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KSCX3-IOZ-04)
- 作品数:10 被引量:270H指数:7
- 相关作者:宣维健盛承发王红托李跃强伍一军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吉林农业大学安徽省庐江县植保植检站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 杀虫单、氟虫腈及其混剂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被引量:3
- 2003年
- 20 0 0~ 2 0 0 1年在安徽省庐江县进行了 2次药剂及剂量对二化螟的防治和保苗效果试验。试验1表明 ,40 %氟虫腈·杀虫单WP 42 0g(每hm2 有效成分用量 )处理的虫口减退率为 94 7% ,与 5 40g,660g及 5 %氟虫腈 (锐劲特 )SC 3 0g处理相差不大。试验 2表明 ,3 0 %杀虫单·氟虫腈WP 2 70g喷雾即可达到96 2 %的防效 ,接近 3 60g和 5 %氟虫腈SC 2 2 5g的效果。 2次试验中各处理的保苗效果与虫口减退率基本一致。比较药剂成本 ,可见这 2种新型复配剂对二化螟具有良好的防治和保苗效果 ,且上述剂量是经济高效的。
- 盛承发孙俊铭韦刚夏骞林善长陈永广计玉龙宣维健
- 关键词:杀虫单氟虫腈混剂二化螟
- 我国稻螟灾害的现状及损失估计被引量:113
- 2003年
- 我国稻螟为害的确切记载始于 1 0 2 2年。 2 0世纪 5 0年代中期以前 ,以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Walker)为害为主。此后十几年中 ,三化螟Tryporyzaincertulas(Walker)普遍大发生。 70年代 ,我国螟害轻微。 1 993年 ,二化螟急剧回升 ,三化螟也随之回升。 1 996年 2种稻螟大发生 ,此后连年暴发成灾。目前我国螟灾的主要特点是虫口密度高、受害范围广、受害程度重、持续时间长、经济损失大。首要螟灾区是沿江稻区 ,二化螟和三化螟分别约占 2 3和 1 3。全国年发面积约 1 5 0 0万hm2 ,防治约 3 80 0万hm2 次。该文首次估计年防治代价约 45 7~ 60亿元 ,残虫造成作物损失近 65亿元 ,总经济损失约 1 1 5亿元。由此可见 ,当前稻螟已取代稻飞虱、棉铃虫成为影响我国国计民生的头号害虫。
- 盛承发王红托盛世余高留德宣维健
- 关键词:二化螟三化螟虫灾
- 杀虫药剂的神经毒理学研究进展被引量:62
- 2003年
- 大多数杀虫药剂都具有较强的神经毒性 ,它们对神经系统的作用靶标不同。有机磷类杀虫剂不仅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和乙酰胆碱受体功能 ,影响乙酰胆碱的释放 ,而且还具有非胆碱能毒性 ,有些有机磷杀虫剂还能引发迟发性神经毒性。新烟碱类杀虫剂作为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 (nAChR)的激动剂 ,作用于该类受体的α亚基 ;它对昆虫的毒性比对哺乳动物的毒性大得多 ,乃是因为它对昆虫和哺乳动物nAChR的作用位点不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主要作用于神经细胞钠通道 ,引起持续开放 ,导致传导阻滞 ;该类杀虫剂也可抑制钙通道。另外 ,这类杀虫剂还干扰谷氨酸递质和多巴胺神经元递质的释放。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昆虫的选择毒性很可能是因为昆虫神经元的钠通道结构与哺乳动物的不同。阿维菌素类杀虫剂主要作用于γ 氨基丁酸 (GABA)受体 ,它能促进GABA的释放 ,增强GABA与GABA受体的结合 ,使氯离子内流增加 ,导致突触后膜超级化。由于这类杀虫剂难以穿透脊椎动物的血脑屏障而与中枢神经系统的GABA受体结合 ,故该类杀虫剂对脊椎动物的毒性远低于对昆虫的毒性。多杀菌素类杀虫剂可与中枢神经系统的nAChR作用 ,引起ACh长时间释放 ,此外 ,这类杀虫剂还可作用于昆虫的GABA受体 ,改变GABA门控氯通道的功能。
- 伍一军冷欣夫
- 关键词:神经毒性离子通道受体递质
- 植物的低温蛋白被引量:17
- 2004年
- 综述了与植物耐冻性有关的一些植物内源蛋白质或多肽 ,包括低温防护蛋白、抗冻蛋白、植物脱水素、膜关联耐冻性多肽蛋白质。结果表明 ,植物的耐冻性与其低温蛋白 (cold induced proteins)有着密切的关系 ,并指出了抗冻蛋白行使功能的两种可能的作用方式。同时 ,耐冻性与除低温外的其它环境胁迫因子的植物抗性如抗干旱、抗病虫、高盐耐性。
- 李跃强宣维健盛承发
- 关键词:抗冻蛋白脱水素
- 大强度去叶对棉花叶绿素和保护酶系的影响被引量:15
- 2006年
- 研究了大强度去叶对棉花叶绿素和保护酶系的影响。结果表明,75%去叶和100%去叶的大强度去叶不会促使棉花产生超补偿现象,而使棉花成铃数分别减少5.4%和9.8%。在短期内大强度去叶可使棉花新生叶片增大、叶绿素含量下降。75%去叶和100%去叶处理还使得棉花叶中蛋白质含量下降,POD酶活性上升、PPO酶活性下降,但POD酶比活力和PPO酶的比活力都上升。说明大强度去叶不仅对植物造成了严重伤害,而且破坏了棉花植株的内稳态平衡。植物不能迅速调整内稳态平衡(homeostasis)恢复元气,最终棉花也不会产生超补偿现象,此时植物处于伤害状态。内稳态变化可能存在信号分子。
- 李跃强宣维健盛承发
- 关键词:去叶叶绿素保护酶
- 基于家谱资料的死亡人数构成比的日节律被引量:2
- 2003年
- 据 1 5 0 6~ 2 0 0 0年中国汉族某姓氏家谱资料 ,通过常规和圆形分析死亡人数构成比的日节律 ,发现男子死亡数构成比亥时、午时为高 ,卯时、辰时为低 ,最高值 (1 5 .0 9% )是最低值 (3 .47% )的 4.3 5倍 ,差异极显著 (P<0 .0 1 )。女子死亡数构成比亥时、巳时为高 ,卯时、寅时为低 ,最高值 (1 6 .0 8% )是最低值 (3 .5 5 % )的4.5 3倍 ,差异极显著。亥时是阴气盛极将衰、阳气将长 ,午时和巳时是阳气盛极将衰、阴气将长 ,可见阴阳二气的转换对死亡有催动作用。男子、女子数据合并 ,平均死亡高峰为 2 2时 5 8分。男子、女子昼、夜死亡数构成比均无甚差异 (P>0 .0 5 )。男子阳时、阴时死亡数构成比分别为 42 .6 5 %和 5 7.3 5 % ,差异极显著 ;女子分别为 46 .78%和 5 3 .2 2 % ,差异接近显著 (P=0 .1 0 )。男子最大时辰死亡数构成比 ,古代为亥时和午时的1 4.6 9% ,近现代为亥时的 1 5 .1 5 %。可见 ,在这两个时代中 ,男子时辰死亡数构成比无大的改变。女子最大时辰死亡数构成比 ,古代为亥时的 1 5 .5 1 % ,近现代仍为亥时的 1 7.2 1 % ,二时代女子的时辰死亡数构成比也无甚改变。死亡时辰 Y与死亡日 (农历初一至三十 ) X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男子和女子数据合并 ,Y=1 1 .0 95 1 +0 .0 6 1 7X± 0 .443
- 盛如宣维健张惠和高留英盛承发
- 关键词:日节律日节律汉族
- 棉花对棉铃虫为害超补偿作用的生理机制被引量:35
- 2003年
- 为研究棉花对棉铃虫为害超补偿作用的生理机制 ,作者在山东省滨州市棉田进行了模拟第二代棉铃虫为害的试验。结果表明 :每株棉花摘除 8个早蕾后 ,最终成铃数增加 13 4% ,其中下部第 6及其上果枝的成铃数增加较多。处理组棉叶中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上升 ,氨基酸含量下降 ,光合作用强度加大 ( 3 6 %~ 6 7% ) ,叶面积系数增加 8 5 %~ 2 8 1% ,单株生产力增大 ,从而揭示了超补偿作用的重要机制。
- 李跃强宣维健王红托盛承发
- 关键词:棉花棉铃虫生理学机制
- 海洋岩虫抗菌肽筛选及抗癌活性的初步研究被引量:7
- 2004年
- 将岩虫匀浆液经反相浓缩、凝胶过滤和亲和柱层析获得活性组分,在体外用MTS/PMS(氮兰四唑盐/吩嗪硫酸甲酯)方法筛选抗茵肽,再分别用MTS/PMS方法和ELISA-AFP(甲胎蛋白)方法检测其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增殖、AFP分泌及对正常大鼠成骨细胞株MC3T3—E1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纯化的岩虫抗茵肽为组成型碱性蛋白(MW 8.1 kDa,pI8.6),不同浓度抗茵肽对肝癌细胞增殖和AFP的分泌均有抑制作用,抑制作用大小与抗菌肽浓度呈正相关性;对正常成骨细胞未见明显的抑制和杀伤作用。
- 潘卫东刘向辉戈峰
- 关键词:抗癌活性柱层析肝癌细胞成骨细胞
- 存贮温度和时间对二化螟性诱剂诱蛾效果的影响被引量:4
- 2003年
- 试验研究了二化螟性诱芯的存贮温度和存贮时间对雄成虫田间诱集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6月3日到8月10日每盆平均总诱蛾量,处理Ⅰ和处理Ⅳ比对照(处理Ⅴ)分别下降27.1%和38.8%,但差异不显著(P>0.05)。处理Ⅱ和处理Ⅲ比对照分别下降53.7%和62.8%,差异显著(P<0.05)。不同处理每盆每日最大诱蛾量与总诱蛾量的变化趋势一致。不同处理所反映的田间发蛾高峰期相近。
- 宣维健焦晓国王红托邵庆春盛承发
- 关键词:二化螟性诱剂诱蛾效果水稻害虫
- 性诱剂监测吉林省水稻二化螟成虫动态及发生世代研究被引量:15
- 2003年
- 1998~ 1999年在吉林省用性诱剂水盆监测二化螟雄蛾季节动态和发生世代 ,结果发现 ,1998年长春市越冬代成虫始见期在 5月中旬 ,柳河县在 5月底左右 ,长春市成虫终见期 ,1998和 1999年分别为 9月下旬和上旬。可见长春市二化螟成虫全季活动期可能长达 4个月 ,而 1个世代的历期约为 2个月。 1999年长春市出现两个相距 5 5天的明显蛾峰 ,表明存在相当高的二代转化率 ,从而有助于改变该地二化螟常年只发生
- 盛承发宣维健伊伯仁陈日曌齐晓宁
- 关键词:二化螟性诱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