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1313)

作品数:7 被引量:137H指数:6
相关作者:王贤智周新安周蓉张晓娟邱德珍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大豆
  • 5篇QTL分析
  • 3篇倒伏
  • 3篇性状
  • 3篇QTL定位
  • 2篇倒伏性
  • 2篇种质
  • 2篇重组自交系
  • 2篇自交
  • 2篇自交系
  • 2篇粒数
  • 2篇荚粒数
  • 1篇豆种
  • 1篇遗传多样性研...
  • 1篇同密
  • 1篇种植密度
  • 1篇重组自交系群...
  • 1篇夏大豆
  • 1篇相关性状
  • 1篇聚类分析

机构

  • 7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7篇周蓉
  • 7篇周新安
  • 7篇王贤智
  • 6篇邱德珍
  • 6篇张晓娟
  • 5篇沙爱华
  • 4篇吴学军
  • 4篇单志慧
  • 4篇陈海峰
  • 3篇蔡淑平
  • 2篇吴江生
  • 2篇涂赣英
  • 1篇李培武
  • 1篇张小娟

传媒

  • 3篇作物学报
  • 2篇中国油料作物...
  • 1篇大豆科学
  • 1篇武汉植物学研...

年份

  • 3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大豆遗传图谱的构建和含油量的QTL分析被引量:9
2008年
以大豆重组自交系soy01群体中的255个家系为作图群体,利用225个分子标记和2个形态标记构建了一张包含27个连锁群的大豆遗传连锁图谱,总遗传距离1315.46cM,平均标记间距5.79eM。在构建遗传图谱的基础上,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检测到10个与含油量相关的QTL。这些QTL分别位于大豆遗传图谱的A2、C2、D1b、M和N连锁群,解释的遗传变异范围为4.0%~12.2%。这些QTL中,4个与Soybase数据库中的QTL有可能是相同的位点,2个可能是新的位点,其余4个是否是新的位点还有待进一步验证。亲本中豆29和中豆32中均有增效基因分布,通过遗传重组可以提高大豆含油量。
王贤智周蓉张晓娟单志慧沙爱华陈海峰邱德珍李培武周新安
关键词:大豆含油量重组自交系QTL定位
大豆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及倒伏性的QTL分析被引量:26
2009年
随机选取中豆29×中豆32重组自交系群体中165个家系作为2年田间试验材料,分析大豆单株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及倒伏性的相关性和遗传效应,并检测各性状QTL。结果表明,38个与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及倒伏性状等有关的QTL主要集中在C2、F和I连锁群。表型相关分析结果与QTL定位结果一致。在F连锁群上,2年均检测到倒伏QTLqLD-15-1,解释的表型变异超过20%,与百粒重和分枝荚数QTL分别位于相同和相邻标记区间,表明产量相关性状与倒伏性存在一定的关联。在I连锁群上,每荚粒数QTL和二、三、四粒荚数QTL不仅于同一位置,解释的表型变异为32%-65%,并且2个年份均重复出现,每荚粒数和四粒荚数QTL与二、三粒荚数QTL的增效基因分别来自不同的亲本。这4个粒荚性状QTL的共位性与表型相关分析结果一致,证实每荚粒数和四粒荚数与二、三粒荚数分别由不同的机制调控。
周蓉陈海峰王贤智张晓娟单志慧吴学军蔡淑平邱德珍周新安吴江生
关键词:大豆产量构成因子倒伏QTL定位
大豆种质倒伏抗性评价方法研究被引量:24
2007年
取30份南方春大豆种质为材料,以测定植株茎秆性状和根系性状建立4类不同构成因子的抗倒指数。分析表明,实际倒伏程度与抗倒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尤其与结荚期多因子抗倒指数[(根重×茎秆强度)/(株高×茎重×分枝数)×100]相关性最为密切。茎秆强度对抗倒指数的直接效应最大,而茎重则具有较大的负效应。以抗倒指数作为综合指标评价大豆种质根倒伏抗性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周蓉王贤智张晓娟沙爱华吴学军涂赣英邱德珍周新安
关键词:大豆种质倒伏
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荚粒性状的QTL分析被引量:36
2007年
利用大豆重组自交系soy01群体中的255个家系进行2年田间试验,采用两种作图方法,寻找一粒荚、四粒荚、每荚粒数等5个荚粒性状稳定的QTL。结果表明,利用区间作图法,2年共找到24个荚粒性状QTL,解释的遗传变异为5%-80%;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2年共找到27个荚粒性状QTL,解释的遗传变异为4%-73%。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2年找到2个重复出现、稳定的四粒荚QTL和2个每荚粒数QTL,为大豆荚粒性状QTL的精细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基础和依据。
王贤智张晓娟周蓉沙爱华吴学军蔡淑平邱德珍周新安
关键词:大豆QTL定位
不同种植密度下大豆产量性状的QTL分析被引量:9
2009年
利用大豆重组自交系soy01群体的255个家系为作图群体,在不同年份、不同种植密度下进行了大豆产量性状的QTL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2年2种处理组合下检测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每荚粒数等5个产量性状相关QTL共43个,分布于A2、F、I等14个连锁群,其中qNP-15-1等3个QTL在4种环境中均检测到,qNP-19-1等5个QTL在3种环境中均检测到,qNP-1-1等10个QTL在2种环境中均检测到,为较稳定的QTL。每荚粒数QTLqNSP-19-1和qNSP-19-2在多种环境中均检测到,贡献率均超过60%,为稳定主效QTL;百粒重QTLqSW-19-1在4种环境中均检测到,贡献率均超过20%,为稳定主效QTL。这些稳定的主效QTL可应用于精细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
王贤智周蓉单志慧张晓娟沙爱华陈海峰邱德珍周新安
关键词:大豆产量性状不同密度
湖北夏大豆种质SSR标记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被引量:5
2007年
利用SSR标记和系统聚类分析,对92个湖北夏大豆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28个SSR位点检测到134个等位变异,每个SSR位点的等位变异范围为2~9个,平均4.78个。鄂西南山区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和等位变异数最高,其次为江汉平原区。83.6%以上的遗传差异是由于地区差异引起,表现较高程度的地理分化。系统聚类将92个大豆品种分为3个类群,Ⅰ类和Ⅲ类分别以鄂西南山区品种和江汉平原区品种为主。鄂西南山区和江汉平原区的大豆地方品种表现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
周蓉王贤智张小娟沙爱华涂赣英周新安
关键词:夏大豆SSR聚类分析
大豆倒伏性及其相关性状的QTL分析被引量:53
2009年
利用来自中豆29x中豆32的165个重组自交系F10进行2年田间试验,以复合区间作图法检测与大豆倒伏及形态性状有关的QTL。结果表明,2年分别检测到25个和19个与大豆倒伏及茎杆性状和根系性状有关的QTL,分布于A2、C1、C2、D1a、F、G、I和L连锁群,可解释4.4%~50.1%的表型变异。在F连锁群上,2年均检测到倒伏主效QTL(qLD-15-J)和株高主效QTL(qPH-15—2);G连锁群有1个主茎节数QTL、A2和L连锁群上分别有1个根重QTL在2个年度重复出现。在倒伏QTL的附近检测出株高、根重、茎叶重、茎粗、主茎节数和分枝数QTL,表明植株地上部和地下部性状与抗倒性普遍关联;QTL定位结果与表型相关分析一致,反映了这些形态性状表型相关的遗传特性。部分性状QTL存在共位性,但是未在2个年度稳定表达。
周蓉王贤智陈海峰张晓娟单志慧吴学军蔡淑平邱德珍周新安吴江生
关键词:大豆倒伏根系性状QTL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