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05049)

作品数:5 被引量:54H指数:4
相关作者:张文君祁莉何金海何珊珊周天军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海气
  • 4篇海气耦合
  • 3篇CP
  • 3篇EP
  • 3篇LA
  • 2篇印度洋偶极子
  • 2篇NI
  • 2篇IOD
  • 1篇印度洋海温
  • 1篇印度洋海温异...
  • 1篇土壤
  • 1篇土壤湿度
  • 1篇气候
  • 1篇气候模式
  • 1篇气温
  • 1篇秋季
  • 1篇区域气候
  • 1篇区域气候模式
  • 1篇夏季
  • 1篇夏季气候

机构

  • 6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4篇张文君
  • 3篇何金海
  • 3篇祁莉
  • 2篇何珊珊
  • 1篇智海
  • 1篇周天军
  • 1篇王磊

传媒

  • 2篇气象学报
  • 1篇海洋学报
  • 1篇Advanc...
  • 1篇大气科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Summer Persistence Barrier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 in the Central Western North Pacific被引量:2
2012年
The persistence barrier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 (SSTAs) in the North Pacific was investigat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ENSO spring persistence barri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SSTAs in the central western North Pacific (CWNP) have a persistence barrier in summer: the persistence of SSTAs in the CWNP shows a significant decline in summer regardless of the starting month. Mechanisms of the summer persistence barrier in the CWNP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spring persistence barrier of SSTAs in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The phase locking of SSTAs to the annual cycle does not explain the CWNP summer persistence barrier. Remote ENSO forcing has little linear influence on the CWNP summer persistence barrier, compared with local upper-ocean process and atmospheric forcing in the North Pacific. Starting in wintertime, SSTAs extend down to the deep winter mixed layer then become sequestered beneath the shallow summer mixed layer, which is decoupled from the surface layer. Thus, wintertime SSTAs do not persist through the following summer. Starting in summertime, persistence of summer SSTAs until autumn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atmospheric forcing through a positive SSTAs-cloud/radiation feedback mechanism because the shallow summertime mixed layer is decoupled from the temperature anomalies at depth, then the following autumnwinter-spring, SSTAs persist. Thus, summer SSTAs in the CWNP have a long persistence, showing a significant decline in the following summer. In this way, SSTAs in the CWNP show a persistence barrier in summer regardless of the starting month.
赵霞李建平张文君
两类厄尔尼诺事件发展年秋季印度洋海温异常特征对比被引量:17
2015年
基于1951—2010年逐月海气多要素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两类厄尔尼诺事件发展年秋季印度洋的海温异常及大气响应特征,探讨了印度洋偶极子的发生与两类厄尔尼诺事件特征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两类厄尔尼诺事件的发展年均会出现印度洋偶极子,但出现的概率不同:大多数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都会伴有正位相印度洋偶极子发生;而仅一半的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期间会出现正位相印度洋偶极子的异常海温型,且强度较弱。从印度洋偶极子与两类厄尔尼诺事件的物理联系上看,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期间,印度洋偶极子的发生与其强度联系密切:印度洋偶极子发生在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较强期间,两者通过海洋大陆的异常强下沉运动及大范围负异常降水相联系;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偏弱时并无印度洋偶极子出现,海洋大陆异常下沉运动及负异常降水很弱。然而,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期间印度洋偶极子的发生与其强度并无显著的关系,而与太平洋高海温区的位置存在一定的可能联系:在有印度洋偶极子发生的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发展年秋季,热带太平洋异常高海温区的位置相对偏东,海洋大陆出现显著下沉运动和大范围负异常降水,热带东印度洋为大范围强异常东风控制;但无印度洋偶极子发生的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时,热带太平洋高海温区位置相对偏西,极弱的海洋大陆下沉支对热带印度洋异常海温作用非常有限。
何珊珊张文君祁莉何金海
关键词:大气响应
土壤湿度影响中国夏季气候的数值试验被引量:21
2012年
利用"全球土壤湿度计划第2阶段"提供的土壤湿度资料强迫区域气候模式RegCM3,通过数值试验讨论了土壤湿度对东亚夏季气候模拟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考虑土壤湿度的作用,能够提高区域气候模式对中国夏季降水和2 m气温的空间分布型及逐日变化的模拟效果;模拟结果与观测的相关分析显示,降水和2 m气温的年际变化都得到了有效改进,这种改进在气温上尤为明显。不过上述改进具有区域依赖性。数值试验结果表明,气温对土壤湿度的敏感性强于降水,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提高降水模拟效果的难度。总体而言,合理的土壤湿度能够提高区域气候模式对中国夏季气候的模拟能力。因此,合理描述土壤湿度的变化,是提高中国夏季气候预报技巧的潜在途径之一。
张文君周天军智海
关键词:土壤湿度降水气温区域气候模式
与不同El Nino相伴的IOD事件的季节演变特征对比被引量:6
2014年
基于1951—2012年逐月海洋和大气多种要素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与两类El Nino相伴的IOD(Indian Ocean Dipole,印度洋偶极子)事件盛期的海洋和大气异常特征,并进一步对比了与不同类型El Nino相伴的IOD事件的季节演变及对应的海气耦合过程。结果表明:两类IOD事件盛期时,暖海温强度和位置有显著差异。发生在东部型El Nino期间的IOD事件(简称EP-IOD)盛期,正(负)SSTA中心出现在热带西北(赤道东南)印度洋,强度相当,对应的热带印度洋—海洋大陆异常Walker环流强度较强、范围较大;与中部型CP El Nino相伴的IOD事件(简称CP-IOD)的正SSTA相对较弱,且偏于南印度洋,异常Walker环流较弱、较窄。在季节演变中,两类IOD事件期间的局地海气过程差异显著,伴随着西印度洋西南季风减弱和东印度洋异常东风加强,EP-IOD事件的发展以西正东负的偶极型异常海温的出现及加强为主要特征;而CP-IOD事件的发生发展则与西北印度洋异常冷海温的生消及南印度洋暖水的堆积相伴,表现为"-+-"三极型SSTA的出现并转为西正东负偶极型的过程,夏季时出现在东印度洋的异常东风以及赤道中印度洋低层负涡度异常水平环流对其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祁莉何珊珊张文君何金海
关键词:印度洋偶极子海气耦合
两类LaNia季节演变过程的海气耦合特征对比
利用1951~2010年逐月的HadISST海表温度资料、SODA次表层海温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对比分析两类La Nia(东太平洋型EP La Nia和中太平洋型CP La Nia)海气耦合特征在季节演...
王磊张文君祁莉何金海
两类La Niña季节演变过程的海气耦合特征对比被引量:12
2014年
利用1951—2010年逐月的HadISST海表温度资料、SODA次表层海温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对比分析了东太平洋(EP型)La Nia和中太平洋(CP型)La Nia的海气耦合特征在季节演变过程中的差异。EP La Nia海表温度异常中心在发展年夏季出现于南美沿岸,随后向西移动,盛期最大海表温度异常中心位于赤道东太平洋,而CP La Nia海温异常中心少动,基本维持在160°W附近,其强度更强,持续时间更长。受海温分布形态影响,热带大气对两类La Nia的响应非常不同,成熟期间CP型在中太平洋偏旱的强度和范围比EP型大,且略偏西。发展年夏、秋季,北半球位势高度响应较弱;冬季,负PNA位相易伴随两类La Nia出现,但异常活动中心的位置和强度不同,在北大西洋其大气响应几乎相反,这些差异会引起显著不同的区域气候异常。
王磊张文君祁莉何金海
两类LaNia季节演变过程的海气耦合特征对比
利用1951~2010年逐月的HadISST海表温度资料、SODA次表层海温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对比分析两类La Nia(东太平洋型EP La Nia和中太平洋型CP La Nia)海气耦合特征在...
王磊张文君祁莉何金海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