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1308)

作品数:10 被引量:113H指数:7
相关作者:唐祈林荣廷昭任勇陈柔屹王培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农业大学贵州省农业科学院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玉米
  • 3篇大刍草
  • 3篇倍体
  • 2篇氮量
  • 2篇杂交
  • 2篇杂种
  • 2篇整倍体
  • 2篇施氮
  • 2篇施氮量
  • 2篇饲用
  • 2篇饲用品质
  • 2篇种植密度
  • 2篇非整倍体
  • 2篇SSR
  • 1篇单倍体
  • 1篇野生
  • 1篇玉米单倍体
  • 1篇玉米杂种
  • 1篇远缘
  • 1篇远缘杂交

机构

  • 12篇四川农业大学
  • 3篇贵州省农业科...
  • 2篇绵阳市农业科...
  • 1篇云南省农业科...

作者

  • 10篇荣廷昭
  • 10篇唐祈林
  • 5篇陈柔屹
  • 5篇任勇
  • 2篇王培
  • 1篇苏月贵
  • 1篇卢艳丽
  • 1篇吕桂华
  • 1篇郑名敏
  • 1篇杨秀燕
  • 1篇牟锦毅
  • 1篇韩学莉
  • 1篇刘坚
  • 1篇郑常祥
  • 1篇段桃利
  • 1篇程江

传媒

  • 3篇玉米科学
  • 2篇作物学报
  • 1篇种子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草业学报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Agricu...

年份

  • 6篇2009
  • 3篇2008
  • 4篇2007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玉草1号产量构成因素和最适密度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研究了玉草1号的产量构成因素及其最适密度。结果表明,影响单位面积产量的主要因素是分蘖数、单株产量和种植密度,其中种植密度对单位面积产量的影响最大。建立了多元回归方程Y=-214.7138+23.0069X2+52.8086X5+1.3233X6(X2、X5、X6分别代表分蘖数、单株产量和种植密度)。分析出了最适种植密度,为45000株/hm2。
陈柔屹程江郑常祥唐祈林荣廷昭任勇
关键词:种植密度产量构成因素
玉米×四倍体多年生玉米杂种F2非整倍体的研究
用遮光调节开花时期、喷施低浓度赤霉素等提高可杂交性措施、利用玉米与四倍体多年生玉米杂种F合子发育过程中染色体配对不正常发生染色体消失得到少量非整倍体F。对获得的几个F植株进行形态观察、细胞学和SSR鉴定。结果表明,10株...
唐祈林荣廷昭
关键词:玉米非整倍体
文献传递
种植密度对玉草1号产量、品质的影响
本文研究了种植密度对玉草1号产量、品质及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D3(52500株·hm)的总鲜草产量(133167kg·hm)与处理D2(45000株·hm)的总鲜草产量(128944kg·hm)差异不显著,但二...
陈柔屹任勇唐祈林荣廷昭
关键词:种植密度
文献传递
施氮量及刈割间隔时间对玉草1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被引量:8
2009年
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有0、2.2、3.8、5.4g/株4个水平,副处理有间隔45、55、65d3个水平。试验结果表明,施氮量和刈割间隔时间对玉草1号产量、品质均有显著影响,但施氮量和刈割间隔时间的互作效应对产量、品质的影响不显著。不施氮处理的总鲜、干草产量均显著低于施氮量为2.2g/株的处理,而施氮量为2.2g/株的处理又均显著低于施氮量为3.8和5.4g/株的处理,后两者的总鲜、干草产量差异不显著。不施氮处理的粗蛋白(CP)含量、CP产量和相对饲用价值(RFV)均为最低,显著低于施氮量2.2g/株的处理,施氮量为2.2、3.8、5.4g/株处理间各品质指标的差异均不显著。刈割间隔时间为65d的处理总鲜草产量、总干草产量、NDF含量和CP产量均为最高,显著高于刈割间隔时间为55和45d的处理,但是其CP含量和RFV却要显著低于刈割间隔时间为45d的处理。研究表明,施氮量为3.8g/株,刈割间隔时间为45d刈割的植株适宜于青饲利用,刈割间隔时间为65d的植株适宜于青贮利用。
陈柔屹任勇唐祈林荣廷昭
关键词:施氮量饲用品质
Study on Haploid Inducing and Its Meiotic Abnormality in Maize被引量:1
2009年
The haploid-inducing line Stock 6 was used to produce haploid maize and expected to obtain maize haploid plants successfully. The detailed meiotic studies on selected haploid maize (n = x = 10) were conducted. Cytogenetic analysis revealed a high frequency of meiotic abnormality occurred in both meiosis Ⅰ and meiosis Ⅱ. During the prophase Ⅰ, univalents were common configurations, and there were bivalents or trivalents in some pollen mother cells, however, a few cells containing five bivalents were also observed. After prophase Ⅰ, chromosomes did not congregate in a single metaphase plate but they were scattered in the cytoplasm. At anaphase Ⅰ, the chromosome distribution was highly irregular with almost all possible combinations. In some cells, chromosomes were grouped into the three or four masses and several spindles appeared. At the tetrad stage of meiosis Ⅱ, eytokinesis splitting abnormality occurred, and a variety of diad, triad, tetrad, pentad, hexad, as well as decury microspores were easily observed. As a consequence of abnormalities of the two meiotic stages, various microspores and the pollen were almost completely sterile. grains with different size were formed, and its pollen grains
TANG Qi-lin, FENG Yun-chao, HAN Xue-li, ZHENG Ming-min and RONG Ting-zhao Maize Research Institute,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Ya’an 625014, P.R.China
关键词:MEIOSISCHROMOSOME
玉米与摩擦禾、薏苡的杂交不亲和性被引量:18
2008年
采用荧光显微技术,对摩擦禾、薏苡花粉在玉米柱头上的萌发和生长过程进行了观察。摩擦禾花粉粒在玉米柱头上均能萌发,花粉管在柱头中伸长并到达花柱基部,且可将雄配子送入胚囊内,玉米果穗顶端有受精结实痕迹,说明摩擦禾与玉米的杂交障碍不是杂交不亲和,而是胚囊不亲和或杂种衰亡。薏苡花粉粒在玉米柱头也能萌发,花粉管能伸入花柱,但玉米与薏苡杂交生殖隔离较摩擦禾严格,杂交极其困难,杂交障碍为胚囊不亲和或花柱不亲和。玉米与薏苡杂交时,薏米花粉管能到达玉米花柱基部,而川谷花粉管却在花柱中停止生长,杂交障碍与薏苡种类有关。玉米与薏苡杂交的花粉管异常率高于玉米与摩擦禾杂交花粉管异常率,反映了玉米与摩擦禾的亲缘关系较与薏苡近。
段桃利牟锦毅唐祈林荣廷昭王培
关键词:花粉管远缘杂交玉米薏苡
玉米的起源与演化被引量:26
2007年
"玉米的祖先是谁"至今是一个富于争论的科学难题。经过几个世纪的探索与研究,产生了许多有关玉米起源与演化的理论假说。对几个影响较大的玉米起源与演化理论假说包括有稃野生玉米起源假说、共同起源假说、三成分起源假说、大刍草直向进化起源假说、大刍草异常突变起源假说、摩擦禾—二倍体多年生大刍草起源假说及其最新研究进展作一概述,并对各个理论假说存在的问题及其合理性解释作简单评述。
唐祈林荣廷昭
关键词:玉米大刍草理论假说
玉米×四倍体多年生玉米杂种F_2非整倍体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四倍体多年生玉米(Z.perennis,2n=40)是玉米(Z.mayL,2n=20)的一个野生近缘材料,具有耐寒、耐旱、高抗多种病害等优良特性。本研究目的是探讨如何将四倍体多年生玉米优良遗传物质导入到玉米中,合成含有四倍体多年生玉米遗传物质的玉米遗传种质,拓展、创新玉米种质遗传基础。【方法】本研究用遮光调节开花时期、人工辅助杂交等措施,从四倍体多年生玉米与二倍体种(2n=20)种间杂交F1(2n=30)获得杂种F2,对F2进行形态学、细胞学观察,及SSR比较研究,并利用非整倍体F2为桥梁转育四倍体多年生玉米优良遗传物质导入到玉米中。【结果】各F2植株形态特征变化较大,获得的10株F2植株中,有6株野生亲本型植株,2株中间型植株,2株玉米型植株;它们的体细胞数目分别为24、25、26条,其中25条的频率较高;SSR标记鉴定结果表明,在10株F2中大多还保留有玉米第1,7,8,9,10染色体,而第2,3,4,5,6染色体易于在F2中消除。【结论】利用玉米野生近缘材料远缘杂交后代具有光敏反应的特点,可以获得玉米与四倍体多年生玉米杂种F2非整倍体材料,这些F2非整倍体是四倍体多年生玉米遗传物质转移到玉米育种中的桥梁材料。
唐祈林吕桂华杨秀燕荣廷昭
关键词:玉米非整倍体SSR
玉米及其野生近缘材料的分类被引量:17
2009年
根据大刍草形态学性状的显著区别,大刍草可分为5个植物学种。大刍草是玉米亲缘关系最近的野生近缘材料已被众多研究结果证实,玉米的直接祖先是否是大刍草还没有定论。对玉米与大刍草的分类系统作了介绍,同时对5个大刍草植物学种的特征特性、玉米与摩擦禾分类作了描述。
唐祈林苏月贵荣廷昭
关键词:玉米大刍草
Stock6杂交诱导的玉米单倍体化学加倍效果研究被引量:21
2009年
以单倍体诱导系Stock6诱导的单倍体为材料,用6个浓度秋水仙素人工加倍玉米单倍体,比较不同秋水仙素浓度处理不同部位的加倍效果。单倍体雌雄育性的自然恢复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单倍体存在很大差异,部分单倍体植株无雌穗,有雌穗的单倍体自然育性恢复为25%~50%,单穗结实1~84粒;雄穗自然散粉率最高仅为14.3%。秋水仙素加倍试验表明:浸种法和浸芽法对单倍体药害程度较轻,但散粉率和加倍率均低;浸根法处理的单倍体散粉率和加倍率均高于对照,但受低成活率影响,100%加倍率的单倍体散粉率仅有6.7%;注射法的处理效果最好,获得的加倍植株最多。
韩学莉唐祈林荣廷昭
关键词:玉米STOCK6单倍体秋水仙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