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300439)

作品数:13 被引量:91H指数:7
相关作者:潘声旺雷志华袁馨吴云霄何茂萍更多>>
相关机构:成都大学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延安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科研项目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4篇医药卫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边坡
  • 4篇植被
  • 4篇根系
  • 4篇根系分泌物
  • 4篇边坡植被
  • 3篇生活型
  • 3篇水土
  • 3篇水土保持
  • 2篇型构
  • 2篇血小板
  • 2篇血小板减少
  • 2篇血小板减少综...
  • 2篇有机氯
  • 2篇有机氯农药
  • 2篇植物
  • 2篇生态护坡
  • 2篇苏丹草
  • 2篇群落
  • 2篇种间
  • 2篇种间差异

机构

  • 13篇成都大学
  • 5篇信阳职业技术...
  • 4篇延安大学
  • 3篇解放军后勤工...
  • 2篇西南大学
  • 2篇云南农业大学
  • 2篇重庆三峡医药...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重庆市林业科...
  • 1篇重庆市神女药...

作者

  • 13篇潘声旺
  • 5篇雷志华
  • 4篇何茂萍
  • 4篇袁馨
  • 4篇吴云霄
  • 3篇胡明成
  • 2篇杨丽娟
  • 2篇杨婷
  • 2篇张建海
  • 2篇冯彬彬
  • 2篇刘灿
  • 2篇唐海云
  • 1篇陈洪源
  • 1篇方文
  • 1篇曹生宪
  • 1篇冯文清
  • 1篇罗竞红
  • 1篇董仕萍

传媒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林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云南大学学报...
  • 1篇长治医学院学...
  • 1篇泸州医学院学...
  • 1篇热带作物学报
  • 1篇成都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苏丹草根分泌物在有机氯农药降解过程中的作用被引量:11
2017年
采用模拟修复实验的方法,研究了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根系分泌物对根际土壤中有机氯农药(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OCPs)各残留组分的降解特征及其对根际微生物群落特征(数量、组成、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探讨了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碳、微生物氮和群落结构的变化差异.结果显示,供试OCPs含量(66.67~343.61mg/kg)范围内,根系分泌物介导下的土壤-微生物系统对OCPs污染物去除的促进作用明显:添加根系分泌物20d后,"根际"土壤(TR_2)中OCPs去除率在高达79.32%,比无根系分泌物的OCPs污染组(TR1)高36.86%,比灭菌处理组(CK)高60.63%;相同处理条件(污染水平、添加剂量)下,根系分泌物对HCHs、毒杀芬、HCB、艾氏剂、γ-氯丹等组分的强化去除率总高于对OCPs的强化率(P<0.05);对DDTs、灭蚁灵、硫丹Ⅰ、狄氏剂、环氧七氯等组分的强化去除率低于OCPs的强化率.相同污染水平下,"根际"土壤(TR_2)中土壤微生物碳、微生物氮也显著高于无根系分泌物的TR_1组;实验期间,细菌的磷脂脂肪酸含量占主导地位、真菌次之,其变化趋势与土壤中OCPs的降解特征相一致.可见,在OCPs降解过程中,根系分泌物改变了根际土壤中细菌、真菌等菌群的种群数量及群落结构,进而促进了OCPs的降解.
潘声旺雷志华吴云霄何茂萍
关键词:根际效应有机氯农药苏丹草根系分泌物
信阳地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了解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在病源区内的临床特征及流行病学特征,阐明与其它病区的病征差异,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采用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描述性分析法,对比研究SFTS病源区-河南省信阳市境内近10年发生的确诊病例、疑似病例的临床特征及流行病学特征.结果:(1)三间分布:SFTS疫情主要发生在每年的5~9月份(98.07%),6~7月为高峰期(63.82%);发病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地带或水库周边地区;发病群体主要从事户外生产、50岁以上中老年为主(97.63),以60~79岁最多,女性多于男性.(2)临床特征:所有病例均有发热病征,伴有乏力(97.36%)、食欲减退(92.32%)、畏寒(90.82%)等非特异性症状,临床表现为发热伴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白细胞、血小板进行性减少可持续到发病后14~15 d,但后者持续时间更长.结论:SFTS病源区内的临床与流行病学特征与其他地区存在差异,其发病机制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雷志华冯文清潘声旺
关键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特征
芘胁迫对5种羊茅属植物根系分泌的几类低分子量有机物的影响被引量:7
2016年
根系分泌物与有机污染物的植物修复过程密切相关,研究胁迫条件下不同修复潜力植物根系分泌物的释放特征有助于揭示植物修复的内在机制.借助根际袋土培试验研究了芘胁迫(10~160 mg·kg^(-1))下5种羊茅属植物在不同胁迫期(30~70d)时根系分泌物中几种低分子量有机物的释放特征.结果表明:1芘胁迫促进了根系对可溶性糖的分泌:随着胁迫水平的升高、胁迫期的延长,其分泌量呈"先升后降"变化趋势,胁迫水平为C3(40.36 mg·kg^(-1))、胁迫期为40 d时达到最大值;修复潜力越大,趋势越明显.2芘胁迫增强了根系对低分子量有机酸的释放,修复潜力越大,释放高峰值出现时的胁迫浓度越高,且主要以草酸、乙酸、乳酸和苹果酸为主(>98.15%),但修复潜力较强物种的根系分泌物中也检测到微量反丁烯二酸.3芘胁迫对氨基酸的种类影响不大,但对分泌量影响较大:苏氨酸、丝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的分泌量随着胁迫水平的升高而剧增;脯氨酸、羟脯氨酸和天冬氨酸对芘胁迫的响应近乎以功能群的形式参与植物修复过程,参与的组分越多,修复潜力越强.可见,芘胁迫下根系分泌物中可溶性糖、低分子量有机酸以及氨基酸的释放特征与植物自身的修复潜力有关;修复潜力越强,释放量越多且成分越复杂,并表现出更强的环境适应性及生理可塑性.
潘声旺袁馨刘灿李亚阑杨婷唐海云黄方玉
关键词:羊茅属根系分泌物种间差异
绿化植物的生活型对边坡植被物种多样性及护坡性能的影响被引量:14
2015年
为了探讨绿化植物生活型构成对边坡植被物种多样性及护坡性能的影响,揭示生活型构成–群落特征–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间的内在联系,借助三物种组装实验,分别构建以草本、灌木或乔木为主体的草本型(HHXi)、灌木型(SSXi)、乔木型(AAXi)或草–灌–乔混合型(HSA)配置模式的实验小区,对实验区内边坡植被的群落特征、护坡性能进行持续4年的生态监测。结果表明:(1)边坡植被的物种丰富度与绿化植物生活型构成有关,AAXi的物种丰富度总体高于其他模式,呈AAXi>SSXi>HSA>HHXi趋势。(2)不同配置模式边坡植被的群落盖度不一样,年际间差异显著:建坪初期(2010–2011年),HHXi的群落盖度远高于其他模式,HSA次之,AAXi最低;2012–2013年间,HSA的群落盖度最高,HHXi次之,AAXi最低。(3)边坡植被的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与绿化植物生活型构成有关,其变化规律与群落盖度类似:建坪初期,HHXi的多样性水平远高于其他模式,呈HHXi>HSA>SSXi>AAXi趋势;之后,呈HSA>HHXi>SSXi>AAXi趋势。(4)边坡植被的护坡性能与群落内的物种多样性密切相关:多样性水平越高,护坡性能越强。可见,在生态护坡过程中,绿化植物生活型构成对提高边坡植被物种多样性、改善护坡性能至关重要。
潘声旺胡明成罗竞红吴云霄
关键词: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生态系统功能
先锋植物丰富度对公路边坡植物群落生长发育及护坡效益的影响被引量:13
2013年
乡土植物灌木化建植是高速公路边坡防护的重要途径。以成渝高速(永川段)为例,以西南地区2种典型的边坡绿化初始配置模式慈竹+野牛草、黄刺玫+黑麦草为基础,分别与紫穗槐、黄荆、狗牙根、芒等路域优势种以不同方式组合,研究先锋植物丰富度对公路边坡植物群落生长发育、早期演替及护坡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先锋植物丰富度可直接影响边坡植被的成坪时间、生物量积累,相同建植条件(边坡条件、播种密度等)下,初始绿化植物的种类越多,成坪时间越短,被积累的生物量也越多;2)先锋种数量与群落的生物多样性水平有关(R2>0.995),相同演替阶段内,先锋种越多,群落的多样性水平(物种丰度、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等)越高;3)群落的生物多样性水平与植被的护坡性能呈线性关系(R2>0.995),多样性水平越高,植被的蓄水、保土能力越强,边坡内径流系数、土壤侵蚀模数越小。在边坡条件、播种密度等建植条件与建植措施一致的情况下,提高初始绿化植物的丰富度可有效改善边坡植被的护坡性能。
潘声旺何茂萍杨丽娟方文
关键词:先锋植物植物多样性生态护坡
优化施肥效应模型对佛手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023年
本研究以适宜在万州种植的佛手为研究对象,采用“3414”不完全区组正交设计的N、P、K三因子施肥试验,选取最优施肥效应模型进行验证,并以佛手的单果干重和橙皮苷含量为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N、P、K肥对佛手单果干重和佛手中橙皮苷含量有影响,在不同施肥处理中N2P2K2(N为40 g/株、P为40 g/株、K为45 g/株)的处理效果最佳,不施或者少施肥均不同程度导致万州佛手的品质下降;单因子效应分析表明,随着氮、磷和钾施肥量的提高,佛手单果干重和橙皮苷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双因素交互效应分析表明,当N、P、K肥任一因素处于2水平时,随着另外2个因素施肥量的增加,佛手单果干重和橙皮苷含量均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说明任意2个因素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相互作用,N、P、K三因子中两因子存在着交互效应,对万州种植佛手产量和橙皮苷的含量有一定影响;施肥模型优化结果表明,万州佛手栽培N、P、K肥的最佳施用量分别为38.78~51.25、35.67~42.35、48.17~60.37 g/株。在最优施肥效应模型中间值条件下验证实验,结果显示佛手单果干重产量较“3414”组的最高组高出8.14%,橙皮苷含量较“3414”的最高组高出1.94%。说明最优配方施肥模型合理,这对佛手的大田栽培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作用。
张建海王向平冯彬彬冯彬彬
关键词:佛手
初始绿化植物生活型构成对边坡植被群落特征及水土保持性能的影响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生态护坡过程中初始绿化植物(先锋植物)生活型差异对边坡植被群落特征、水土保持性能的影响。【方法】借助物种组装实验,分别构建以草本、灌木、乔木为主体的草本型、灌木型、乔木型绿化配置模式及草-灌-乔混合型配置模式的试验小区,对各个小区进行持续4年(2010-2013年)的生态监测,分析边坡植被的生长状态、群落特征及水土保持性能。【结果】2010-2013年,同龄群落间的物种丰富度表现为乔木型>灌木型>草-灌-乔混合型>草本型。先锋植物生活型构成对边坡植被的群落特征影响很大,年际间差异明显:建坪初期(2010-2011年),不同观测区内的群落盖度、物种多样性水平(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均表现为草本型>草-灌-乔混合型>灌木型>乔木型;2012-2013年,群落盖度、物种多样性水平表现为混合型>草本型>草-灌-乔混合型>乔木型。2010和2011年汛期,草本型配置径流系数和侵蚀模数均较低,表现出较好的水土保持性能;而2012和2013年汛期,草-灌-乔混合型配置径流系数和侵蚀模数较低,表现出较好的水土保持性能。边坡植被的群落特征与其水土保持性能密切相关:群落盖度或多样性水平越高,则径流系数、侵蚀模数越小。【结论】生态护坡过程中,先锋种生活型的合理配置是改善边坡植被水土保持性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潘声旺袁馨胡明成何茂萍吴云霄
关键词:先锋植物生活型群落特征水土保持
苯并[α]芘对不同修复潜力羊茅属植物的根系分泌物中几种低分子量有机物的影响被引量:19
2016年
根系分泌物是植物与土壤间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是植物响应外界胁迫的重要途径,也是构成根际微生态特征的关键因素。根系分泌物与有机污染物的植物修复密切相关,研究胁迫条件下不同修复潜力植物间根系分泌物的释放特征有助于揭示植物修复的内在机制。该文借助根际袋土培试验研究了苯并[α]芘(Ba P)胁迫下5种羊茅属(Festuca)植物根系不同生长期(30–70天)几种低分子量有机物的分泌特征。结果表明:1)Ba P浓度在10.25–161.74 mg·kg^(–1)范围内时,待试植物能有效地促进土壤中Ba P的去除,其修复潜力依次为苇状羊茅(F.arundinacea)>草原羊茅(F.chelungkiangnica)≥毛稃羊茅(F.rubra subsp.arctica)≥贫芒羊茅(F.sinomutica)>细芒羊茅(F.stapfii)。2)Ba P胁迫增强了植物根系对可溶性糖的分泌:随着胁迫强度的增大、胁迫期的延长,其分泌量变化呈"先升后降"趋势。3)Ba P胁迫促进了植物根系低分子量有机酸的释放,植物的修复潜力越大,有机酸高峰值出现时的胁迫浓度越高;组成成分较稳定,草酸、乙酸、乳酸和苹果酸为主要组分(>97.34%),在修复潜力较强植物的根系分泌物中检测出微量的反丁烯二酸。4)Ba P胁迫对氨基酸种类影响不大,但对分泌量影响较大。其中,苏氨酸、丝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的分泌量随Ba P胁迫强度的增强而剧增;脯氨酸、羟脯氨酸和天冬氨酸近乎以加和效应甚至协同效应的形式参与植物对Ba P胁迫的应激反应:参与应激组分的分泌量随胁迫强度的增强而剧增,植物的修复潜力越强,参与的组分越多。可见Ba P胁迫下,5种羊茅属植物根系分泌物中几种低分子量有机物的释放特征与植物自身的修复潜力有关:修复潜力越强,释放量越多且成分也越复杂,并呈现出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及生理可塑性。
潘声旺袁馨刘灿李亚阑杨婷唐海云
关键词:根系分泌物种间差异
错株种植和增施菌肥对太白贝母光合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2022年
为探索增施菌肥和错株种植对太白贝母生长和品质的影响,于2018-2019年在重庆巫山笃坪太白贝母种植基地进行田间小区试验,施用地表球囊霉、聚丛球囊霉两种菌肥,并进行错株种植,以常规对株种植作为对照组,共设7个不同处理小区。结果表明,太白贝母不同处理组所测各生长指标都比常规种植组高,差异均有显著性,其中错株种植+增施菌肥处理组(B4组)生长指标最高;不同处理组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均比常规种植组(A1组)高,其中增施菌肥+错株种植(B4组)开花前20 d、开花期、开花后20 d分别较常规种植组(A1组)高出25.08%、23.25%、23.95%,叶面积指数较常规组高出100.32%、97.36%、98.52%,差异有显著性(P<0.05);太白贝母不同处理组光合参数均比常规种植组(A1组)高,其中错株种植+增施菌肥(地表球囊霉)(B2)、错株种植+增施菌肥(聚丛球囊霉)(B3)、错株种植+增施菌肥(地表球囊霉+聚丛球囊霉)(B4)处理分别较常规种植组(A1组)净光合速率(P_(n))、胞间CO_(2)浓度(C_(i))、气孔导度(G_(s))和蒸腾速率(T_(r))分别高25.87%、43.59%、68.82%;11.49%、18.05%、30.13%;37.83%、44.68%、62.61%;15.33%、29.63%、44.10%;太白贝母不同处理组产量及品质均较常规种植组(A1组)高,其中增施菌肥+错株种植(B4组)总生物碱、贝母辛、西贝母碱苷、贝母碱甲和贝母碱乙的含量较常规种植组(A1组)分别提高41.73%、43.27%、26.32%、19.57%、30.58%,差异均具有显著性。说明错株种植能优化太白贝母植株群体光照条件,增施菌肥可以不同程度改善太白贝母生长,同时也说明,增施菌肥的情况下进行错株种植模式对太白贝母会产生积极影响,可为后续太白贝母优质高产提供试验依据。
张建海王向平冯彬彬周晓旭陈洪源潘声旺吴翠色
关键词:光合特性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重灾区”病例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在“重灾区”内的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和描述性分析的方法, 对比研究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重灾区”--河南省信阳市境内近10年发生的确诊病例、疑似病例的病历资料。结果: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疫情主要发生在信阳市西南部的山地、丘陵地带或水库周边地区,发病人群以50岁以上中老年为主(97.63%)、女性多于男性,6 - 7月为发病高峰(63.82%)。所有病例均有发热,体温最低37.6℃,最高40.7℃,平均39.3℃,且发热为主要首发症状,大部分病例有乏力(97.36%)、食欲减退(92.32%)、畏寒(90.82%)等非特异性症状。临床表现为发热伴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白细胞、血小板进行性减少可持续到发病后14 - 15 d,但后者持续时间更长;未发现人传人现象。结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重灾区”内的临床与流行病学特征与其他地区存在差异,其病变机制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冯文清雷志华潘声旺
关键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特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