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2013B053)

作品数:15 被引量:193H指数:7
相关作者:刘静玉丁志伟王发曾张改素何孝沛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大学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建筑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经济管理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中原经济
  • 5篇中原经济区
  • 5篇经济区
  • 3篇县域
  • 3篇城市
  • 3篇城镇化
  • 2篇影响因素
  • 2篇空间分异
  • 1篇地铁
  • 1篇遥感
  • 1篇遥感图像
  • 1篇遥感图像分类
  • 1篇一致性
  • 1篇影响因子分析
  • 1篇灾害
  • 1篇生产性服务业
  • 1篇生态
  • 1篇生态环
  • 1篇生态环境
  • 1篇生态环境保护

机构

  • 12篇河南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平顶山学院
  • 1篇国家测绘地理...

作者

  • 8篇刘静玉
  • 7篇丁志伟
  • 5篇王发曾
  • 3篇张改素
  • 2篇何孝沛
  • 2篇刘正兵
  • 2篇谢志祥
  • 2篇范晓霞
  • 2篇宋琼
  • 1篇张海青
  • 1篇齐岗
  • 1篇杨柳
  • 1篇赵萌
  • 1篇孙方
  • 1篇赵威
  • 1篇赵爽
  • 1篇杨东阳
  • 1篇陈延辉
  • 1篇刘梦丽
  • 1篇李杰

传媒

  • 3篇河南大学学报...
  • 3篇经济地理
  • 2篇地理科学
  • 2篇河南科学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生态经济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6
  • 10篇2014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密度的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被引量:28
2014年
采用由人均、地均因子组成的经济密度综合评价模型,分析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密度空间分异特征,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视角阐释经济密度分异的机理。结果显示:11995年以来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密度水平相似的区域在空间存在集聚分布,而且空间差异性在不断减小。2局部空间自相关显著的区域主要以HH区和LL区为主,这表明中原经济区经济密度相关性显著的县域虽然存在着扩散,但以集聚为主。3从影响因子看,人均影响因子所起作用大于地均影响因子,且在人均影响因子中人均第一产业产值、人均第三产业产值、人均社会零售品总额、人均城乡居民储蓄余额等因子起主要作用。4从回归模型看,土地投入、产业规模及交通运输条件对中原经济区经济密度的影响为正,劳动力资源、财政投入、人口素质对经济密度的影响为负;其中劳动力资源、产业规模、财政投入、产业结构因素的作用较强。
张改素丁志伟赵萌王发曾马倩
关键词:经济密度空间分异县域中原经济区
河南省城镇化发展协调度研究被引量:12
2014年
基于人口、经济、土地和社会城镇化概念与内涵构建城镇化发展协调度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线性加权模型和离差系数法得到河南省18个市的2011年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得分和协调度,之后对评价结果的地区差异和协调度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以期为城镇发展政策制定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人口城镇化出现局部"低洼",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存在西北向东南倾斜的特征,土地城镇化在东北和中西部偏低;城镇化发展协调度总体较高,相互之间差距大,空间上存在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格局.最后基于18个市所属的协调度类型提出河南省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相应对策.
王小敏刘静玉杨东阳
关键词:城镇化协调度
河南省人口-经济-土地-社会城镇化协调发展时空演变研究被引量:5
2019年
基于人口、经济、土地和社会城镇化的概念和内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协调发展度模型、秩相关系数、GIS可视化以及ESDA方法,研究了2000—2012年河南省人口-经济-土地-社会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研究发现:1)2000—2012年13a间河南省人口-经济-土地-社会城镇化协调发展度呈稳步上升趋势,从失调阶段逐渐发展到过渡阶段,最后到达协调发展阶段;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协调发展度变化呈现一定的时序特征.2)18个地级市协调发展水平偏低,地区间协调发展度差距大,且有扩大趋势,空间分异明显.3)河南省城镇化系统协调发展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关联性,但逐渐呈现空间弱化的态势,空间负相关增强.4)高值区主要位于豫西北部,低值区集中分布在豫东南塌陷区.
王小敏徐冉张文新
关键词:协调发展
中原经济区城镇空间结构优化重组研究被引量:11
2014年
城镇空间组织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骨架,在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中原经济区城镇空间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采用非农业人口、GDP、第三产业产值、城镇空间距离等4个指标计算中原经济区各个基本地域单元(城镇)的综合实力指数,据此,重组中原经济区的城镇等级结构。采用经济隶属度、经济作用场强和中心城市可达性等三个指标,进行城镇组团的重组,并将30个城镇组团整合为郑州城市组群、洛阳城市组群、平顶山城市组群、邯郸城市组群和商丘城市组群。以城镇组团和城市组群为基础,沿主要交通线路构建京广和陇海两条一级城镇发展轴线,济南—郑州—重庆和合肥—郑州—太原两条二级城镇发展轴线,以及若干条三级城镇发展轴线。
刘静玉丁志伟孙方赵爽
关键词:空间结构中原经济区
中原经济区城市体系空间组织被引量:22
2014年
新型城镇化是引领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重要切入点,而城市体系空间组织又是支撑新型城镇化的主要载体。依据空间组织的基本理论,采用多种空间分析手段,分析了中原经济区城市体系的空间组织路径,结论如下:①通过规模实力、综合实力评价模型计算中原经济区30个省辖市的空间组织等级,结合空间组织的均衡原则,确定以郑州为核心城市,洛阳、邯郸、信阳和商丘为区域中心城市,晋城、安阳、南阳、淮北为区域性次中心城市的等级体系;②应用分形理论、圈层分析、缓冲区分析、城市相互作用模型等方法分析发现,中原经济区具备以郑州为核心的圈层式、轴带状、核心板块网络化、组团分区的组织基础;③结合空间组织的等级层次和现实基础,提出中原经济区空间组织的"中心带动、圈层推动、轴带组织、核心板块网络化、组团分片"的模式选择与路径取向。
王发曾张改素丁志伟刘静玉
关键词:城市体系中原经济区CENTRALPLAINSECONOMIC
伏牛山地区主要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异及综合区划研究
2014年
选取伏牛山地区4种主要自然灾害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历史统计数据,借助GIS软件,对不同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类解析,再根据4种主要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结合专家对不同自然灾害权重的打分,得出了伏牛山地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图.
杨柳陈延辉
关键词:自然灾害空间分异综合区划
中原经济区城市间相互作用时空格局演变研究被引量:42
2014年
将中原经济区30个省辖市市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由"线"→"点"→"面"的分析思路,运用引力模型、潜能模型与潜能得分模型、经济隶属度模型等各种模型,定量分析1990~2010年间中原经济区城市间相互作用时空格局的演变过程与特征。结果表明: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的时空差异明显。"线"层次上,城市间的引力和城市联结线数目的增多,逐渐形成辐射网络,引力和联结线数目的变化存在时空差异性。"点"层次上,通过"线-点"叠加分析,城市最大联结线数目增多和城市潜能等级提升的时空差异性明显。而且1990~2010年间各个城市潜能等级跃迁的时空差异明显。"面"层次上,近20多年来,区域中心城市没有变化,但4个中心城市的腹地变化明显,核心组团——郑州组团1990~2000年北扩,2000~2010年东扩;1990~2010年,潜能高值区域的空间收缩也表现出阶段性特征。
刘静玉杨虎乐宋琼范晓霞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
基于状态-动力分析框架的河南省健康城镇化时空格局被引量:4
2016年
基于对健康城镇化的理解,构建包括状态层面和动力层面的健康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灰色关联模型、泰尔指数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河南省健康城镇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其时间演变特征为:状态层面上,2002—2014年河南省健康城镇化水平呈现波动、快速增长的特征;社会健康城镇化、经济健康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健康对状态层面影响较大,其他方面的影响亦增大。动力层面上,推力和拉力支持系统对健康城镇化的支撑持续增长,但存在一定的差异;从发展阶段来看,推力支持系统从2011年开始处于勉强协调阶段,拉力支持系统则在2011年稳定进入勉强协调阶段,拉力和推力支持系统均于2014年开始进入初级协调阶段。其空间演变特征为:状态层面上,2002—2014年健康城镇化水平不断增长,区域差异缩小;动力层面上,拉力支持系统对健康城镇化的支撑在增加的同时区域差异缩小,耦合协调度的2个解释性指标中,综合协调指数的区域差异缩小,而耦合度的区域差异增大;推力支持系统对健康城镇化的支撑在增强的同时区域差异缩小,综合协调指数和耦合度区域差异性趋小。在2个时间节点上,影响健康城镇化动力层面的深层次原因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
刘静玉宋琼谢志祥丁芳芳丁志伟
关键词:健康城镇化
河南省县域城镇化的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被引量:8
2014年
采用变异系数、聚类分析、空间探测器等研究方法,利用1990,2000,2010年河南省县域非农业人口数据,分析了1990年以来河南省县域城镇化水平随时间变化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1990—2010年,河南省县域城镇化发展速度缓慢,且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大致为西高东低,西北部与京广铁路沿线部分形成一个"T"字形的县域城镇化率较高的区域,低城镇化率分布在开封—周口等黄淮地区.②城镇化发展较好的县域大部分分布在那些工业化水平高,资源丰富的地区,而那些传统的农业地区(如黄淮平原地区)城镇化率依然较低.③县域经济发展阶段、人均粮食产量、人口密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等是影响河南省县域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基于此,提出河南省重点发展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同时,注入更多的精力发展县域中心城市,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生产,完善县域产业结构,增强县域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等政策建议.
何孝沛崔祥丁志伟王发曾
关键词:县域城镇化影响因素
中原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整合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通过生态工程技术来维护与提高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是未来城市与区域发展的新理念,也是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支撑。在对中原城市群生态环境的现状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原城市群的生态环境的技术整合进行了研究。针对当前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运用生态防护林地技术、自然保护区技术、生态园区设计技术、水源地保护技术、市区绿地系统规划技术、文物古迹保护技术、环境影响监测评价技术等进行整合,可为壮大中原城市群地区的生态资源与保障生态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张改素丁志伟赵威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技术中原城市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