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3YJC730005)
- 作品数:5 被引量:9H指数:2
- 相关作者:覃江张海滨更多>>
- 相关机构:西南民族大学南京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 般若中观视野下的佛教疾病观被引量:1
- 2013年
- 本文通过爬梳佛教典籍中有关疾病的各种文献,探讨了佛教疾病观、医疗观的基本理论框架,深入分析了佛教的病相病征理论,病因学说,各种治疗理论和技术,以及大小乘的疾病观,基本厘清了佛教在疾病、医疗等问题上的理论体系,使人能够对佛教的医疗观、疾病观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认识,为现代医学、心理学等提供参考借鉴。
- 覃江
- 关键词:佛教疾病观
- 论《现观庄严论》对藏传佛教中观学止观理论与实践的影响——以对能取、所取的分析为例
- 2016年
- 本文通过分析《现观庄严论》与早期中观学的道次第理论的区别,指出《现观庄严论》做为瑜伽行中观派的滥觞,开创了以般若为宗,将唯识学的道次第理论融入中观学的传统。具体以对能取、所取的分析为例,说明《现观庄严论》把对二取的破除与各个修行阶位相配合,清楚地指明了在不同阶位破除能取、所取的重要性,以及具体内容。再通过梳理这些思想对寂护、莲花戒、宗喀巴等藏传佛教前弘期、后弘期代表人物的影响,说明《现观庄严论》对形成藏传佛教中观学的教观体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藏传佛教中观学止观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 覃江
- 关键词:藏传佛教中观学道次第
- 元康《肇论疏》对僧肇佛学思想的经学还原被引量:6
- 2015年
- 唐代释元康著《肇论疏》3卷,是现存《肇论》诸疏里,严守中观学立场,注释最为完备精详的著作。元康在这部注疏中,用经学还原的方法,对僧肇佛学思想中格义佛教的内容进行了清理,对僧肇未及展开的观点做了阐释发挥。本文将元康《肇论疏》与《肇论》本文进行比较考辨,把僧肇思想中本来难以分清界限的玄学和般若学进行了剥离,理清了两种思想在理论、逻辑、修辞等层面各自不同的学术脉络。
- 覃江
- 关键词:僧肇《肇论》魏晋玄学
- 存在-超个人心理学视角下的佛教自我理论被引量:2
- 2014年
- 佛教将精神对主体之"我"的体验和执着称为"我执"。通过对"无常"的禅观,禅修者发现不论是在身体意义上,还是在精神意义上,"我"的体验都是各种因缘构成的、刹那生灭的现象,因此人之存在本质为"空"("无我")。佛教正观"苦"、"空"、"无常"的禅修方式带有浓厚的存在主义-超个人心理学特色——通过观察"无常",禅修者放弃精神各个层面对"假我"的执着,从而拥有了探索"真我"的可能,获得更大的选择自由。进一步,通过观察"无常"获得对"涅槃"真我的觉悟,领悟"无我"和"假我"的中道,破除对"我"的限定,开发生命更大的潜能。从"无常"到"无我"的禅观修行,恰恰构成一个完整而独具特色的存在-超个人意义上的心理治疗路线。
- 张海滨
- 关键词:佛教无常
- 荣格分析心理学与佛教唯识学的比较研究
- 2017年
- 荣格通过收集大量的人类经验材料,用深邃的智慧描绘出一幅全新的“心”之整体,其集体无意识、原型、人格发展理论不仅构建了一个新的人格理论体系,其心理学影响更延伸至艺术、宗教、人类学、医学、文学等领域。佛教唯识学是印度大乘佛教兴起后出现的理论体系,它在原始佛教理论的基础上对心识进行了更加系统精致的分析,从而成为瑜伽行学派实际修行的理论指导。通过对心识结构和功能的分析,唯识学同样为我们展现出一个“心”的整体,并且其中很多观点能与荣格的心理学沟通。本文主要是对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和佛教唯识学理论进行分析与比较,在沟通中探索差异,从而为当代心理学研究提供更丰富的灵感资源。
- 张海滨
- 关键词:唯识集体无意识阿赖耶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