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02148)
- 作品数:8 被引量:189H指数:5
- 相关作者:谷孝鸿张钰白秀玲何俊朱光敏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 太湖环棱螺对两种常见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被引量:12
- 2007年
- 环棱螺(Bellamya sp.)是太湖常见的一类软体动物.本研究通过室内实验.探讨环棱螺对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 cillata Royle)和伊乐藻(Elodea nuttalli ST John)生长的影响及水体营养盐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三种处理情况下,单位质量伊乐藻增加的数量分别为:H组0.475 g,L组0.106 g,C组0.021 g,单位质量轮叶黑藻增加的数量分别为:H组0.704g,L组0.663 g,C组0.478 g.从实验前后两种沉水植物的长度和分蘖数变化来看,H组最高,L组与C组分别次之,所以不论生物量、长度还是分蘖数的变化量,与环棱螺共存的伊乐藻和轮叶黑藻的变化都高于对照组中两种沉水植物的变化.环棱螺新陈代谢促进水体中溶解态氮磷含量增加,三种情况下水生植物的初级生产力都相当,由此可推测环棱螺通过新陈代谢,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两种沉水植物的生长.
- 白秀玲谷孝鸿张钰
- 关键词:伊乐藻轮叶黑藻沉水植物太湖
- 太湖螺类的实验生态学研究——以环棱螺为例被引量:22
- 2006年
- 通过室内实验探讨环棱螺营养盐释放的影响因子及环棱螺对水体悬浮物、透明度及浮游植物的影响等生态特性.结果表明:温度及进食状况对环棱螺的营养盐释放均有显著影响.15℃时,环棱螺氨氮的释放速率约为55.60±4.95μg/(g·d),磷酸根的释放速率约为2.073±0.120μg/(g·d);而25℃时,环棱螺磷酸根的释放速率是2 819±0.075μg/(g·d),表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环棱螺营养盐的释放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且进食状态下环棱螺的营养盐释放速率高于饥饿状态.此外,环棱螺虽在短时间内可提高水体的透明度,但其释放的营养盐可引起局部水体溶解态氮磷含量的增加,在没有其它初级生产者争夺营养盐和光照等资源的情况下,水体中藻类的再生速率会加快,环棱螺难以对藻类的增殖起到抑制作用.南此建议在利用螺类进行生态调控的过程中,必须与沉水植物的恢复紧密结合,通过合理的空间搭配,实现水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健康发展.
- 白秀玲谷孝鸿张钰
- 关键词:叶绿素A太湖
- 太湖微囊藻对几种枝角类种群影响的实验生物学分析被引量:5
- 2007年
- 微囊藻是形成蓝藻水华最普遍的一种,不同枝角类受微囊藻的影响不同。实验从太湖梅梁湾分离天然的微囊藻,研究了其对长刺溞、隆线溞、短尾秀体溞和角突网纹溞四种枝角类存活和生殖的影响。在微囊藻食物浓度为1×10^6cells/ml,测得四种枝角类的半致死时间(LT50)分别为长刺溞3.03d、隆线溞3.79d、短尾秀体溞8.48d和角突网纹溞9.25d,体长较小的短尾秀体溞和角突网纹溞的半致死时间相对较长;实验过程中没有观察到长刺溞和隆线溞有新生幼体,而短尾秀体溞和角突网纹溞在少数几天里产出了少量新生幼体。以不同浓度微囊藻(0.5×10^6-8×10^6cells/m1)喂养枝角类,测得四种枝角类的24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4.10×10^6、4.78×10^6、6.21×10^6和7.77×10^6cells/ml,参照以栅藻喂养的枝角类生长情况,可知太湖微囊藻对四种枝角类的存活和生殖有很强的负面作用,其中体长较大的长刺溞和隆线溞受的影响相对较大。
- 张钰谷孝鸿朱光敏何俊
- 关键词:太湖微囊藻枝角类半致死浓度
- 东太湖水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被引量:32
- 2006年
- 根据2002年4月至2003年4月东太湖的水质监测结果,分析了东太湖的水质现状、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其中TN变化范围0.57-3.91mg/L,平均值1.61 mg/L,NH4+-N变化范围0.01-0.42mg/L,平均值0.14mg/L,NO3--N 变化范围0.044-0.549mg/L,平均值0.16mg/L,而TP平均值为0.103mg/L,与以前的调查结果相比,TN、TP和NH4+-N 均明显增加,CODMn有所下降,水质状况总体较差,但不同水域因其影响因子不同,水质亦有明显差别,湖心区水质最好.目前,东太湖水体总体上处于中富营养状态,部分湖区已达到富营养状态.最后根据东太湖水环境的现状,提出一些措施和建议.
- 白秀玲谷孝鸿杨龙元
- 关键词:水质东太湖
- 太湖长刺溞对浮游植物摄食的生态学研究被引量:3
- 2008年
- 实验用食物浓度差减法研究了太湖长刺潘(Daphnia longispina)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率及影响因素.在食物为原位湖水中的浮游植物,温度为20℃,光照为2.98×103 lux(光暗比12:12)条件下,测得长刺潘对水柱中浮游植物的摄食率为0.0011-0.0245μg/(ind·h).长刺溞摄食率随其种群密度增大而先增后降,呈良好抛物线分布(R2为0.8836).长刺溞摄食率随食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8586).长刺溞在黑暗条件下的摄食率高于光照条件下(P<0.05,t检验).长刺溞可有选择性地摄食栅列藻和小环藻等,选择指数分别为0.5425、0.5079,而对丝藻的选择指数为-0.7039.
- 张钰谷孝鸿何俊
- 关键词:太湖浮游植物摄食率
- 东太湖水生植物群落结构的演变及其沼泽化被引量:113
- 2005年
- 2002年东太湖水生植被调查结果表明,沉水植被和浮叶植被是该湖水生植被的主要生态类型,分布面积分别占全湖总面积73.6%和18.3%。东太湖水生植被主要有9个群丛,其中沉水植被主要的5个群丛是伊乐藻(外来种)群丛、金鱼藻群丛、伊乐藻+微齿眼子菜群丛、菜-伊乐藻+微齿眼子菜群丛、苦草+竹叶眼子菜+黑藻群丛,其分布面积分别占东太湖植被总面积的30.7%、17.2%、16.7%、15.8%、9.3%。随着对东太湖的不断改造和资源的不断利用,20世纪60年代东太湖人工种植沼泽植被菰群丛,20世纪80年代初环湖水陆交错带被围垦而芦苇群丛消失,微齿眼子菜替代竹叶眼子菜而占据东太湖40%的水面。近10a来,东太湖网围养蟹迅速发展,占全湖总植被面积25.6%的沼泽植物——菰群丛及其占40%的微齿眼子菜群丛被清除,外来种伊乐藻和无根植物金鱼藻分布面积达90%的湖区。东太湖水生植被由20世纪50年代的原生演替到现在的次生演替,群落演变激烈,同时东太湖沼泽化进程加剧。
- 谷孝鸿张圣照白秀玲胡维平胡耀辉王晓蓉
- 关键词:水生植被群落结构演替沼泽化东太湖
- 两种常见沉水植物与藻的相互作用被引量:6
- 2006年
- 选用太湖常见的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spiralisL.)和轮叶黑藻(HydrillaverticillataRoyle),构建微型生态系统。通过对沉水植物作用下水体中藻类叶绿素a及试验前后沉水植物生物量变化的观测,分析沉水植物与藻类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1)相同条件下,苦草和轮叶黑藻对藻类变化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2)在苦草生物量相同的情况下,藻类叶绿素a初始值越大,其变化速率也越快。叶绿素a初始值差别越大,其变化速率差异越显著。轮叶黑藻也有相似的结果。(3)从试验前后苦草和轮叶黑藻生物量的变化可知,苦草受藻类影响较大,轮叶黑藻几乎没有受到藻的影响。
- 白秀玲谷孝鸿张钰何俊
- 关键词:沉水植物叶绿素A
- 太湖隆线溞对微囊藻和栅藻竞争的影响被引量:3
- 2008年
- 以Lotka-Volterra的双种竞争模型为基础,进行实验设计研究隆线溞对微囊藻和栅藻竞争的影响.结果显示,含有隆线溞的微囊藻和栅藻共培养组中微囊藻的增长率(r=0.446±0.049)大于微囊藻和栅藻共培养组中的增长率(r=0.394±0.062).经拟合计算得到微囊藻对栅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α)为0.81±0.11,栅藻对微囊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β)是0.23±0.08,α是β的3.5倍;含有隆线溞组中微囊藻对栅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α′)为1.04±0.24,栅藻对微囊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β′)为0.19±0.02,α′是β′的5.5倍,显然由于隆线溞的存在增强了微囊藻对栅藻的抑制能力.
- 张钰谷孝鸿朱光敏何俊
- 关键词:微囊藻栅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