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08007)

作品数:13 被引量:106H指数:6
相关作者:张朝晖张明磊聂丽华罗丽娟张华斌更多>>
相关机构:吉首大学湖南大学西南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理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医药卫生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5篇印迹聚合物
  • 5篇萃取
  • 5篇固相
  • 5篇固相萃取
  • 4篇荧光
  • 4篇碳纳米管
  • 4篇纳米
  • 4篇纳米管
  • 4篇分子
  • 3篇蛋白
  • 3篇多壁碳纳米管
  • 3篇荧光光谱
  • 3篇相互作用
  • 3篇离子
  • 3篇光谱
  • 3篇分子印迹
  • 2篇印迹
  • 2篇牛血清白蛋白
  • 2篇谱学
  • 2篇谱学研究

机构

  • 9篇吉首大学
  • 8篇湖南大学
  • 4篇西南科技大学
  • 3篇西南石油大学

作者

  • 9篇张朝晖
  • 5篇张明磊
  • 4篇胡宇芳
  • 4篇迟燕华
  • 4篇杨潇
  • 4篇聂丽华
  • 4篇张华斌
  • 4篇罗丽娟
  • 3篇柳旭
  • 3篇庄稼
  • 3篇聂利华
  • 3篇吴杰
  • 2篇董发勤
  • 2篇刘丽
  • 1篇王晗
  • 1篇马萍
  • 1篇李艳杰
  • 1篇刘玉楠
  • 1篇文强
  • 1篇姚守拙

传媒

  • 2篇高等学校化学...
  • 2篇高分子学报
  • 2篇化学学报
  • 2篇分析测试学报
  • 1篇分析化学
  • 1篇化学通报
  • 1篇无机化学学报
  • 1篇稀有金属
  • 1篇西南科技大学...

年份

  • 6篇2011
  • 6篇2010
  • 1篇2009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微波辅助快速制备核-壳型尿苷印迹聚合物及其在线富集应用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采用微波辅助加热,以尿苷为模板分子,丙烯酰胺(A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为交联剂,快速制备尿苷印迹聚合物,聚合时间大大缩短,仅为传统加热的1/8.采用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对印迹聚合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二氧化硅表面成功包覆尿苷印迹壳层;该印迹聚合物颗粒分散均匀,印迹壳层厚度约为100 nm.将该印迹聚合物填充萃取柱用于核苷类组分在线富集,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仪技术,实现了板蓝根提取液中尿苷、鸟苷和腺苷在线富集和检测.
文强张明磊张朝晖曾云聂丽华
关键词:微波辅助尿苷印迹聚合物
核-壳型苏丹红Ⅰ印迹聚合物微球制备及应用研究被引量:9
2010年
以苏丹红Ⅰ为模板分子,苯基-三甲氧基硅烷(PTMOS)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采用表面分子印迹技术,在自制的SiO2微球表面成功合成了对苏丹红Ⅰ具有良好选择识别性能的核-壳型印迹聚合物。采用红外光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分子印迹微球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该印迹聚合材料壳层厚度约为150 nm;采用静态吸附实验研究印迹材料对模板聚合物的吸附性能和选择特性,结果表明以PTMOS为功能单体的印迹聚合物对苏丹红Ⅰ具有优异的选择吸附性,其分离选择因子为2.62。在吸附过程中,模板分子苏丹红Ⅰ与印迹聚合物形成2种结合位点,2种结合位点的解离常数分别为2.30、10.78 mmol/L,最大表观结合量分别为27.40、128.53μmol/g。将该印迹聚合物作为固相萃取材料,对样品进行固相萃取,结合液相色谱技术成功用于辣椒油中苏丹红Ⅰ的测定。
张朝晖刘丽周慧圆聂丽华
关键词:核-壳型分子印迹高效液相色谱固相萃取
基于壳聚糖修饰碳纳米管表面铅离子印迹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被引量:29
2011年
以壳聚糖修饰的多壁碳纳米管为基材,Pb2+为模板分子,乙烯化壳聚糖(CS)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为交联剂,在碳纳米管表面枝接一层Pb2+印迹聚合物。采用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扫描电镜对聚合物进行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在碳纳米管上成功制备了一层15~20nm厚的Pb2+印迹聚合材料。采用原子吸收法研究此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性能,此印迹聚合物对Pb2+表现出特异性吸附。此印迹聚合物用作固相萃取富集材料,结合原子吸收光谱技术,成功应用于废水中Pb2+的分离及测定,回收率为94.8%~101.6%。
杨潇张朝晖张华斌张明磊胡宇芳罗丽娟聂丽华
关键词:印迹聚合物碳纳米管固相萃取
水溶性ZnO量子点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学研究
2010年
采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牛血清白蛋白(BSA)与水溶性ZnO量子点(QDS)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BSA使QDS的荧光增强并发生红移(从353 nm移至359 nm),说明量子点与蛋白间发生了相互作用;另一方面,QDS使BSA的荧光猝灭且最大发射峰发生明显蓝移(从336 nm移至326 nm),进一步说明量子点与蛋白间发生了相互作用。QDS与BSA作用后发射光谱的变化可能是由于二者之间存在配位及静电相互作用。QDS与BSA的相互作用表明QDS可以用来标记BSA。初步探讨了QDS对BSA的荧光猝灭机理。
柳旭迟燕华吴杰董发勤
关键词:牛血清白蛋白荧光光谱相互作用
溶胶-凝胶法制备红霉素印迹固相萃取材料及其选择性吸附被引量:13
2010年
以红霉素为模板分子,采用溶胶-凝胶印迹技术,合成对红霉素具有特异选择识别性能的印迹聚合材料.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以及比表面积测定技术对印迹聚合物的结构和表面性能进行详细探讨,结果表明所得印迹聚合物比表面积为266.2m2/g,粒径为600nm左右的颗粒材料.选择3种抗生素类药物进行选择吸附研究,结果表明,该聚合物对红霉素的分离因子最高达到2.20.优化固相萃取条件,结果表明用甲醇:乙酸(75:25,V/V)作为洗脱剂时对红霉素的洗脱效果最好.结合液相色谱技术,该印迹材料成功的分离和富集红霉素肠溶片中的红霉素,回收率达到104.5%。
张朝晖刘丽聂丽华
关键词:溶胶-凝胶固相萃取红霉素分子印迹
骨螺紫及其铜配合物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学研究被引量:14
2009年
采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光谱法和傅里叶红外光谱法(FTIR)研究了模拟生理条件下人血清白蛋白(HSA)与骨螺紫(Mx)及其铜配合物(Mx-Cu2+)的相互作用.根据荧光猝灭数据,二元体系与三元体系中的作用机制均为静态猝灭,在Cu2+存在下,HSA与Mx之间的结合常数与结合位点数明显加大,结合两个体系的紫外吸收光谱可知,在三元体系中,Cu2+与Mx形成配合物后再与HSA发生作用;根据F rster能量转移理论,求得Mx及Mx-Cu2+与HSA上氨基酸残基间的距离分别为r=2.82 nm和r=2.53 nm,三元体系能量转移效率E′大于二元体系E,说明Cu2+在结合作用中可能起到了能量转移介质的作用;对Δλ=60 nm时的同步荧光光谱的分析表明,在Mx及Mx-Cu2+作用下,HSA色氨酸残基的微区构象发生了变化,色氨酸残基所处环境的极性增加;运用FTIR技术定量测定了HSA与Mx及Mx-Cu2+作用后二级结构的变化,发现2个体系中HSA二级结构变化情况基本一致,α-螺旋结构明显减少约8%,β-折叠也减少约1%,而β-转角和无规卷曲分别增加了约6%和4%.说明对HSA二级结构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是Mx,它与HSA的结合使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链部分展开,二级结构从α-螺旋和β-折叠向β-转角和无规卷曲结构转变,分子结构的松散程度增加.
马萍迟燕华庄稼王晗陈亮柳旭董发勤
关键词:人血清白蛋白荧光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
水溶性ZnO/氨丙基-硅氧烷量子点的合成与荧光特性被引量:6
2010年
利用溶胶-凝胶法在非水体系中合成出ZnO量子点,并用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对其进行包覆,制得水溶性ZnO/氨丙基-硅氧烷量子点(ZnO-ASQDs)。通过实验确定最佳包覆条件:t=60℃,T=30min,nSi:nZn=1:1,VPEG/Vtotal=1/9。合成的ZnO量子点分别在348与512nm处有2个荧光发射峰,且激发区域较宽(220~360nm)。经过APTES包覆,ZnO量子点荧光发射强度明显增强,同时具有良好的水溶性与荧光稳定性,稳定时间可达60d之久。由Brus公式计算表明,包覆层对ZnO量子点不但改性还起到保护作用,抑制其团聚。经XRD与TEM证实,ZnO-ASQDs具有核壳结构,ZnO核平均粒径为6nm,整体粒径约为20nm。此外,通过调整ZnO核的粒径可制备出不同荧光颜色的ZnO-ASQDs。
吴杰迟燕华庄稼
关键词:水溶性量子点荧光特性
水溶性ZnO量子点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
2010年
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系统的研究了水溶性ZnO量子点(QDS)的光学性能及其与不同的生物大小分子的作用。研究发现,QDS除了具有普通量子点所具有的优点外,它还具有两个窄的荧光特征发射峰(分别在353和517nm),并与牛血清白蛋白(BSA)、L-苯丙氨酸(L-Phe)、DL-色氨酸(DL-Try)、L-组氨酸(L-His)等生物分子之间均能形成配合物。荧光光谱显示,L-His对QDS在517nm处的荧光有猝灭作用;而BSA则对QDS在353nm处的荧光具有显著的荧光增敏作用,并使QDS的发射峰发生红移(从353nm移至359nm)。QDS对L-Phe,DL-Try及BSA的荧光产生不同程度的猝灭作用,并且使DL-Try的荧光特征发射峰发生红移(从350nm移至359nm),而使BSA的荧光特征发射峰发生紫移(从336nm移至326nm)。其中,QDS对BSA分子的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应用生物大小分子与QDS作用后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进一步证实了它们与量子点的结合。QDS与生物大小分子的作用表明,QDS可以对这几种生物分子进行跟踪标记,它通过和组成BSA的L-Phe,DL-Try,L-His等氨基酸小分子作用而与BSA作用的。
柳旭迟燕华庄稼吴杰
关键词:牛血清白蛋白氨基酸荧光光谱
磁性Fe_3O_4@SiO_2@CS镉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吸附性能被引量:12
2011年
以SiO2包覆的纳米Fe3O4为载体,壳聚糖(Chitosan,CS)为功能配体,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为交联剂,制备了磁性Fe3O4@SiO2@CS镉离子印迹聚合物(Magnetic ion-imprinted polymer,M-IIP).采用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对该磁性印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壳聚糖在环氧基硅烷交联作用下,实现了印迹壳层在磁性Fe3O4表面的接枝,该印迹材料是边长为60~120 nm的立方体.吸附性能实验表明,M-IIP对Cd(Ⅱ)的吸附符合一级动力学吸附模型;M-IIP对Cd(Ⅱ)/Cu(Ⅱ),Cd(Ⅱ)/Zn(Ⅱ),Cd(Ⅱ)/Pb(Ⅱ)和Cd(Ⅱ)/Hg(Ⅱ)的相对选择系数分别为2.92,3.43,8.97和9.20.原子吸收光谱检测结果表明,该磁性Fe3O4@SiO2@CS离子印迹聚合物可用于水溶液中Cd(Ⅱ)的分离,Cd(Ⅱ)回收率在98%以上.
张明磊张朝晖罗丽娟杨潇刘玉楠聂利华
关键词:核壳型镉离子
多壁碳纳米管表面熊果酸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固相萃取被引量:6
2011年
以聚乙烯醇修饰的多壁碳纳米管(MWCNTs)为基材,熊果酸(UA)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为交联剂,采用表面印迹技术在碳纳米管表面合成对熊果酸具有良好选择性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WCNTs-MIPs).讨论了不同摩尔比例的功能单体与模板分子合成印迹聚合物的效果,得出最佳的摩尔比为4∶1.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对该印迹聚合物进行表面形态表征,结果表明在碳纳米管表面接枝一层稳定、均匀、20~25 nm厚的印迹材料.采用静态吸附和吸附动力学实验研究其吸附性能,结果表明MWCNTs-MIPs对熊果酸具有特异吸附性,其最大吸附量为53.1μmol/g,在60 min时达到吸附平衡.优化固相萃取条件,结果表明采用100%甲醇溶液淋洗和10%乙酸甲醇溶液洗脱效果最好.将该印迹聚合物装填于固相萃取柱中,可将熊果酸与其结构类似物齐墩果酸进行分离.
张朝晖杨潇张华斌张明磊罗丽娟陈星聂利华
关键词:表面印迹碳纳米管固相萃取熊果酸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