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9CSH010)

作品数:5 被引量:72H指数:4
相关作者:方长春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居住
  • 3篇居住空间
  • 3篇空间分异
  • 2篇住房
  • 2篇教育
  • 2篇城市
  • 2篇城市居住
  • 2篇城市居住空间
  • 1篇单位制
  • 1篇中国城
  • 1篇中国城镇居民
  • 1篇市场化
  • 1篇市场化改革
  • 1篇收益率
  • 1篇内在逻辑
  • 1篇住房改革
  • 1篇消解
  • 1篇逻辑
  • 1篇教育获得
  • 1篇教育收益

机构

  • 5篇南京大学

作者

  • 5篇方长春

传媒

  • 1篇社会
  • 1篇人文杂志
  • 1篇学术月刊
  • 1篇贵州社会科学
  • 1篇教育学报

年份

  • 2篇2014
  • 3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从住区内过滤到住区间过滤:单位制消解与城市居住空间变迁被引量:4
2011年
居住过滤是指由人们的迁居带来的特定住区内部,以及不同住区之间的居民更替现象。随着单位制的消解以及住房市场化改革,我国城市社区的居住过滤经历了从住区内部过滤向住区之间的过滤,城市居住空间形态也因此从单位区隔向基于居民社会经济地位差异的空间分异转变,而城市管理也随之面临着新的挑战。
方长春
关键词:城市居住空间单位制空间分异
体制分割与中国城镇居民的住房差异被引量:23
2014年
在混合经济形态下,"市场"与"再分配"权力之间的良性制衡的关系尚未形成,相反却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不平等的形成表现出层叠效应。对住房不平等的经验分析表明,当前(住房市场化时期)的住房不平等状况很大一部分是由房改前的住房分配过程和住房私有化改革过程导致的,社会成员越是接近体制的核心部门,其住房优势就越突出。这一经验研究发现表明,制度变革的渐进性和路径依赖使得根植于体制分割的社会不平等在尚未充分消退的同时,改革之前导致社会差异形成的体制分割因素依然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于当前的社会不平等中,且有可能会随着市场化的推进叠加于源自于市场的社会不平等,甚至经由市场的作用进一步延续并放大。
方长春
教育收益率的部门差异及其引发的思考——以东部一个发达城市为例被引量:2
2011年
对地区性的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表明,东部发达城市的教育收益率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但教育的个体经济回报率还存在着一定的部门差异,其中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劳动部门教育收益趋向于越高。对体制内核心部门的分析表明,这些部门对较高文化程度者有着强烈的吸引倾向,针对教育收益率与体制内核心部门对不同文化程度劳动者的吸引力之间的不一致,应当对通常意义上的收入测量和Mincer方程进行反思。
方长春
关键词:教育收益率劳动力市场
中国城市居住空间的变迁及其内在逻辑被引量:17
2014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变迁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形态及其内在机制的变化。计划经济时期由单位分割所形塑的城市空间的居住形态,开始向以人们社会经济地位差异为基础的居住分异演变,并且其趋势日益加强。从城市居住空间演变的微观机制上来看,住房及单位制改革等使得社会个体的迁居行为的自主性得以加强,而其居住的单位依赖性下降,跨越居住区的居住过滤因此日益频繁,并随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而进一步强化。对宏观制度及其变革过程的分析则表明,改革之前城市居民的居住格局及其形成过程、住房及单位制改革本身等所产生的原有影响,由于改革的渐进性所导致的这些原有影响的持续作用和这些持续作用借助市场机制而发生的形变都是不可忽视的。面对城市居住空间变迁及其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不能仅仅将视线落在日益扩张的房地产市场当中,而且应着眼于公共政策与市场之间的历时态和现时态的关系上。
方长春
关键词:城市居住空间空间分异住房改革
家庭背景如何影响教育获得:基于居住空间分异的视角被引量:29
2011年
大量经验研究表明,教育在中国人地位获得中的作用在加强,与此同时,人们也发现来自家庭背景,或者说阶层背景的差异对人们的教育获得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那么家庭背景是如何影响人们的教育获得的呢?通过对人们居住空间分异的分析可以发现,家庭背景对人们教育获得的影响,有一部分是通过对教育资源的选择与争夺来实现,而这种选择和争夺又可以通过对基础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城市空间的竞争来实现。
方长春
关键词:家庭背景教育获得居住空间空间分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