 1篇2021
  • 5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疫苗接种与川崎病被引量:4
2019年
自1967年日本报道全球首例川崎病以来,多数国家的川崎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川崎病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是由某些已知或未知的普通抗原或超抗原作用在易感人群体内,引起机体免疫细胞的异常活化、炎性介质及细胞因子的过度表达、血管内皮功能紊乱,最终导致全身多系统的血管炎性反应[2]。
陈笑征杜忠东
关键词:接种疫苗川崎病
首诊误诊为淋巴结炎的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特征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首诊误诊为淋巴结炎的不完全川崎病(IKD)的临床特征,以降低此类川崎病(KD)的误诊率,减少冠状动脉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KD患儿临床资料,以发热和颈部淋巴结大为首发症状而误诊为淋巴结炎的IKD患儿作为IKD组,典型KD患儿作为KD组,比较2组患儿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共1004例患儿纳入研究,IKD组31例(3.1%),KD组973例(96.9%),2组患儿均以1~2岁起病多见,分别占38.7%(12例)、26.4%(200例),男女构成比分别为2.44:1.00、1.76:1.00,IKD组平均发热时间[(10.3±5.7)d]显著长于KD组患儿[(7.4±3.6)d](t=0.162,P〈0.05)。IKD组以发热、颈部淋巴结大为主要临床表现,单侧与双侧淋巴结大患儿各8例(各占25.8%),余患儿单双侧不详;其中4例(12.9%)伴皮疹,6例(19.3%)伴口唇改变,7例(22.6%)伴指端脱皮,10例(32.3%)伴结膜充血。实验室检查中IKD组的WBC、C反应蛋白(CRP)水平低于KD组(P〈0.05),清蛋白、乳酸脱氢酶水平高于KD组。IKD组患儿对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无反应的发生率低于KD组(3.6%比16.2%,X2:3.817,P〈0.05)。IKD组患儿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和巨大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分别为71.0%(22/31例)、16.1%(5/31例)和9.7%(3/31例),高于KD组[28.1%(273/973例)、4.9%(48/973例)、1.1%(11/973例)](x2=3.540,P〈0.05)。结论首诊误诊为淋巴结炎的IKD较典型KD患儿发热时间长、冠状动脉并发症的发生率高,实验室检查中WBC、CRP偏低,在临床工作中应对其提高警惕,对于发热合并淋巴结改变的患儿注意除外KD诊断,减少因误诊或漏诊导致的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王利军杜忠东付培培袁越张永兰王勤
关键词:不完全川崎病发热冠状动脉瘤
川崎病合并巨大冠状动脉瘤101例中长期随访被引量:11
2021年
目的总结分析川崎病合并巨大冠状动脉瘤(GCAA)患儿的临床特点及中长期预后。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04年建立的川崎病冠状动脉瘤随诊患儿队列中选择符合标准的101例GCAA患儿进行总结。GCAA诊断标准为冠状动脉瘤内径≥8.0 mm,患儿均完成定期随诊。随访终点为患儿最后一次随诊或死亡时间。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²)检验。结果101例符合纳入标准GCAA患儿入选研究对象,其中男82例(81.2%)、女19例(18.8%);发病年龄2.5(1.0,4.5)岁,随访时间4.5(2.7,7.5)年,最长19年。患儿常规接受阿司匹林、华法林治疗,严重者另加氯吡格雷。截至随访终点,13例(12.9%)患儿出现心脏增大,11例(10.9%)合并心功能不全,13例(12.9%)发生心肌梗死,2例(2.0%)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术,6例(5.9%)死亡。受累冠状动脉共170支,位于左侧主干24支(14.1%),左回旋支10支(5.9%),左前降支57支(33.5%),右侧冠状动脉中段78支(45.9%),右侧冠状动脉远段1支(0.6%)。11例(10.9%)患儿GCAA内径回缩至4.0 mm及以下;受累的170支冠状动脉中,28支(16.5%)冠状动脉内径回缩到4.0 mm及以下。左侧、右侧GCAA回缩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7%(17/91)比13.9%(11/79),χ^(²)=2.473,P=0.116]。单侧GCAA与双侧GCAA患儿回缩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1%(9/56)比4.4%(2/45),χ^(²)=2.381,P=0.123]。结论川崎病GCAA以右冠状动脉中段、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最常见,患儿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较高,预后欠佳。
熊祎张永兰张永兰
关键词: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冠状动脉瘤预后
川崎病儿童冠状动脉病变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35
2016年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331例KD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儿性别、年龄、不完全KD、发热天数、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抵抗、白细胞、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血钠、血清清蛋白与KD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结果KD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为36.O%(840/2331例)。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不完全KD、IVIG抵抗、发热天数≥10d、CRP〉100mg/L、血小板〉300×109/L、清蛋白〈35g/e是KD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1.698,95%CI1.383~2.084,P〈0.001)、不完全KD(OR=2.730,95%CI2.121—3.515,P〈0.001)、发热天数≥10d(OR=2.556,95%CI1.975~3.307,P〈0.001)、CRP〉100mg/L(OR=1.556,95%C11.274~1.900,P〈0.001)、清蛋白〈35g/L(OR=1.665,95%C11.323~2.096,P〈0.001)是KD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KD的主要危害是其冠状动脉病变,男性、不完全KD、发热天数≥10d、CRP〉100mg/L及清蛋白〈35g/L的KD患儿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
赵春娜杜忠东高灵灵
关键词: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
川崎病巨大冠状动脉瘤患儿服用华法林致血尿一例
2020年
川崎病发病率逐年增加,其冠状动脉并发症已成为儿童最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合并巨大冠状动脉瘤患儿常规口服华法林预防冠状动脉血栓,可改善患儿长期预后。儿童华法林抗凝强度受多因素影响,有发生出血等不良反应的风险,临床应用比较谨慎。本文报道川崎病冠状动脉瘤患儿服用华法林期间发生血尿1例,具体如下。1病例摘要患儿,男,9岁,确诊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瘤3年5个月,长期口服华法林合并阿司匹林抗凝治疗,主因“发现肉眼血尿1 d”就诊于本院门诊。
熊祎张永兰杜忠东
关键词:川崎病后天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瘤华法林冠状动脉血栓
儿童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6年
随着蒽环类药物在儿童血液肿瘤方面的应用,患儿生存率明显提高,监测和诊断蒽环类药物对于儿童心脏毒性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该文就蒽环类药物对儿童心脏毒性的临床分型、诊断、发病机制、检测手段及预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胡慧敏张伟令黄东生杜忠东
关键词: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儿童肿瘤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及治疗被引量:15
2018年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是早产儿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双胎、宫内缺氧、低胎龄及低出生体重、宫内感染或生后合并感染等均为早产儿PDA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目前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及超声心动图检査,而近年来一些血清生物标记物的发现,不仅可以协助疾病的早期诊断,并且在预测PDA患儿是否需要医疗干预及预后评估方面有重要意义。早产儿PDA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保守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对症治疗,然而几十年来,对于早产儿PDA是否需要治疗以及如何治疗的观点尚未统一。本文主要从早产儿PDA的发生机制、诊断及治疗方面进行综述。
陈笑征杜忠东
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早产儿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ameliorates coronary artery elastin breakdown in a mouse model of Kawasaki disease被引量:5
2014年
Liu JunfengChen ZhiDu ZhongdongLu Dunxiang
关键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川崎L-NAME
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川崎病合并巨大冠状动脉瘤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5
2013年
目的探索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KD合并巨大冠状动脉瘤(GCAA)预后的影响,为改善KD合并GCAA患儿的预后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1998年1月至2012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超声心动图诊断为KD合并GCAA的患儿65例。将患儿分为华法林+阿司匹林组及阿司匹林组。华法林+阿司匹林组采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华法林的治疗方案,阿司匹林组采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方案,但不使用华法林。入组患儿分别于急性期出院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复诊,1年以后每6个月复诊1次。随访其临床表现、冠状动脉瘤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KD合并GCAA患儿的发病年龄最小为3个月,最大为13岁3个月,其中≤1岁的小婴儿和/〉5岁的儿童所占比例较高,均为23.1%。(2)2组患儿冠状动脉各分支的GCAA分布情况一致。GCAA最常累及右冠状动脉,其次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再次为左冠状动脉主干,较少累及左冠状动脉回旋支。(3)华法林+阿司匹林组有17例(53.1%)出现回缩趋势,阿司匹林组为5例(41.7%)。华法林+阿司匹林组有15例(46.9%)患儿的冠状动脉瘤内径无明显变化,阿司匹林组为7例(58.3%)。(4)华法林+阿司匹林组有2例(6.3%)发生冠状动脉内血栓,阿司匹林组为3例(25,O%)。华法林+阿司匹林组有1例(3.1%)发生心肌梗死,阿司匹林组为3例(25.0%)。阿司匹林组有2例(16.7%)死亡,而华法林+阿司匹林组无死亡病例。阿司匹林组有2例(16.7%)发生冠状动脉狭窄,1例(3.1%)发生冠状动脉闭塞,华法林+阿司匹林组有1例发生冠状动脉狭窄,但未出现冠状动脉闭塞。(5)华法林+阿司匹林组有1例发生严重出血事件,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另外,有8例出现鼻出血,共19例次。阿司匹�
郑远征杜忠东
关键词:川崎病巨大冠状动脉瘤华法林抗凝治疗预后
川崎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2
2016年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其特征为广泛的中小血管炎症,以心血管系统的损害最为严重。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与功能障碍是血管炎发生的始动环节。血管内皮细胞的炎症免疫损伤主要指内皮细胞在一系列的刺激因素作用下,表达并释放如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E-选择素、p-选择素、L-选择素等黏附分子.
马乐杜忠东
关键词:川崎病细胞间黏附分子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血管细胞黏附分子全身血管炎小血管炎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