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402025)

作品数:4 被引量:12H指数:2
相关作者:段宏樊瑜波裴福兴刘钰屠重棋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国科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羟基乙酸
  • 4篇微球
  • 4篇细胞
  • 4篇细胞生长
  • 4篇细胞生长因子
  • 4篇纤维细胞
  • 4篇纤维细胞生长...
  • 4篇聚乳酸
  • 4篇聚乳酸-聚羟...
  • 4篇聚羟基乙酸
  • 4篇缓释
  • 4篇碱性成纤维
  • 4篇碱性成纤维细...
  • 4篇碱性成纤维细...
  • 4篇成纤维细胞
  • 4篇成纤维细胞生...
  • 4篇成纤维细胞生...
  • 1篇单因素
  • 1篇正交
  • 1篇正交设计

机构

  • 4篇四川大学华西...
  • 3篇北京航空航天...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四川大学
  • 1篇嘉兴市第二医...

作者

  • 4篇樊瑜波
  • 4篇段宏
  • 3篇屠重棋
  • 3篇刘钰
  • 3篇裴福兴
  • 1篇胡隽宇
  • 1篇邹远文
  • 1篇李萍

传媒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华西药学杂志
  • 1篇中国生物医学...

年份

  • 3篇2008
  • 1篇200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缓释bFGF微球体外降解和释药性质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通过体外降解释药实验,初步探索bFGF微球在体外的降解释药特点。以PBS液为体外降解和释药介质,初步研究bFGF微球体外降解和释药特点。bFGF微球与空白微球体外降解和质量丧失趋势一致,各个指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约在10d时PLGA的重均分子相对质量下降一半,14—18d时微球质量下降一半,说明微球质量丧失滞后于重均分子相对质量下降。突释期内微球体外释放度仅为19.26%,21d后体外累积释放度高达85.46%,释出bFGF浓度稳定,其平均浓度为(72.47±6.26)ng·mL^-1,微球的体外释药规律符合Higuichi方程(r=0.9978)。本实验bFGF微球与空白微球降解和吸收趋势一致。聚合物的质量和形态结构变化相对滞后于重均分子相对质量的下降,降解可能主要发生在分子链断裂。
段宏裴福兴胡隽宇屠重棋刘钰樊瑜波
关键词: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缓释
单因素试验筛选缓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微球的制备条件
2008年
背景:研究表明,缓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微球制备工艺条件影响因素多,筛选工作费时费力,且工艺的重现性较差。目的: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包封率为指标,应用单因素设计,初步考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缓释微球制备基本工艺条件。设计、时间及地点:单因素设计实验,于2005-03/05在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高分子实验室完成。材料:以相对分子质量2.0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载体材料,选用W/O/W复乳-干燥法制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方法:应用单因素设计,初选匀化方式(超声或旋涡)、超声时间(第1次+第2次:5s+5s,5s+10s,10s+5s,10s+10s)、内水相体积(50,100,200,250,300μL)、分散介质聚乙烯醇质量浓度(10,20,30,50,70g/L)、外水相中无机盐浓度(0,250,500,1000g/L)、搅拌时间(3,4,5,6,8h)等缓释微球制备基本工艺条件。主要观察指标:各制备工艺条件下微球粒径、载药量和包封率。结果: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制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微球时,超声时间和搅拌时间对于包封率没有影响;匀化方式应选择2次超声,每次5s;聚乙烯醇质量浓度在30~70g/L内较好;内水相体积可固定在50~100μL;外水相中无机盐的浓度越高越好,还可进一步筛选出最佳浓度。经过初步优化后,其平均粒径为6.68μm,径距为(1.86±0.22)μm,载药量为(37.00±0.89)×10-3%,包封率为(61.31±1.31)%。结论:应用单因素试验可以初步优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缓释微球制备工艺条件。
段宏樊瑜波屠重棋刘钰裴福兴
关键词: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缓释
缓释bFGF微球的制备及微球对成骨细胞的作用被引量:8
2007年
目的应用W/O/W复乳-干燥法制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bFGF-PLGA)微球,考察其对成骨细胞的作用。方法应用正交设计试验进一步优化bFGF微球的制备工艺,采用优化处方制备bFGF-PLGA微球,并考察其外观形态和粒径分布,检测其载药量和包封率,研究其体外释药的性质。将bFGF和bFGF-PLGA微球加入成骨细胞培养液中,用MTT法、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的增殖情况,并检测成骨细胞上清液中骨钙素(BGP)的含量。结果所制微球表面光滑圆整,球体均匀度好,无黏连现象。微球粒径的98%分布在1.22-10.24μm之间,平均粒径为5.52μm,径距1.43±0.18。载药量48×10^-3%±1×10^-3%,包封率为72.37%±1.16%。突释期内微球的体外释放度仅为19.26%,21 d后体外累积释放度高达85.46%,释出bFGF的平均浓度为72.47±6.26 ng·ml^-1,微球的体外释药规律符合H igu ich i方程(r=0.9978)。培养1 d后,3组吸光度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4、6、8 d时,PLGA微球组明显优于其余两组。培养2 d后,bFGF组的G2/M+S期百分数最高,4、8 d后,PLGA微球组G2/M+S百分数最高。成骨细胞上清液中PLGA微球组的BGP含量最高,其次为bFGF组。结论所制备的bFGF-PLGA微球表征良好,载药量和包封率高;微球通过较长时间地持续释放活性bFGF,可明显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段宏樊瑜波屠重棋刘钰裴福兴
关键词: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缓释正交设计成骨细胞
缓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微球在兔膝关节液内的降解和释药性质被引量:4
2008年
背景: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包封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制备的缓释微球在体外磷酸盐缓冲液中能持续释放活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微球在兔关节不同功能状态下关节滑液内局部降解、释药动力学规律。设计、时间及地点:完全随机分组设计的动物实验,于2006-04/2007-03在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生物力学工程实验室完成。材料:81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采用复乳法优化处方制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方法:81只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微球组(n=36),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n=27),微球组兔双膝关节内注射150mg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微球(含62.25μg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0.6mL生理盐水,右膝半屈曲位固定,为微球固定组;左膝不固定,为微球活动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兔双膝关节内注射62.25μg游离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0.6mL生理盐水,右膝半屈曲位固定,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固定组;左膝不固定,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活动组。空白对照组9只,兔双膝关节内注射0.6mL生理盐水,不固定。空白微球组9只,兔双膝关节内注射150mg空白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0.6mL生理盐水,不固定。主要观察指标:于术后1,2,4,6,8,10,12,14,16d采集标本,观察关节液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微球形态变化及释药变化,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载体材料分子质量变化。结果:微球组在关节液内可持续稳定释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d以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4d后关节液内未检测到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降解14d后,微球活动组球形完全消失,已降解成为一些碎片;微球固定组部分降解成为无定形样物,部分微球的球形仍在。在降解过程中,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的重均分子质
胡隽宇段宏邹远文李萍樊瑜波
关键词:微球缓释降解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