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YJAGJW025)

作品数:7 被引量:82H指数:6
相关作者:郑先武肖斌张晓慧王磊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政治法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篇欧盟
  • 2篇区域间
  • 2篇安全治理
  • 1篇政府
  • 1篇政府组织
  • 1篇区域主义
  • 1篇全球治理
  • 1篇危机管理
  • 1篇历史考察
  • 1篇联合国
  • 1篇联合国安理会
  • 1篇模式论
  • 1篇国际危机管理
  • 1篇安理会

机构

  • 6篇南京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中国现代国际...

作者

  • 6篇郑先武
  • 1篇张晓慧
  • 1篇肖斌
  • 1篇王磊

传媒

  • 4篇世界经济与政...
  • 1篇现代国际关系
  • 1篇南洋问题研究
  • 1篇国际安全研究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中国—东盟安全合作的综合化被引量:22
2012年
中国—东盟伙伴关系启动20年来,双方安全问题日益综合化,表现出多领域、多层次互动的综合安全格局。这决定着中国—东盟安全合作呈现出综合化的发展,即以"伙伴关系"框架内"大多边"为制度中心、"小多边"和"双边"为内部支撑,以"区域"、"区域间"和"全球"等更大的多边为外部促进的多层次互动格局。这一合作也存在一些明显问题,最重要的是弱制度及其局限。由此,建构一种更具内聚性、操作性和实效性的合作安全机制就成为一种重要的制度选择。
郑先武
区域间的不对称与制衡行为——以欧盟与东盟关系为例被引量:9
2011年
在现有国际体系中,不对称性是国际关系的主要特征之一,它与单位行为体的制衡行为直接相关联。随着全球化和区域主义的发展,不对称性已从国家层面扩展到地区层面,其原有内涵和制衡逻辑也发生了转移。以地区性作为比较区域间不对称的参考点,作者探讨了地区层面的制衡行为,分析了不对称性、地区性与制衡行为之间的关系,认为在不对称的国际关系中,弱势国家出于维护现状或提高讨价还价能力的需要,它们倾向于选择地区层次的制衡行为。由于地区层次的制衡行为伴随着一定的制度化风险,因此地区层次制衡行为的发生需有一定的条件。通过选取欧盟与东盟关系作为考察对象,作者认为,在不对称的国际关系中,地区性能够反映区域间的不对称关系,也代表了地区层次的制衡能力;地区层次的制衡行为没有特定目标,但主要以平衡大国或发达国家的地区性国家集团为主;当弱势国家的内部制衡无法在短期内得到质的提升时,它们会更倾向选择通过外部制衡,即利用区域间关系来平衡不对称关系。尤其在无政府状态下的单极体系中,当国际结构对霸权国的约束力被严重削弱时,地区层次的制衡作用便显得更加突出。
肖斌张晓慧
关键词:区域间欧盟
东亚“大国协调”:构建基础与路径选择被引量:20
2013年
大国协调已成为构建东亚区域新型大国关系一种新的制度安排。从规范上看,大国协调所拥有的一致性、合法性、责任性、包容性、自我克制等共有规范非常适合于东亚多边安全机制的"合作安全"理念、"东盟方式"决策和"开放的区域主义"取向。从现实条件看,东亚地缘政治生态中凸显的大国特性和热点问题的有效解决需要大国协调,而东亚区域大国权力相对均衡化有利于大国协调。从经验上看,柬埔寨问题的和平解决和朝核问题"六方会谈"提供了在与大国无直接关涉的传统安全问题上在次区域启动大国协调的可行路径。新的东亚大国协调有三种路径选择,即"软安全"导向的"多边协调"、综合安全导向的"双边协调"和"多边协调"。东亚峰会和现有的大国双边战略对话机制分别是前两种路径可利用的制度资产。第三种路径的理想状态是一种独立的安全机制,旨在应对重大的区域冲突和危机。在实际中,三种路径可以交叉重叠、并行运作,构成一种双边与多边互动的"大国协调网络",由此为东亚区域安全治理提供一种稳固而有效的机制。
郑先武
区域间治理模式论析被引量:21
2014年
区域间主义作为特定国际区域之间制度化的关系和国际关系中的一种新现象,已在区域、跨区域和全球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构成兴起中的多层次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将基于区域间主义实践的区域间治理视作一种全球治理新模式,就其形成、行为体、基础条件和可能路径等核心议题提出一些带有综合性的看法。首先,区域间治理作为后冷战时期迅速发展的区域主义治理的一种延伸和拓展,是国家和区域行为体对全球化和区域化的一种双重的现实回应。这使得区域间治理实际上是特定区域内部和外部的协同治理,即一种双重治理进程。其次,区域间治理进程是国家和非国家等多元行为体共同推动的,但大国和区域政府组织是推动这一进程的核心行为体,即"领导者"。再次,区域间治理的启动和持续运行需要权力、利益和认同的共同基础,其具体体现分别是权力平衡、利益共享和认同强化,它们在互动和互构中共同形成区域间治理所必需的物质和观念上的条件。最后,区域间主义所特有的制度建设、规范扩散和议程设置等功能通过在区域内部和外部所发挥的双重效应,为区域间治理提供了一系列重要的可能路径。由此,区域间治理的核心行为体、基础条件和可能路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区域间治理研究的一种综合分析框架。
郑先武
关键词:全球治理
欧盟区域间集体安全的构建——基于欧盟在非洲危机管理行动经验分析被引量:7
2012年
欧盟区域间集体安全是欧盟在共同安全防务政策的制度和区域间合作框架中形成的对外危机管理概念。欧盟在非洲的危机管理行动经验表明,作为普遍性集体安全与区域性集体安全的"中间体",它既有集体安全的共同逻辑,如主权国家通过组织化的集体行动应对战争或其他大规模暴力的发生,具有大国主导和利益导向等特征;又有普遍性和区域性集体安全的共有特征,如依据《联合国宪章》等通行的国际法来指导其行为;也有区域性集体安全的共同特征,如拥有独立的制度框架和冲突预防的机制化;更有显著的"自我特性",如超国家机构的引入,综合安全方法和安全部门改革的机制化,军事权力、民事权力、规范权力的综合运用以及有效多边主义下的包容性进程等。作者认为,虽然欧盟区域间集体安全亦有明显的局限性,如行动的选择性、军事能力的不足、决策的单向性等,但它构建起了一种新的集体安全实践模式,进一步丰富了集体安全的内涵。
郑先武
关键词:国际危机管理
大国协调与跨区域安全治理被引量:7
2014年
大国协调作为一种重要的多边安全机制,从成员的来源和所涉及的核心层次看,大国协调可分为区域、跨区域和全球三种形态。冷战后,由于体系层次和单元层次发生了重大改变,大国协调在区域安全治理中兴起。跨区域大国协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遵循了协调机制的一般规范与规则:一致性、合法性、责任性、包容性和自我克制。同时,它也具有突出的时代特点和独特功能:一是大国协调的会议成果被联合国安理会所认可、接受,与集体安全机制出现了紧密融合的新趋势;二是区域组织加入到大国协调的会议进程中来,发挥建设性作用,如柬埔寨问题解决中的东盟和伊朗核问题大国会谈中的欧盟。跨区域大国协调以大国为主导,具有鲜明的多边特性,对冷战后的国际安全治理体系、区域安全以及美国的唯一超级大国地位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作为新兴大国,尤应重视跨区域大国协调的作用,因为它既为区域层次上的东亚安全合作,也为突破历史困境,实现"崛起国"和"守成国"在国际体系内和平共存、共同为国际社会供给公共产品,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路径选择。
王磊郑先武
关键词:安全治理联合国安理会
东南亚区域间主义的历史考察被引量:5
2011年
从历史角度考察,东南亚区域间主义早于东南亚区域主义,其发展进程中存在着双区域间主义、跨区域主义和半区域间主义3种基本类型。就东南亚本地行为体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看,它经历了从冷战时期"追随"为主、"弱主导"和"弱参与"为辅,到后冷战时期"强主导"为主、"强参与"为辅的重大变化,由此实现了从"依赖"到"自主"乃至"中心"的根本性转变。这一历史演变进程表明,东南亚区域间主义与区域主义是紧密联动的,由此形成可以产生某种结果的互动关系和催生共同制度和集体认同的建构关系。
郑先武
关键词:区域主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