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773095)

作品数:10 被引量:801H指数:9
相关作者:陈建军陈国亮黄洁崔春梅胡晨光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经济管理

主题

  • 4篇长三角
  • 2篇一体化
  • 2篇制造业
  • 2篇实证
  • 2篇区域经济
  • 2篇区域经济一体...
  • 2篇经济一体化
  • 2篇服务业
  • 2篇长江
  • 2篇长江三角
  • 2篇长江三角洲
  • 2篇长三角区域
  • 2篇长三角区域经...
  • 2篇长三角区域经...
  • 2篇城市
  • 1篇地理学视角
  • 1篇地区间
  • 1篇地区竞争优势
  • 1篇动力结构
  • 1篇新经济

机构

  • 10篇浙江大学

作者

  • 10篇陈建军
  • 4篇陈国亮
  • 3篇黄洁
  • 2篇崔春梅
  • 1篇胡晨光
  • 1篇周斌

传媒

  • 2篇管理世界
  • 2篇浙江大学学报...
  • 2篇南通大学学报...
  • 1篇国际贸易问题
  • 1篇上海经济研究
  • 1篇学术月刊
  • 1篇中国工业经济

年份

  • 1篇2010
  • 6篇2009
  • 3篇2008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中国222个城市的经验证据被引量:397
2009年
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结合新古典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理论尝试性地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理论框架,探索研究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成因与发展趋势,并采用全国222个地级以上城市的截面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知识密集度、信息技术水平、城市和政府规模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显著的影响,并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性,与制造业集聚相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不论在受地理因素影响方面,还是受累积循环因果关系影响方面都较弱。另外,根据服务业集聚与城市规模非线性关系研究表明,由于中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存在截然相反的集聚路径,这使得中国东部地区城市将长期存在集聚效应,而中西部地区在城市相对规模达到一定的熵值后集聚效应开始递减,为此,文章提出了中国城市差异化发展战略的政策措施。
陈建军陈国亮黄洁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
产业集聚间分工和地区竞争优势——来自长三角微观数据的实证被引量:52
2009年
产业集聚间分工是区域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本文基于长三角地级市企业数据,在产业和空间两个层面上用E-G指数测算了长三角二位数产业的集聚程度、三位数产业集聚间的分工状态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溢出效应,从中揭示了产业集聚间分工对整合离散的产业集聚,形成长三角地区竞争优势的内在机理。研究结果显示,产业集聚间的分工通过三个步骤"锁定"地区竞争优势:①产业集聚内企业的跨区域发展使价值链在空间上的分布趋于离散化,进而导致次级产业集聚间分工的形成,并产生了产业间的溢出效应;②随着分工的深化和趋于稳定,地区专业化水平进一步获得提升;③在区域溢出效应的作用下,原有产业集聚被锁定在区域溢出效应明显的区域,形成广域的产业集聚。以上过程的累积循环形成了该地区的竞争优势。
陈建军黄洁陈国亮
关键词:地区竞争优势长三角
集聚视角下的服务业发展与区位选择:一个最新研究综述被引量:32
2009年
作为后工业社会的主导产业,服务业集聚现象的研究已成为经济地理学、产业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新热点。出于对解读服务业集聚现象的社会需求的回应,当前国际上有关服务业集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与制造业集聚的比较;集聚的空间分布,包括服务业整体和分部门分布;集聚的成因,如集体学习过程、社会因素以及共同集聚等;集聚的效应。这些研究为我国通过调整空间结构和促进服务业集聚,实现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思路。另一方面,如何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等理论构建适应于服务业集聚研究的分析框架,如何进行服务业集聚度的测算,以及如何推进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等问题将成为今后亟须探讨的课题。
陈建军陈国亮
关键词:服务业制造业区位
基于不同发展路径的FDI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以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为例被引量:5
2009年
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江苏、浙江、广东3省是"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江模式"三大模式的发祥地。本文以1998-2007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计量模型对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在粤苏浙3省的外溢效应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江苏、浙江两省的本土制造业产生了明显的挤出效应,对广东省则产生了正向外溢效应。进一步的分析表明,3省制造业发展路径的差异,包括产业结构演变、内外资格局、国际分工定位的不同是产生外商直接投资增长效应差异的主要原因。由此说明,单纯推进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增长不能解决我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要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关键在于根据产业发展路径的结构特征在发展战略与政策方面做出恰当的选择。
陈建军崔春梅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制造业
上海港和宁波—舟山港的整合研究被引量:14
2009年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长三角港口群中最重要的两个港口——上海港与宁波—舟山港应该避免"同质竞争",走合作竞争之路,共同打造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在深入分析了上海宁波港的各自的优劣势及其竞争态势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并以国外若干港口成功整合为借鉴,我们认为上海港和宁波港之间形成一种分工协作的整合优势是可能的,并提出了两港整合的基本思路,并认为整合后的上海港将是一个以集装箱为核心业务,高端港口服务业发达的国际化大港,而宁波—舟山港则将成为大型中转、集疏枢纽港,它们共同组成未来的长三角国际航运中心。
陈建军周斌
关键词:港口经济宁波-舟山港长三角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与动力结构被引量:26
2008年
从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过程来看.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可分为上海经济区时期、浦东开发时期以及经济全球化时期三个阶段。从要素禀赋、产业分工、制度变迁、组织协调、地区博弈、区位条件等因素的时间序列变化分析入手,可以揭示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力及其结构: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从一开始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中地方分权的经济管理模式的伴生物和制衡器,其有两个发动机,一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而来的市场化力量,二是由政府主导的区域协调机制。要素和产品的跨区域流动,是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被解释变量;而由产业转移和集聚体现的分工和规模经济因素、空间距离所导致的地理因素、社会网络表现的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制度成本,则是一体化的主要解释变量。
陈建军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历史进程动力结构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效应与展望被引量:23
2009年
经济、文化和区位等方面存在相似性,使得长三角一体化成为可能。现实中的长三角一体化主要表现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目前,关于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经济一体化的内在机制、产业同构和产业分工。经济一体化效应已初露端倪,表现在促进长三角都市圈内劳动生产率的趋同和区域协调发展能力的增强等。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未来的一体化将是从经济一体化向体制一体化、社会一体化和空间一体化等多维度的一体化转变。
陈建军陈国亮
关键词:长三角经济一体化
商务成本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动态关系研究——基于我国三大地区间的经验证明被引量:22
2010年
产业集聚导致特定空间的商务成本变动,是推动产业空间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把握这二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对于寻求产业升级的有效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商务成本内在构成纳入分析框架,分析不同产业对商务成本构成敏感度的差异导致它们在特定区域内的协同定位;文章基于1990~200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商务成本的不同构成与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产业结构变迁之间的均衡关系及动态影响,认为产业结构不同形态对商务成本不同构成的敏感度差异使二者的动态影响呈现多元效应,差异化的商务成本控制战略有利于产业链的离散化布局和区域分工的形成。对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陈建军崔春梅
关键词:商务成本产业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
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被引量:236
2008年
本文通过VECM(Vector Error Corrected Model)和协整分析,在借鉴新古典增长分析框架基础上提出了垄断竞争增长的分析框架,从宏观增长的视角,以长三角次区域1978~2005年数据为样本,对产业在既定空间中心——外围式的集聚给集聚地区带来的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索洛剩余递增三类集聚效应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产业在既定空间集聚产生的自我集聚可以改善集聚区域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地区技术进步,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带来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索洛剩余递增。研究第一次提出和论证了产业集聚地区索洛剩余是既定市场需求条件约束下集聚区域产业竞争力函数,而产业集聚竞争产生的技术进步构成集聚区域产业差异化优势和竞争力源泉的假说;据此,研究认为,地区经济体之间不存在绝对的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与新经济地理学有关产业集聚的效率源于先验的规模报酬递增观点不同,未必存在规模报酬递增;而经济效率的根源在于产业集聚竞争导致的区域技术进步促使的索洛剩余的递增。此外,本文区分了区域索洛剩余递增与产业索洛剩余递增,认为产业集聚产生的索洛剩余增加既构成区域产业集聚循环累积因果机制的集聚力,又构成扩散力:集聚区域产业集聚到一定阶段,就会促使传统产业索洛剩余递减,推动传统产业向区外转移。
陈建军胡晨光
关键词:产业集聚索洛剩余规模报酬
集聚视角下中国的产业、城市和区域--国内空间经济学最新进展综述被引量:26
2008年
空间经济学在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市场假设下研究了集聚的动力、形态与效应问题,解释了空间因素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国内空间经济学的研究从集聚的形态,包括产业集聚、城市和城市群、一体化区域等方面入手,通过研究中国产业集聚的空间分布,进而探讨了集聚的成因,特别是对外开放和地方保护主义这两个在中国具有特别意义的因素对集聚形成的作用,分析了各种集聚形态所产生的效应。这些研究承认地区发展差异化在一定阶段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促进要素流动和市场一体化对区域协调发展举足轻重,从而为中国发展和改革的理论深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也进一步拓展了空间经济学自身的发展空间。今后,国内空间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将会集中在理论创新研究、集聚微观机制的拓展研究、集聚和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上。
陈建军黄洁
关键词:空间经济学城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