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K200909)

作品数:12 被引量:39H指数:5
相关作者:崔玉芳杜丽马琼孙嵘满其航更多>>
相关机构: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航天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0篇细胞
  • 9篇淋巴
  • 9篇淋巴细胞
  • 7篇微波辐照
  • 6篇微波
  • 5篇亚群
  • 5篇外周
  • 5篇外周血
  • 5篇细胞亚群
  • 5篇淋巴细胞亚群
  • 4篇免疫
  • 4篇T淋巴细胞
  • 3篇血淋巴细胞
  • 3篇外周血淋巴细...
  • 3篇外周血淋巴细...
  • 3篇T淋巴细胞亚...
  • 2篇应激
  • 2篇免疫系统
  • 2篇活性
  • 2篇活性氧

机构

  • 8篇军事医学科学...
  • 4篇航天中心医院
  • 4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东南大学
  • 1篇辽宁医学院

作者

  • 12篇崔玉芳
  • 11篇杜丽
  • 8篇马琼
  • 7篇孙嵘
  • 6篇满其航
  • 5篇尹金玲
  • 5篇周红梅
  • 3篇潘秀颉
  • 3篇苏镇涛
  • 3篇董波
  • 2篇苏振涛
  • 2篇毛建平
  • 1篇杨晓云
  • 1篇谢玲
  • 1篇柳晓兰
  • 1篇张超
  • 1篇李志慧
  • 1篇蔡金玲
  • 1篇王涛
  • 1篇郭瑛

传媒

  • 6篇解放军医学杂...
  • 3篇辐射防护通讯
  • 1篇职业与健康
  • 1篇中华放射医学...
  • 1篇中国生物工程...

年份

  • 1篇2013
  • 5篇2011
  • 5篇2010
  • 1篇2009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微波辐照诱发Wistar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被引量:2
2011年
采用微波辐照雄性清洁级Wistar大鼠,观察其对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0 mW/cm2组、30 mW/cm2组照射后第7天,5 mW/cm2组1、0 mW/cm2组3、0 mW/cm2组照射后第14天,CD3+降低显著;10 mW/cm2组照射后第14天,CD4+降低显著。各辐照组照射后第1、7、14天,CD8+均降低,其中,30 mW/cm2组降低显著;5 mW/cm2组照射后第1天,5 mW/cm2组、30 mW/cm2组照射后第14天,CD4+/CD8+比值降低显著。与T淋巴细胞变化趋势相反,与对照组相比,微波辐照后,各剂量照射组B淋巴细胞CD45RA+均升高,其中,30 mW/cm2照射后第1天,30 mW/cm2组6、0 mW/cm2组照射后第14天,升高显著,并且在照射后第14天,CD45RA+随照射剂量的升高而升高。结果提示,一定剂量的微波辐照能诱发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的改变,导致免疫功能受损。
尹金玲满其航崔玉芳杜丽马琼
关键词:微波淋巴细胞
秀丽隐杆线虫先天免疫信号转导途径被引量:1
2011年
秀丽隐杆线虫因其结构简单、易于培养、生命周期短等特点作为一种模式生物已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衰老机制及细胞程序性死亡的研究。与高等生物不同,秀丽隐杆线虫缺少适应性免疫途径,只有先天免疫途径在抗病原菌、抗氧化应激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其体内的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IGF-1)、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和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4条免疫相关信号转导途径在不同的环境发挥着主要作用。同时,秀丽隐杆线虫的先天免疫系统在进化中有许多保守之处,这为高等生物的免疫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据此,就有关秀丽隐杆线虫先天免疫信号转导途径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述,期望能为人类等高等生物相关联的免疫作用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王涛杜丽马琼崔玉芳
关键词:秀丽隐杆线虫先天免疫应激信号转导途径
微波辐射对作业人员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探索长期低剂量高功率微波辐射对作业人员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8名某研究所雷达科研人员(接触组)和39名非微波作业人员(对照组)进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百分率,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和CD4+/CD8+比值的测定。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接触组白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百分比均降低,但差异不显著:接触组CD3+、CD4+、CD8+均升高,CD4+/CD8+比值降低,差异显著;接触组≤10 a组的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差异不显著,接触组>10 a组CD3+、CD4+、CD8+及CD4+/CD8+比值均升高,且CD3+升高差异显著。接触组和对照组组内工龄≤10 a和>10 a间T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不显著。结论长期低剂量高功率微波辐射能明显导致人体免疫功能紊乱,但未表现出累积效应。应当采取有效的职业防护。
尹金玲崔玉芳满其航杜丽
关键词:微波辐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
微波辐照对神经认知、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及展望被引量:4
2010年
有关电磁辐射的研究以往主要集中在对电子仪器的影响和危害方面,而对生物体健康影响的报道很少。虽然射频辐射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但是微波作为射频辐射的一种,对生物体影响的研究近十几年才受到重视。目前,微波辐照对神经认知、免疫功能的影响是微波生物效应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本文主要针对近年来微波辐射对其敏感的靶器官-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及其可能的机制作一概述,以期为同行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借鉴与参考。
孙嵘崔玉芳
关键词:微波免疫系统淋巴细胞
长期微波辐照对大鼠脾脏淋巴细胞的影响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微波长期辐照对大鼠脾脏淋巴细胞的影响,探讨长期微波辐照对脾脏淋巴细胞的损伤效应及其机制。方法雄性清洁级Wistar大鼠90只,按平均微波辐照功率密度随机均分为O(对照)、2.5、5、10mW/cm^2四组(n=25),连续辐照1个月(6min/d,5d/周)。于辐照结束后1、30、60、180d取材,观察大鼠体重、脾脏指数及脾脏T、B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辐照后7-180d各辐照组大鼠体重明显低于对照组。辐照后1d,2.5和5mW/cm^2组脾脏系数均显著升高(P〈0.05),辐照后30d5mW/cm^2组脾脏系数显著降低(P〈O.05),至辐照后60d和180d各辐照组脾脏系数基本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辐照后1、30、60d,各组大鼠脾脏T细胞亚群均无明显改变;辐照后180d,各辐照组大鼠脾脏T细胞亚群明显降低,其中2.5mW/cm^2组CD3^+T细胞明显减少,5mW/cm^2组CD3^+、CD4^+、CD8^+T细胞明显减少,10mW/cm^2组CD4^+和CD8^+T细胞明显减少、CD4^+/CD8^+比值明显降低(P〈0.05或P〈0.01)。CD45RA^+B细胞未见明显改变。结论大鼠经长期低剂量微波辐照后早期脾脏淋巴细胞亚群改变不明显,晚期(辐照后180d)脾脏T淋巴细胞各亚群均显著降低,表现为明显的免疫抑制。
杜丽马琼崔玉芳孙嵘潘秀颉董波苏振涛周红梅毛建平
关键词:微波淋巴细胞
慢性长期微波辐照对大鼠外周血T、B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观察慢性低剂量微波辐照对大鼠外周血T、B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探讨微波辐射致免疫组织损伤的效应和机制。方法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按照微波辐照平均功率密度随机分为O(对照)、2.5、5、10mW/cm^24组,每天辐照6min,每周5d,连续辐照1个月,于辐照14d后以及连续辐照1个月后的1、30、60、180d活杀大鼠取材。采用血细胞自动分析仪进行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流式细胞仪检测胸腺组织中活性氧自由基(Ros)水平,以及大鼠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亚群和CD45RA^+B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①连续辐照结束后60d,外周血WBC在2.5mW/cm^2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O.05),在10mw/cm^2组明显降低(P〈0.01)。辐照后180d,各辐照组WBC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②连续辐照14d后,胸腺组织内ROS水平随辐照剂量增加而持续升高,呈较好的剂量-效应关系。辐照1个月结束后的60d,5mW/cm^2组ROS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③辐照1个月结束后的1-60d,外周血T细胞亚群变化不明显,但辐照后180d,2.5mw/cm^2组CD3^+和CD4^+T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而5mW/cm^2组CD8^+T细胞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各辐照组CD4^+/CD8^+比值虽然在辐照后180d出现升高趋势,但与对照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④辐照后60d,5mW/cm^2组外周血CD45RA^+B淋巴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O.01),而辐照后180d,各辐照组CD45RA^+B细胞却明显低于对照组(P〈O.05,P〈O.01)。结论大鼠经长期低剂量微波辐照后,免疫功能在早期改变不明显,晚期损伤较为明显,外周血WBC和CD45RA^+B淋巴细胞在辐照后180d明显减少。
马琼杜丽崔玉芳孙嵘潘秀颉董波苏镇涛周红梅毛建平
关键词:免疫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亚群
5mW/cm^2微波辐照对人AHH-1T淋巴细胞的影响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观察不同脉宽5mW/cm2微波辐照对人AHH-1 T淋巴细胞的影响,探讨低剂量微波诱发的免疫细胞损伤机制及微波防护安全阈值。方法人AHH-1 T细胞经5mW/cm2模拟微波源辐射,根据不同脉宽(0、100、500、2000ns)分为对照(0ns)组、100、500、2000ns组。采用麦格-姬姆萨(MGG)染色和联脒-2-苯基吲哚(DAPI)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形态,AnnexinV-FITC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和坏死率,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活性氧自由基(ROS)水平和线粒体跨膜电位。结果 AHH-1 T细胞经2000ns脉宽的微波辐照后,细胞膜完整且核染色质正常,未见明显的凋亡细胞形态,细胞凋亡率和坏死率很低。经100ns脉宽的微波辐照后6、12、24h细胞增殖活性受抑,分别为对照组的95%、71%、74%,而2000ns组辐照后6、24h细胞增殖活性略有升高。在不同脉宽条件下,5mW/cm2微波辐照后细胞内ROS水平略呈下降趋势,且随脉宽升高而降低。100ns微波辐照后1h细胞跨膜电位略有下降,而500、2000ns组略有升高。结论 T淋巴细胞经不同脉宽5mW/cm2微波辐照后,细胞凋亡率和坏死率很低,细胞增殖活性轻度受抑,ROS水平和跨膜电位变化不大,未观察到明显的损伤效应,因此可作为避免微波辐照导致机体免疫损伤的安全阈值。
马琼杜丽崔玉芳郭瑛孙嵘董波苏振涛周红梅柳晓兰谢玲潘秀颉
关键词:微波T淋巴细胞活性氧膜电位
35GHz毫米波急性辐照小鼠诱发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改变和Th1/Th2失衡
2013年
目的观察35GHz毫米波诱发的急性应激反应中重要细胞因子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相关激素的表达规律,旨在探索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之间内在的关联。方法以420mW/cm2功率密度的35GHz毫米波源急性辐照BALB/c小鼠60s。于照后不同时间,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IFN-γ、IL-4等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并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素释放激素(CRH)和海马区糖皮质激素受体(GR)的变化。结果Th1和Th2型细胞因子IFN-γ和IL-4在照后3d均升高至峰值(t=-6.59、-2.28,P〈0.05),至照后7d仍明显高于对照组;其比值在照后1和3d明显增高,即发生了明显的Th1/Th2平衡向Th1免疫反应漂移的现象。毫米波急性辐照后下丘脑CRHmRNA含量出现持续性升高,至7d升高至峰值(t=-7.03,P〈0.05);而海马GRmRNA含量在3d达到峰值后迅速降低至对照组水平。下丘脑CRH和海马GR蛋白表达的趋势与其mRNA水平变化基本一致。结论小鼠经35GHz毫米波急性辐照后,Th1/Th2平衡向Th1方向偏移;同时应激增加的下丘脑CRH和海马GR对IFN-γ等因子的反馈抑制,使向Th1偏移的免疫失衡现象得以改善,可缓解过度应激造成的免疫损伤。
杜丽孙嵘马琼李志慧蔡金玲杨晓云满其航崔玉芳
关键词:毫米波应激细胞因子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
微波辐照对大鼠脾脏和人AHH-1 T细胞活性氧水平和凋亡的影响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微波辐照对Wistar大鼠脾脏淋巴细胞和人AHH-1 T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和对人AHH-1 T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以不同功率密度(0、5、10、30、60mW/cm2,其中0mW/cm2作为对照)的微波单次(15min)辐照Wistar大鼠和人AHH-1 T细胞,于微波辐照后1、7、14、28d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脾脏淋巴细胞ROS水平变化,于辐照后6、24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人AHH-1 T细胞ROS水平和凋亡率的变化。结果大鼠脾脏淋巴细胞内ROS水平在微波辐照后1d的5、10、30、60mW/cm2剂量组,辐照后7d的10、30、60mW/cm2剂量组,辐照后14d的10mW/cm2剂量组,以及辐照后28d的10、30mW/cm2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且ROS水平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增加。微波辐照后6h,各辐照组人AHH-1 T细胞内ROS水平与对照比较均升高(P<0.05),且在0~30mW/cm2剂量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增加。人AHH-1 T细胞经微波辐照后6h,仅10mW/cm2剂量辐照细胞的凋亡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微波辐照后24h,10~60mW/cm2剂量辐照细胞的凋亡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且存在剂量依赖性增高的趋势。结论一定强度的微波辐照能引起大鼠脾脏淋巴细胞内ROS水平升高,也能诱发离体人AHH-1 T细胞内ROS水平的升高和凋亡率的增加,且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呈较好的量效关系。
满其航崔玉芳杜丽马琼尹金玲苏镇涛孙嵘周红梅张超
关键词:淋巴细胞活性氧
微波诱发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情况调查被引量:1
2011年
对某研究所微波接触人员(接触组)和非微波作业人员(对照组)进行调查,调查指标为外周血白细胞数和淋巴细胞百分率,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比例和CD4+/CD8+比值,探索长期低剂量高功率微波辐射对工作人员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接触组白细胞数和淋巴细胞百分比均降低,但差异不显著;接触组CD3+、CD4+、CD8+比例均升高,CD4+/CD8+比值降低,差异显著;接触组≤10 a组的T细胞亚群的变化差异不显著,接触组>10 a组CD3+、CD4+、CD8+比例及CD4+/CD8+比值均升高,且CD3+比例升高差异显著;接触组和对照组组内工龄≤10 a和〉10 a间T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不显著。结果提示,低剂量高功率微波辐射能明显导致人体免疫功能紊乱,但未表现出累积效应。客观有效的职业防护应当引起关注。
尹金玲满其航崔玉芳杜丽
关键词:微波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