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10ZR1406000)

作品数:1 被引量:1H指数:1
相关作者:李雯刘全戴春富余洪猛顾瑜蓉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新生大鼠
  • 1篇嗅鞘细胞
  • 1篇营养因子
  • 1篇源性
  • 1篇源性神经营养...
  • 1篇神经节
  • 1篇神经节细胞
  • 1篇神经营养
  • 1篇神经营养因子
  • 1篇细胞
  • 1篇离体培养
  • 1篇螺旋神经节
  • 1篇螺旋神经节细...
  • 1篇脑源性
  • 1篇脑源性神经
  • 1篇脑源性神经营...
  • 1篇脑源性神经营...
  • 1篇节细胞
  • 1篇存活

机构

  • 1篇复旦大学

作者

  • 1篇李华伟
  • 1篇朱雅颖
  • 1篇顾瑜蓉
  • 1篇余洪猛
  • 1篇戴春富
  • 1篇刘全
  • 1篇李雯

传媒

  • 1篇生理学报

年份

  • 1篇2010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离体培养嗅鞘细胞促进新生大鼠螺旋神经节细胞的存活被引量:1
2010年
本文旨在探索离体实验中的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有无促进耳蜗听觉传入神经元——螺旋神经节细胞(spiral ganglion cells,SGCs)存活作用及其可能机制。取成年大鼠嗅球和新生大鼠蜗轴组织块进行OECs与SGCs的培养,采用差速贴壁法纯化培养OECs。实验分OECs与SGCs共培养组和SGCs单独培养组。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OECs和SGCs生长状态,神经营养因子受体p75免疫组织化学法鉴定OECs,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βIII-tubulin标记SGCs。为了研究OECs与SGCs共培养体系中,前者促进后者存活的可能机制,共培养组中分别加入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500pg/mL)和BDNF抗体(IgY型,50μg/mL),对照组为未加任何处理的共培养组,然后检查各培养组中SGCs存活数量和存活时间。结果显示,OECs贴壁培养7d后形成一细胞单层,在OECs与SGCs共培养体系中,SGCs在OECs形成的细胞单层的表面生长,并伸出长突起,呈现典型的双极神经元形态;在培养的前6天内,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两组中的SGCs都较接种前减少,但共培养组中SGCs存活数量明显高于SGCs单独培养组(P<0.01);单独培养组的SGCs数量在培养的第6天出现大幅度减少,在培养的第9天几乎没有生长;共培养组的SGCs数量未见明显变化(P>0.05);共培养中加入BDNF对OECs促进SGCs存活无明显影响,而加入BDNF抗体(IgY)后存活的SGCs减少(P<0.01)。本研究结果提示,OECs与SGCs共培养能够促进新生大鼠SGCs存活和突起生长,延长存活时间,OECs分泌BDNF可能是促进SGCs存活的机制之一。
刘全余洪猛戴春富李雯朱雅颖顾瑜蓉李华伟
关键词:嗅鞘细胞螺旋神经节细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存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