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6AA10A102)

作品数:29 被引量:284H指数:10
相关作者:刘巧泉钱前郭龙彪顾铭洪曾大力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扬州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5篇农业科学
  • 7篇生物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22篇水稻
  • 15篇基因
  • 5篇性状
  • 5篇突变体
  • 3篇育种
  • 3篇数量性状
  • 3篇转基因
  • 3篇基因表达
  • 3篇基因组
  • 3篇分子标记
  • 3篇QTL定位
  • 2篇单倍体
  • 2篇蛋白质
  • 2篇蛋白质含量
  • 2篇淀粉
  • 2篇英文
  • 2篇生物学
  • 2篇生物学功能
  • 2篇数量性状座位
  • 2篇突变

机构

  • 9篇中国科学院上...
  • 8篇扬州大学
  • 7篇中国农业科学...
  • 5篇浙江省农业科...
  • 4篇浙江大学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浙江师范大学
  • 2篇复旦大学
  • 1篇广东省农业科...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香港中文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遗...
  • 1篇国家工程研究...
  • 1篇浙江省文物考...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日本国际农林...

作者

  • 7篇刘巧泉
  • 6篇郭龙彪
  • 6篇钱前
  • 6篇顾铭洪
  • 4篇陶跃之
  • 4篇曾大力
  • 3篇周丽慧
  • 3篇姜华
  • 3篇于恒秀
  • 3篇薛大伟
  • 3篇张光恒
  • 2篇罗达
  • 2篇董国军
  • 2篇韩斌
  • 2篇姜亮
  • 2篇刘合芹
  • 2篇汪得凯
  • 2篇胡江
  • 2篇赵江红
  • 2篇张昌泉

传媒

  • 7篇中国水稻科学
  • 5篇作物学报
  • 3篇科学通报
  • 2篇细胞生物学杂...
  • 2篇浙江农业学报
  • 2篇Scienc...
  • 2篇分子植物育种
  • 2篇基因组学与应...
  • 1篇遗传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植物生理学通...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2010中国...

年份

  • 6篇2011
  • 7篇2010
  • 12篇2009
  • 5篇2008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个水稻窄叶突变体的鉴定和基因定位被引量:24
2009年
从粳稻品种"中花11"转基因后代中发现了一个窄叶突变体.突变体表现为植株矮化、生育期延迟、叶片变窄及内卷和结实率降低等一系列突变表型.窄叶突变体的剑叶在饱和光下净光合速率显著低于野生型,在灌浆期剑叶的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也明显低于野生型.遗传学分析表明,该窄叶突变体表型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通过对突变体T1代和T2后代的分子检测发现,该突变体表型非T-DNA插入引起.利用籼粳杂交F2群体对突变体位点进行了基因定位,将其定位在第12染色体长臂上SSR标记RM7018和RM3331之间.与经典的形态标记nal3(cul3)位于相同染色体区段,故将该突变体暂定名为nal3(t).随后,利用已公布的水稻序列和SSR标记,开发了6对新的STS标记,进一步将窄叶基因nal3(t)定位在NS10和RH12-8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58和0.26cM,物理距离约136kb,为进一步克隆nal3(t)打下了基础.
汪得凯刘合芹李克磊李素娟陶跃之
关键词:SATIVA分子标记物理图谱
不同转化方法培育无抗性选择标记转基因水稻效率的比较被引量:14
2009年
为研究不同的转化方法培育无抗性选择标记转基因水稻的效果,以4个籼粳稻品种为受体材料,比较了用农杆菌介导的双菌双载体和双T-DNA单载体两种共转化技术的共转化频率及随后获得的无抗性选择标记基因转化子的效率。结果表明,在双菌双载体介导的转化中,4个水稻品种的平均共转化频率为10.1%,其中55.6%的共转化植株自交后代中可筛选出无抗性选择标记的转基因水稻植株。在单载体双T-DNA介导的共转化中,平均共转化频率为45.0%,从其中60.0%的共转化植株自交后代中可获得无抗性选择标记的转基因植株,即双T-DNA单载体法的去选择标记的效率(27.0%)要较双菌双载体法(5.6%)高。
于恒秀陆美芳陈秀花龚志云刘巧泉顾铭洪
关键词:水稻农杆菌共转化
水稻抗倒力及相关抗倒伏性状的QTL分析被引量:21
2008年
以典型的籼粳交(窄叶青8号/京系17)的F1花培加倍单倍体为材料,考查了抗倒力、株围、株高、有效穗数、重心高和地上部生物量等抗倒伏相关性状。利用该群体的分子连锁图谱进行QTL区间作图分析,除地上部生物量外,其他5个性状均检测到了相关的QTL,其中与抗倒力、株围、有效穗数相关的QTL各1个,分别位于第8、8和12染色体上,贡献率分别为18.4%、12.6%和10.6%。与株高相关的QTL2个,位于第4和第8染色体上,贡献率分别为12.7%和12.5%。与重心高相关的QTL3个,位于第4、8和10染色体上,贡献率分别为12.5%、14.6%和10.0%。相关分析表明,抗倒力与株围、株高、重心高和地上部生物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胡江藤本宽郭龙彪曾大力张光恒董国军王小虎朱立煌钱前
关键词:水稻抗倒伏性状加倍单倍体数量性状座位
水稻芽期与幼苗前期耐碱性状QTL定位被引量:30
2008年
利用包含120个株系的籼粳交来源(春江06/TN1)的加倍单倍体群体,在Na2CO3胁迫下,以发芽期和幼苗前期的相对发芽势等10个性状作为耐碱性评价指标,进行水稻耐碱性的QTL定位。相关性分析表明,相对发芽势和相对发芽率显著正相关,相对苗高、相对根数和相对根长之间显著正相关。采用QTLNetwork统计软件共定位到14个加性QTL和13个上位性QTL。在第3染色体RM251~ RM3280间有2个QTL,在第7染色体RM3286~RM1279区域有3个QTL;在第1、2和7染色体同一位置同时检测到2个上位性QTL,在第12染色体RM1246~RM5199之间集中了4个上位性QTL,耐碱数量基因表现出一因多效或紧密连锁现象。耐碱性盐QTL可能包括两类,一类与K+、Na+等离子胁迫有关,另一类与高pH胁迫有关。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都具有一些耐碱基因,可以通过有性杂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选育优良的耐碱品种。
程海涛姜华薛大伟郭龙彪曾大力张光恒钱前
关键词:水稻碱性盐胁迫DH群体
水稻温敏黄转绿突变体v5的鉴定和基因定位被引量:8
2011年
通过对粳稻品种‘日本晴’进行^60Coγ射线诱变,从M2中筛选到一个温度敏感的黄转绿突变体v5(virescent5)。突变体植株在较低温度(20~24℃)下叶色表现为黄色,而植株在较高温度(26~30℃)下叶色几乎表现为绿色。对叶绿素含量的测定显示出低温条件下突变体叶绿素含量显著低于野生型植株;对相关农艺性状考察显示出突变体单株产量显著低于野生型。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表型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F2群体(v5/Kasalath)将OsV5基因定位于第9染色体长臂,在BACAP005838上标记STS1与BACAP005702上标记STS5312之间166.5kb的区段上。
郭鹏邵健丰刘洪家陶跃之
关键词:水稻V5温度敏感基因定位
产量相关性状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籼稻杂种优势的相关性被引量:4
2010年
试验利用与产量QTL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对18个籼稻组合的亲本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调查亲本的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表现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从79个标记中筛选出34个多态性标记,共检测到84个等位位点,平均每个标记检测到等位位点数2.5个。(2)聚类分析能够很好地将13个亲本区分为保持系和恢复系两大类群,并将亲缘关系相近的材料聚在一起。(3)亲本间遗传距离与杂种产量性状的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之间呈不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04~0.25。产量相关分子标记分析表明,试验所选的保持系间和恢复系间的遗传基础均较狭窄,但保持系与恢复系之间的遗传距离相对较远,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间呈正相关。
严松黄福灯李春寿陶跃之邹桂花
关键词:分子标记杂种优势水稻
水稻耐光氧化特性的QTL定位被引量:6
2008年
利用由127个株系组成的来源于籼稻品种窄叶青8号和粳稻品种京系17的加倍单倍体群体,以耐性指数和敏感性指数为指标,采用QTL Mapper 1.6统计软件进行水稻耐光氧化反应特性的QTL定位和上位性分析,共检测到控制耐性指数的1个加性效应QTL,位于第3染色体上;控制敏感性指数的加性效应QTL5个,分别位于第1、1、6、8和9染色体上。还检测到3对影响耐性指数的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QTL和5对敏感性指数的上位性QTL。还对41个水稻材料进行了光氧化实验筛选。
姜华姜亮赵江红郭龙彪孙焕明薛大伟曾龙军曾大力梁国华钱前
关键词:水稻光氧化数量性状座位
不同粒型稻米碾磨特性及蛋白质分布的比较被引量:18
2009年
以3个具不同品质和粒形特点的典型水稻品种,比较研究了稻米碾磨特性及蛋白质含量与组分在籽粒内部的分布情况。碾磨程度和达到相应碾磨程度所需碾磨时间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显示糠层由外到内硬度不断增加;淀粉胚乳层硬度保持不变,且高于糠层硬度。不同品种达到相同碾磨程度所需时间差异较大,说明淀粉等物质的沉积密度在品种中存在较大差异。蛋白质含量在籽粒不同部位不是均匀分布的,3个品种糙米中均约85%的蛋白质分布在胚乳层中,清芦占11的蛋白质含量以外层胚乳最高,苏御糯和扬辐粳4901蛋白质含量均以糠层最高。随碾磨程度的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由表及里呈降低趋势,核心层胚乳只有糠层的1/2左右,但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降低趋势不同。SDS-PAGE分析表明,不同种子贮藏蛋白组分在籽粒内部的分布是相对均匀的,说明不同蛋白质组分在积累过程中,其遗传表达相对同步。
周丽慧刘巧泉顾铭洪
关键词:水稻种子贮藏蛋白稻米品质
水稻卷叶性状的研究进展及在育种中的应用被引量:19
2009年
目前,水稻叶片卷曲性状已被直接或间接的应用于水稻理想株型育种。研究发现,叶片适度的内卷能使叶片挺直以减少披垂现象的发生,在生长发育后期作用明显,有利于改善水稻基部的受光条件,进而提高植株光能的利用率,实现增产的目的;叶片过度卷曲会产生许多不利的影响,如有效叶面积指数偏小以及光合有效辐射利用率不高等。大量证据表明,叶片卷曲受到体内遗传机制和体外环境因子的双重调节。本文主要综述水稻叶片卷曲的相关研究,包括卷曲效应、形成机制、相关调控基因及其在育种中的利用等,同时探讨了目前水稻卷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能更好地促进卷叶性状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
沈年伟钱前张光恒
无抗性选择标记转基因软米和糯稻新品系的选育及中间试验被引量:7
2009年
直链淀粉含量是影响稻米品质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为培育直链淀粉含量较低的软米和糯稻新品系,在经共转化法获得的转反义Wx基因水稻自交后代中筛选获得了不含抗性选择标记基因的纯合体。对这些纯合转基因水稻的分析表明,其未成熟种子胚乳中Wx基因表达水平和成熟种子中Wx蛋白量较未转化对照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转基因水稻成熟种子中直链淀粉含量较未转化对照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个转基因系降低至10%左右,相当于软米的直链淀粉含量,1个转基因系降到了2%以下,形成了糯稻新品系。转基因稻米中直链淀粉含量降低后,其胶稠度相应变软,而糊化温度未发生明显改变。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转基因水稻的大部分农艺性状与受体品种武香粳9号无显著差异。因此,本研究成功培育了无抗性选择标记且淀粉品质改良的转反义Wx基因水稻新品系。
于恒秀刘巧泉徐丽陆美芳蔡秀玲龚志云裔传灯王宗阳顾铭洪
关键词:转基因水稻反义WX基因软米糯稻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