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CARS-35-41)

作品数:19 被引量:127H指数:6
相关作者:刘文辉魏小星梁国玲刘勇周青平更多>>
相关机构:青海大学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西南民族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青海大学中青年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9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0篇燕麦
  • 3篇杂交
  • 3篇生物量
  • 3篇施肥
  • 3篇披碱草
  • 3篇人工草地
  • 3篇物量
  • 3篇裸燕麦
  • 3篇抗旱
  • 3篇抗旱性
  • 3篇抗旱性鉴定
  • 3篇混播
  • 3篇寒地
  • 3篇核型
  • 3篇核型分析
  • 3篇高寒地区
  • 3篇草地
  • 2篇早熟
  • 2篇早熟禾
  • 2篇生物量分配

机构

  • 16篇青海大学
  • 11篇青海省畜牧兽...
  • 6篇西南民族大学
  • 4篇甘肃农业大学
  • 3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4篇刘文辉
  • 11篇魏小星
  • 7篇梁国玲
  • 7篇刘勇
  • 6篇周青平
  • 5篇颜红波
  • 3篇张英俊
  • 3篇贾志锋
  • 3篇耿帆
  • 2篇师尚礼
  • 2篇陈仕勇
  • 2篇孙建
  • 2篇张永超
  • 1篇卢素锦
  • 1篇陈有军
  • 1篇丁成翔
  • 1篇田莉华
  • 1篇朱晓兰
  • 1篇马祥
  • 1篇肖剑波

传媒

  • 5篇青海畜牧兽医...
  • 3篇草业学报
  • 3篇草地学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草业科学
  • 1篇青海大学学报...
  • 1篇草原与草坪
  • 1篇分子植物育种
  • 1篇中国草地学报
  • 1篇草业与畜牧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7篇2017
  • 9篇2016
  • 1篇2013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寒区施肥和豆科混播水平对燕麦人工草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26
2017年
主要探讨了燕麦人工草地土壤酶活性对燕麦品种、施肥水平和豆科混播水平的响应,为合理评价燕麦人工草地的生态效应和对土壤培肥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采用4个燕麦品种(A1:青燕1号;A2:林纳;A3:青海444;A4:青海甜燕麦)、4个施肥水平(B1:不施任何肥料,CK0;B2:尿素75kg/hm^2+磷酸二铵150kg/hm^2,IM;B3:有机肥1500kg/hm^2,OM;B4:尿素37.5kg/hm^2+磷酸二铵75kg/hm^2+有机肥750kg/hm^2,IM+OM)和4个箭筈豌豆混播水平(C1:0kg/hm^2;C2:45kg/hm^2;C3:60kg/hm^2;C4:75kg/hm^2)的三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设计,开展三因素对燕麦人工草地土壤酶活性(脲酶、纤维素酶和转化酶)影响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燕麦品种、施肥水平和豆科混播水平均能显著提高土壤酶活性;高寒区0~20cm耕作层土壤脲酶、纤维素酶和转化酶活性范围分别为400~900μg/g,80~180μg/g和4~7mg/g;3个因素对土壤酶活性影响的强弱顺序为:施肥水平>品种>豆科混播水平;在3个因素的影响下,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土壤脲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分别呈"先增后减"、"先降后增"的变化,分别在开花期和拔节期出现单峰值,转化酶活性呈"增—降—增—降"或"降—增—降"的变化,在拔节期和抽穗期出现双峰值。土壤酶相对活性指数和土壤酶相对活性综合指数能很好地反映土壤酶的变化。选用青海444或青海甜燕麦,混播箭筈豌豆45kg/hm^2,施尿素37.5kg/hm^2、磷酸二铵75kg/hm^2和有机肥750kg/hm^2时,对提高土壤酶活性效果最佳。
刘文辉张英俊师尚礼贺永娟孙建魏小星
关键词:施肥水平土壤酶活性
青燕1号燕麦新品种的核型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试验采用染色体压片法对‘青燕1号’燕麦(Avena sativa L.‘Qingyan NO.1’)新品种的核型进行研究,明确其染色体数目及核型特征,为该品种的分类提供细胞学研究基础。结果表明:‘青燕1号’燕麦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6x=42,核型公式2n=6x=20m+22sm(4SAT),其7号和17号染色体分别含有2个随体,染色体长度比为2.31,臂比大于2∶1的染色体百分比为42.86%,核型不对称系数为63.25%,核型属"2B型"。
梁国玲周青平耿帆田莉华颜红波陈有军陈仕勇
关键词:染色体核型分析
基于ISSR分子标记的早熟禾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本研究以青海和西藏不同地理位置的60份早熟禾种质资源为材料,通过ISSR分子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以期了解青藏高原主体地区早熟禾种质资源间遗传关系,为种质创新及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30条ISSR引物中共扩增出297条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296条,多态性比率达到99.66%;等位基因平均值(na*)为1.996 6,有效等位基因平均值(ne*)为1.539 3,Nei’s基因指数平均值(h*)为0.320 1,shannon’s信息指数平均值(I*)为0.484 7;遗传相似系数阈值范围在0.525 3~0.878 8之间;根据UPGMA聚类分析,在遗传相似系数0.61处,60份早熟禾种质材料被聚为4大类,其中A大类、B大类和C大类分别占总量的76.7%、5%、16.7%,D大类只有一份材料单独聚为一类;整个聚类分析中,大部分来自相近或者相同地理区域的种质材料聚于同一类或者亚类,但种质材料间也有交叉现象。
魏小星阿啟兰张燕刘勇刘文辉
关键词:ISSR早熟禾种质资源
早熟禾种质资源ISSR分子标记的引物筛选被引量:5
2017年
本研究以早熟禾属的60份早熟禾种质资源为材料,参照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提供的100条ISSR引物对其进行PCR扩增,从中筛选出30条多态性丰富、条带清晰稳定、重复性较好的且适合于早熟禾ISSR分析的引物。30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135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56条,多态率为41.5%。本试验筛选出的核心引物可为早熟禾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育种的研究奠定理论依据。
阿啟兰刘勇魏小星张然
关键词:ISSR引物筛选
披碱草属6种牧草苗期抗旱性鉴定被引量:10
2013年
对来自青海不同地区的披碱草属(Elymus)牧草进行连续干旱处理,观察牧草叶片外部的形态特征,并测定干旱处理第0、5、10天的细胞膜透性、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并运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判其抗旱性。结果表明,随着干旱的胁迫,6种牧草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呈下降趋势;细胞膜透性、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及丙二醛含量均呈增加趋势,其中可溶性糖含量及丙二醛含量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综合评价得出6种牧草苗期对干旱胁迫的耐受性强弱顺序为:E04(贵南县茫拉乡)>E03(同德县谷芒乡)>E02(刚察县泉吉乡)>E01(达日县吉迈镇)>E05(天峻县新源镇)>E06(共和县倒淌河镇)。
卢素锦周青平刘文辉梁国玲肖剑波
关键词:抗旱性
青海湖东沙化治理过程中土壤酶活性及养分含量特征被引量:5
2017年
本研究以青海湖东沙化治理区建植5年所形成的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碱茅(Puccinellia distans)和早熟禾(Poa annua)栽培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养分含量以及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转化酶活性,探讨了在高寒干旱沙化生态系统中不同草本植物作用下土壤养分和土壤酶的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人工治沙植被作用下,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均显著提高(P<0.05);2)早熟禾在青海湖区域治沙过程中对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全钾和速效钾的改良效果显著(P<0.05);3)在3种栽培草地处理下土壤脲酶活性在表层土壤中普遍显著高于流动沙丘对照(P<0.05),披碱草和早熟禾栽培草地的脲酶活性较高,0-20cm土层中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在3个栽培草地中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且早熟禾栽培草地中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最高,土壤转化酶在各栽培草地间差异不显著(P>0.05);4)各栽培草地中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普遍与土壤中的碳氮磷养分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可以作为沙化治理过程中评价土壤恢复的有效指标。
魏小星
关键词:沙化治理脲酶过氧化氢酶有机质
15种碱茅属牧草苗期抗旱性鉴定
2016年
牧草苗期抗旱性的动态变化研究,对干旱地区的牧草选育意义重大。试验选取15份来自不同地区的碱茅属(Puccinellia)种质材料进行抗旱性研究,采用盆栽法,在苗期干旱胁迫下测定干旱第0、5、10天叶片细胞膜透性、叶绿素、丙二醛、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并运用Fuzzy数学中隶属函数法进行抗旱性综合评判,比较15种材料的抗旱性强弱。结果表明,连续干旱胁迫下,15种碱茅属种质材料随着干旱胁迫强度的增大和时间的延长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P<0.05),且种间也具显著差异(P<0.05);而细胞膜透性、脯氨酸、丙二醛(MDA)、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增加(P<0.05),且种间也具显著差异(P<0.05);经评定碱茅属15种牧草苗期抗旱性顺序为:I-5-2-16>I-5-2-5>I-5-1-1>I-5-5-1>I-5-4-8>I-5-7-5>I-5-7-1>I-5-2-8>I-5-2-19>I-5-4-3>I-5-1-15>I-5-1-14>I-5-2-12>I-5-1-20>I-5-2-23。
魏小星
关键词:抗旱性细胞膜透性可溶性糖脯氨酸
高寒区燕麦I-D新品系与亲本光合特性和生产性能研究被引量:6
2017年
为明确燕麦I-D新品系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及生态适应性,了解不同生态区燕麦光合生理特性和生产性能,以父本(青海甜燕麦)、母本(青海444)和青引1号燕麦为对照,对选育的I-D品系在3个高寒区域(民和、湟中和海晏)的光合性能、生产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燕麦材料旗叶叶绿素(Chl)含量均随生育期的推进呈上升趋势,至乳熟期最高,Chl a/b呈下降趋势;Pn、Gs和Tr均随生育期推进而呈先升后降变化趋势,至抽穗期最大,而Ci变化规律则相反;随试验点海拔的升高,各材料Chl、Chl a/b和Gs呈升高趋势,而Pn、Ci和Tr呈降低趋势;在不同区域各时期,Chl a/b、Chl、Pn、Gs和Tr平均含量均为青海甜燕麦>燕麦I-D品系>青海444>青引1号。干草产量与Chl、Pn、Tr、Gs和Ci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燕麦I-D品系保持了父本青海甜燕麦较高的干草产量和光合特性,显著高于母本青海444和对照青引1号,为高光效品种,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适宜在高海拔地区进行饲草生产利用。
梁国玲刘文辉周青平
关键词:燕麦杂交品系光合特性
氮素添加对老龄中华羊茅人工草地草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
2017年
采用中华羊茅3~5龄人工草地,设五个施肥水平处理,在高寒区开展氮素添加对老龄中华羊茅人工草地生物量分配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4龄、5龄中华羊茅草地中,N素添加对草产量的影响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4龄中华羊茅草地中,N2处理干草产量为最高,达到3319.5kg/hm^2,在5a中华羊茅草地中,N3处理干草产量为最高达到2769.5kg/hm^2;在5龄中华羊茅草地,N素添加能够显著降低茎叶比。
马兴贇刘勇刘文辉魏小星
关键词:中华羊茅生物量分配茎叶比
高寒地区燕麦(Avena sativa L.)人工草地生物量分配对施肥和混播措施的响应被引量:26
2017年
【目的】了解高寒地区燕麦人工草地生物量分配格局对燕麦品种、施肥措施和混播水平的响应机制,为高寒地区人工草地建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三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设计,包括4个燕麦品种,分别为青燕1号、林纳、青海444、青海甜燕麦;4种施肥措施,分别为不施任何肥料(CK0)、尿素75 kg/hm^2+磷酸二铵150 kg/hm^2(NP)、有机肥1500 kg/hm^2(OM)和尿素37.5 kg/hm^2+磷酸二铵75 kg/hm^2+有机肥750 kg/hm^2(NP+OM);4个箭筈豌豆混播水平,分别为0、45、60、75 kg/hm^2,在燕麦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和乳熟期分别对各处理燕麦和箭筈豌豆各器官生物量进行了测定。【结果】燕麦人工草地地上生物量以青燕1号(85.57%)、尿素+磷酸二铵+有机肥处理(84.91%)和0 kg/hm^2混播水平(85.81%)时分配比例最高;地下生物量以林纳(18.04%)、不施肥(16.02%)和30 kg/hm^2混播水平(16.29%)时分配比例最高。茎、叶、穗和根生物量分配比例分别为44%~48%、19%~24%、17%~22%和14%~18%。茎、叶、穗和地下生物量分配随季节分别呈增加、先降后增、增加和下降的变化趋势;在各因素影响下,燕麦生长前期以叶生长为主,中、后期以茎生长为主,而箭筈豌豆在生长前期以根生长为主,中、后期以叶生长为主。燕麦生物量分配在整个生育期处于优势地位,地上生物量分配始终高于地下,表现为异速生长关系。茎和地下生物量分配在生长前期和后期分别受施肥措施和品种的影响;叶生物量分配在整个生育期受混播水平的影响;燕麦穗生物量分配主要受品种和混播水平的影响。【结论】品种、施肥措施和箭筈豌豆混播水平均对高寒地区燕麦人工草地生物量分配具有显著影响,选用青燕1号品种,单播,配施尿素37.5 kg/hm^2、磷酸二铵75 kg/hm^2、有机肥750 kg/hm^2时地上生物量分配最高;选用林纳,并混播30 kg/hm^2的箭筈豌豆,采用不施肥措施时地下生�
刘文辉张英俊师尙礼孙建魏小星
关键词:高寒地区燕麦品种施肥混播生物量分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