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674033)

作品数:10 被引量:20H指数:3
相关作者:翟光群孔立智展燕陈建海蒋必彪更多>>
相关机构:江苏工业学院常州大学复旦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理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6篇原子
  • 6篇原子转移
  • 6篇原子转移自由...
  • 6篇原子转移自由...
  • 6篇自由基
  • 6篇自由基聚合
  • 4篇N
  • 3篇甲氨基
  • 3篇甲基
  • 3篇甲基丙烯
  • 3篇甲基丙烯酸
  • 3篇二甲氨基
  • 3篇氨基
  • 3篇DMAEMA
  • 3篇丙烯酸
  • 2篇乙烯
  • 2篇支化
  • 2篇支化结构
  • 2篇支化聚合物
  • 2篇缩合

机构

  • 7篇江苏工业学院
  • 2篇常州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教育部

作者

  • 9篇翟光群
  • 7篇孔立智
  • 2篇蒋必彪
  • 2篇展燕
  • 2篇方艳
  • 2篇林丽毅
  • 2篇曹赟
  • 2篇陈建海
  • 1篇张东亮
  • 1篇江琼
  • 1篇李春
  • 1篇孙燕
  • 1篇王强
  • 1篇任涛
  • 1篇张爱萍
  • 1篇陈华峰
  • 1篇夏有贵
  • 1篇宋瑾
  • 1篇芦鹏飞
  • 1篇石圆圆

传媒

  • 4篇高分子学报
  • 2篇高分子材料科...
  • 1篇高分子通报
  • 1篇化学学报
  • 1篇Chines...
  • 1篇中国科学:化...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1
  • 8篇2010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磺酸甜菜碱共聚物水溶液的黏度性质被引量:1
2010年
通过自由基聚合制备了N,N-二甲基-N-甲基丙烯酰氧乙基-N-丁基磺酸铵(DMABS)及其与丙烯酸钠(NaAAc)、对乙烯基苯磺酸钠(NaSS)的均/共聚物。探讨了共聚物溶液的黏度行为随单体组成、聚合物浓度、离子强度与离子种类的变化关系,发现少量阴离子单体的引入可显著提高共聚物在水溶液中的比浓黏度;对于阴离子单体含量较低的共聚物,共聚物水溶液的特性黏数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而逐渐上升;而对于阴离子单体含量较高的共聚物,特性黏数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而迅速下降。
孔立智任涛黄佳黎芦鹏飞翟光群
关键词:聚电解质特性黏数
一种新的活性自由基聚合:单电子转移-活性自由基聚合被引量:2
2010年
介绍了一种新的活性自由基聚合-单电子转移活性自由基聚合(SET-LRP)。SET-LRP的机理是基于Cu(I)在某些溶剂中的歧化反应和Cu(0)通过外层电子转移(OSET)使引发剂R-X生成自由基离子[R-X].-,自由基离子通过异裂生成自由基R.,从而引发单体进行聚合。讨论了引发剂、催化剂、溶剂和配体对SET-LRP的影响。通过与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的对比,表明用于ATRP的引发剂也能广泛应用于SET-LRP,而用于SET-LRP的配体必须是能使络合物高度不稳定、能够使Cu(I)迅速发生歧化反应的配体;通过比较还显示出SET-LRP巨大的优越性:单体适应范围广、反应速率快、反应条件简单、催化剂容易脱除、反应产物没有颜色变化。总之,SET-LRP将有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汤鑫焱翟光群孔立智
关键词:催化剂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苯乙烯的低温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扩散效应导致的加速现象被引量:2
2011年
研究了以苯乙烯(St)和N-[4-(2-溴丙酰氧基)苯基]马来酰亚胺(BPPM)的交替共聚物P(St-alt-BPPM)为大分子多官能度引发剂,以CuBr/2,2'-联吡啶(bpy)为催化体系,环己酮为溶剂,在60或80℃下进行St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结果表明,反应呈现活性聚合的假一级反应动力学特征,聚合物分子量随着单体转化率上升而增加,降低反应温度将减低反应速率,但是所得聚合物[P(St-alt-BPPM)-g-PS]分子量分布更窄.水解实验证明该过程具有一定可控性.由于类似的单官能度引发剂无法在同等条件下顺利引发St的ATRP,因此采用大分子多官能度引发剂可以大幅度降低ATRP的反应温度.此加速现象被归因于CuBr/bpy从大分子引发剂线团外向线团内扩散,而CuBr2/bpy则从大分子引发剂线团内向线团外扩散,从而提高大分子引发剂线团中的自由基浓度和聚合反应速率.
方艳翟光群蒋必彪陈建海
关键词:苯乙烯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甲基丙烯酸(N,N-二甲氨基)乙酯的自引发催化氧化聚合被引量:7
2010年
作为一种自身还原性单体,甲基丙烯酸(N,N-二甲氨基)乙酯(DMAEMA)可与部分氧化剂构成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并引发自身的聚合.为验证该假设,进行了以CuCl2络合物催化DMAEMA的本体氧化聚合.动力学研究表明,所得聚合物的分子量随着聚合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核磁波谱分析表明,低转化率下所得低聚物同时含有甲基丙烯酸酯末端和C-Cl端基,显示DMAEMA的二甲氨基(N-CH3)被CuCl2氧化成单体自由基(N-CH2·),并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机理形成聚合物.由于叔胺广泛地用作ATRP的络合物,由此可见,在传统ATRP体系中,来自CuCl2/叔胺的氧化还原引发不可忽略.
宋瑾翟光群蒋必彪陈建海
关键词:氧化还原引发
CuSO_4 -CATALYZED SELF-INITIATED RADICAL POLYMERIZATION OF 2-(N,N- DIMETHYLAMINO)ETHYL METHACRYLATE AS AN INTRINSICALLY REDUCING INIMER
2013年
Since tertiary amines (Cα-H) can be oxidized by peroxides and transition metal cations in high oxidation states into Ca2+ radicals to initiate vinylic polymerizations of methacrylates, Cu2+ and 2-(N,N-dimethylamino)ethyl methacrylate (DMAEMA) form a polymerizable redox initiating pair, in which DMAEMA serves as an intrinsically reducing inimer. CuSOa-catalyzed aqueous self-initiated radical polymerizations of DMAEMA were successfully performed at ambient temperature via a continuous Cu2+-tertiary amine redox initiation based on catalyst regener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O2. The polymerization kinetics was monitored by gas chromatography and the structure of PDMAEMA was characterized by 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laser light scattering and online intrinsic-viscosity analysis. Both the monomer conversion and the molecular weight of PDMAEMA increase with the reaction while the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 maintains rather broad, as the Cu2+-DMAEMA redox-initiation leads to linear PDMAEMA chains with terminal methacryloxyl moieties, and the Cu2+-PDMAEMA redox-initiation results in branched chains. The branched topology forms and develops only for the high-MW components of the PDMAEMA. Our results provide a facile strategy to prepare branched polymers from such commercially available intrinsically reducing inimers using a negligible concentration of regenerative air-stable catalysts.
Yan Sun翟光群
大投料比自缩合乙烯基共聚合中支化结构的演化
2010年
研究了CuBr/N,N,N′,N″,N″-五甲基二乙烯基三胺催化的2-(2-溴代异丁酰氧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BIEM)与大量甲基丙烯酸-N,N-二甲氨基乙酯(DMAEMA)的自缩合原子转移自由基共聚合。分别利用气相色谱、三检测凝胶渗透色谱测定了聚合反应过程中单体转化率、所得聚合物的分子量与分子量分布及特性黏数等随反应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支化结构在反应早期就已经形成,但是由于具有支化结构的聚合物链相对于共聚单体浓度太低,因此在转化率不大的情况下,支化结构的聚合物链之间无法互相缩合,只能以向DMAEMA的链增长为主,从而导致在聚合物分子量增长同时支化度反而下降。
林丽毅张洪光孔立智翟光群
关键词:支化聚合物
甲基丙烯酸N,N-二甲氨基乙酯的CuX/PMDETA催化氧化聚合被引量:5
2010年
在添加一定浓度的CuX(X=C l/B r)/五甲基二亚乙基三胺(PMDETA)后,甲基丙烯酸N,N-二甲氨基乙酯(DMAEMA)于室温下只需暴露于空气中即可聚合形成PDMAEMA.通过一系列对比试验验证了该过程的催化氧化聚合特征,通过改变催化剂浓度与反应温度等反应条件,利用气相色谱、核磁共振和凝胶渗透色谱研究了该聚合过程的动力学和所得PDMAEMA的结构.结果表明,单体转化率与所得聚合物分子量均随反应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过高或者过低浓度的CuX/PMDETA均无法催化该聚合过程,所得聚合物具有与普通线型PDMAEMA类似的化学结构.我们提出了一个假设性的机理以解释此现象.
展燕倪灿艳夏有贵陈华峰翟光群孔立智
甲基丙烯酸2-N,N-二甲氨基乙酯与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氧化共聚合的机理研究被引量:7
2010年
研究了CuCl/五甲基二亚乙基三胺(PMDETA)催化的甲基丙烯酸2-N,N-二甲氨基乙酯(DMAEMA)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在氧气存在下的氧化共聚合,通过改变单体配比、催化剂浓度和反应温度对实验条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本实验中的单体配比([DMAEMA]∶[MMA]=10∶0~5∶5)、催化剂浓度([CuCl/PMDETA3]=3.1×10-5 mol/L~6×10-3 mol/L)和反应温度(30~80℃)下,聚合均可以顺利发生,而且聚合过程中单体转化率和所得聚合物的分子量都随着反应进行而增加,且分子量呈现宽分布.1H-NMR结果显示所得聚合物中含有DMAEMA和MMA的单体单元.DSC结果显示所得聚合物是一个部分相容体系.利用此方法所得的PDMAEMA进行MMA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扩链过程则证实,所得聚合物具有C—Cl末端官能团.由此可以认为,在以上过程中,O2先将CuCl氧化成[Cu(Ⅱ)Cl]+,[Cu(Ⅱ)Cl]+再将二甲胺基氧化成N—CH2.自由基,N—CH2.自由基与[Cu(Ⅱ)Cl]+构成反向ATRP体系,从而得到以C—Cl为末端的聚合物.
孙燕展燕江琼石圆圆王强孔立智翟光群
关键词:甲基丙烯酸甲酯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大投料比下自缩合原子转移自由基共聚合中聚合物支化结构的形成与演化被引量:2
2010年
研究了少量N-[4-(α-溴代异丁酰氧基)苯基]马来酰亚胺(BiBPM)与大量甲基丙烯酸-N,N-二甲氨基乙酯(DMAEMA)在CuBr/N,N,N′,N″,N″-五甲基二乙烯三胺(PMDETA)催化下的自缩合原子转移自由基共聚合(SCATRCP).分别利用气相色谱、三检测凝胶渗透色谱测定了聚合反应过程中DMAEMA的转化率、所得聚合物(PDMAEMA)的分子量与分子量分布、绝对分子量和特性黏数等随着反应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以上聚合过程中,PDMAEMA的分子量随着聚合的进行而不断上升,但是支化度持续下降.由此可知,在聚合早期就形成了低分子量而高支化度的PDMAEMA,在聚合后期,主要进行DMAEMA的ATRP,导致支化度随着分子量的上升而逐渐下降.
林丽毅李春曹赟孔立智翟光群
关键词:支化聚合物
苯乙烯与N-取代马来酰亚胺的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交替共聚合被引量:3
2010年
研究了二硫代苯甲酸酯存在下偶氮二异丁腈引发苯乙烯(St)、St与N-对羟基苯基马来酰亚胺(HPM)、St与N-对(2-氯/溴丙酰氧基)苯基马来酰亚胺(CPPM/BPPM)的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均/共聚,聚合物的结构由紫外-可见光(UV-Vis)与凝胶渗透色谱(GPC)表征.结果表明,St的RAFT均聚以及St与N-取代马来酰亚胺的RAFT共聚均呈现活性聚合特征,分子量随着转化率上升而增加,且分子量分布较窄.对于St的RAFT均聚,由于双基终止,聚苯乙烯(PSt)链中"戴帽效率"随着转化率上升逐渐下降.对于St与N-取代马来酰亚胺的RAFT共聚合,电荷转移复合物的形成显著地提高了共聚反应速度,并促进交替结构的形成.随后进行了以P(St-alt-BPPM)引发St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以制备梳型PSt,结果表明在强极性溶剂中进行的聚合过程失去可控性,所得产物分子量极宽,而在本体聚合中所得聚合物分子量相对较窄,有一定的可控性.
方艳曹赟张爱萍翟光群孔立智张东亮
关键词: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苯乙烯N-取代马来酰亚胺交替共聚物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