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科技攻关计划

作品数:5,881 被引量:48,473H指数:62
相关作者:彭宏罗志刚欧阳健明陈新李琳更多>>
相关机构: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暨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855篇期刊文章
  • 337篇会议论文
  • 15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29篇农业科学
  • 1,386篇医药卫生
  • 795篇自动化与计算...
  • 558篇轻工技术与工...
  • 482篇生物学
  • 408篇环境科学与工...
  • 333篇化学工程
  • 313篇理学
  • 208篇金属学及工艺
  • 175篇机械工程
  • 139篇电子电信
  • 126篇建筑科学
  • 101篇一般工业技术
  • 99篇经济管理
  • 97篇交通运输工程
  • 88篇电气工程
  • 56篇天文地球
  • 40篇动力工程及工...
  • 30篇冶金工程
  • 28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64篇细胞
  • 215篇基因
  • 152篇蛋白
  • 148篇病毒
  • 104篇活性
  • 99篇污染
  • 94篇淀粉
  • 92篇肿瘤
  • 91篇克隆
  • 88篇网络
  • 84篇免疫
  • 83篇纳米
  • 79篇土壤
  • 77篇植物
  • 70篇水稻
  • 64篇发酵
  • 62篇催化
  • 58篇重金
  • 57篇色谱
  • 57篇重金属

机构

  • 1,644篇华南理工大学
  • 637篇华南农业大学
  • 445篇广东省农业科...
  • 444篇暨南大学
  • 406篇中山大学
  • 336篇广东工业大学
  • 249篇南方医科大学
  • 223篇华南师范大学
  • 182篇广东海洋大学
  • 179篇中国科学院
  • 140篇中国人民解放...
  • 129篇广东省生态环...
  • 127篇仲恺农业工程...
  • 118篇广东省微生物...
  • 106篇广州中医药大...
  • 105篇中山大学附属...
  • 102篇南方医科大学...
  • 82篇广州大学
  • 82篇仲恺农业技术...
  • 77篇湛江师范学院

作者

  • 114篇彭宏
  • 86篇罗志刚
  • 48篇李琳
  • 48篇欧阳健明
  • 45篇陈新
  • 45篇杜炳旺
  • 44篇刘学铭
  • 44篇郑启伦
  • 41篇钟世镇
  • 40篇朱根发
  • 40篇何小维
  • 38篇白卫东
  • 35篇毛宗源
  • 35篇邱学青
  • 34篇罗玉涛
  • 34篇陈仪本
  • 33篇陈新度
  • 29篇薛家祥
  • 29篇徐玉娟
  • 28篇梁世中

传媒

  • 198篇广东农业科学
  • 134篇华南理工大学...
  • 95篇食品工业科技
  • 70篇现代食品科技
  • 69篇微计算机信息
  • 68篇计算机工程与...
  • 55篇南方医科大学...
  • 49篇食品与发酵工...
  • 48篇食品科学
  • 47篇食品科技
  • 47篇中山大学学报...
  • 47篇广东医学
  • 46篇中国农学通报
  • 46篇生态环境
  • 44篇微生物学通报
  • 43篇中国临床解剖...
  • 43篇园艺学报
  • 42篇第一军医大学...
  • 39篇计算机工程与...
  • 37篇计算机应用研...

年份

  • 5篇2023
  • 10篇2022
  • 23篇2021
  • 20篇2020
  • 36篇2019
  • 41篇2018
  • 55篇2017
  • 73篇2016
  • 84篇2015
  • 152篇2014
  • 171篇2013
  • 283篇2012
  • 387篇2011
  • 511篇2010
  • 595篇2009
  • 734篇2008
  • 777篇2007
  • 730篇2006
  • 593篇2005
  • 441篇2004
5,88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油菜蜂花粉中粗黄酮提取物成分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为了明晰油菜蜂花粉中黄酮类物质的组成及脉冲电场辅助提取效果,试验采用TLC—DPPH和HPLC等方法对油菜蜂花粉的乙醇提取物及其酸解产物进行了详细的组分分析。结果表明,油菜蜂花粉的乙醇提取物中槲皮素和山奈酚因含量过低而未能检出,但该提取物经酸水解后,则会形成大量槲皮素和山奈酚,故可初步推断油菜蜂花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主要以黄酮苷的形式存在。未经脉冲电场破壁处理的蜂花粉乙醇提取物的酸解物中,槲皮素含量为764.39μg/g,山奈酚含量为1 647.97μg/g,而经破壁处理后,槲皮素含量达867.93μg/g,对比提高了13.55%,山奈酚含量达1 924.03μg/g,对比提高了16.75%。该结果充分证明了脉冲电场预处理对油菜蜂花粉细胞具有良好的破壁效果。
王满生曾新安熊夏宇戴求仲
关键词:油菜蜂花粉黄酮类化合物脉冲电场薄层色谱破壁
细菌的Fe(Ⅲ)还原被引量:10
2005年
细菌Fe(Ⅲ)还原是生物进化过程中最早出现的生物能量代谢途径,多种古细菌和真细菌具有Fe(Ⅲ)还原能力。在细菌Fe(Ⅲ)还原的过程中,需要多种膜蛋白的参与,且受到多途径的调控,特别是多血红素的细胞色素在电子传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细菌Fe(Ⅲ)还原在生命的进化和整个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到重要作用,具重要的环境学意义。
洪义国许玫英郭俊岑英华孙国萍
新型佐剂DC-Chol对不同来源HBsAg促细胞免疫比较研究
2006年
目的:筛选治疗性乙肝疫苗的候选抗原。方法:分别用国产CHO乙肝表面抗原和酵母乙肝表面抗原结合DCChol脂质体佐剂免疫BALB/c小鼠,1周后检测其脾细胞产生的IL2和IFNγ的水平。ELISPOT法评价铝佐剂和DCChol脂质体佐剂结合HBsAg促小鼠细胞免疫反应水平。结果:酵母乙肝表面抗原结合DCChol脂质体所诱导的IL2和IFNγ的水平分别为CHO乙肝表面抗原结合DCChol脂质体的20倍和119倍。酵母乙肝表面抗原结合DCChol脂质体所诱导的IL4和IFNγ的斑点数分别为酵母乙肝表面抗原结合铝佐剂的2.8倍和46.3倍。结论:就DCChol脂质体佐剂而言,酵母表达的乙肝表面抗原细胞免疫原性强,是适合用于治疗性乙肝疫苗的候选疫苗。
易学瑞袁有成祖萍施理孔祥平
关键词:CHOIL-2IFN-ΓELISPOT
钯铁双金属体系还原脱氯水中二氯苯同分异构体被引量:5
2008年
采用Pd/Fe双金属体系在常温常压下对二氯苯的3种同分异构体进行了快速催化还原脱氯的研究。通过原始污染物和产物的变化,重点考察取代基位置以及pH值等因素对脱氯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条件一致时,氯取代基位置对脱氯有一定的影响。还原脱氯的速率1,2-DCB>1,3-DCB>1,4-DCB。酸性环境有利于二氯苯脱氯。二氯苯在催化脱氯的过程中依次脱氯成为氯苯和苯。当二氯苯类化合物浓度约为0.45mmol·L-1,0.03%Pd/Fe加入量为1g·40mL-1氯苯,25℃条件下,经过90min反应,3种二氯苯的还原率均在80%以上。
谢凝子邱罡陈少瑾
关键词:零价铁还原脱氯二氯苯
GaN基LED溢出电流的模拟
2009年
通过分析影响电子溢出的因素,建立多量子阱的物理模型,得到溢出电流表达式.研究了外加电压与极化效应对溢出电流的影响,认为极化效应使能带弯曲,电子溢出量子阱,溢出电流大幅度增加.考虑了LED散热和载流子屏蔽效应对溢出电流的影响,并为减小溢出电流提供了思路.
李军范广涵刘颂豪姚光锐杨昊胡胜蓝
关键词:多量子阱极化效应
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纵隔区残留或复发转移淋巴结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纵隔转移淋巴结治疗比较困难。本研究评价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肿瘤纵隔转移淋巴结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1月至2008年4月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15例经病理确诊为恶性肿瘤的患者,接受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纵隔淋巴结的临床资料。转移淋巴结共计16个,直径1.0~4.0cm;其中直径<2cm8个(50%),2~3cm6个(37.5%),>3,≤4cm2个(12.5%)。采用计算机立体定位计划系统计算布源,在CT导向下将(2.2~3.3)×107Mq活度的125I粒子相隔1.0~1.5cm平面播植。手术结束后2~3月复查CT。【结果】治疗前3例有疼痛症状患者中2例于术后5~14d内疼痛缓解,有效率66.7%。15例患者中淋巴结完全缓解(CR)13例(86.7%);部分缓解(PR)2例(13.3%);总有效率100%。并发症为少量出血3例(20%),少量气胸3例(20%)。【结论】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纵隔转移淋巴结效果好,安全性高,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
姜勇赵明吴沛宏张福君黄金华范卫君
关键词:转移淋巴结近距离放射疗法碘放射性同位素
具有两道工序的柔性同序加工车间任务投放策略被引量:8
2010年
任务投放上限值是负荷控制理论中任务投放策略的关键量之一。为帮助任务投放决策者确定每个周期任务投放量的上限值,针对具有两道工序的柔性同序加工车间任务投放上限值确定问题,提出了一种在等周期条件下通过仿真求解任务投放量上限值的方法,并且通过仿真计算说明了这种方法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陈田陈庆新毛宁刘建军
一次华南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被引量:22
2000年
利用非静力平衡的中尺度模式(MM5)对1994年5月初华南地区的暴雨过程进行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1)MM5相当准确地模拟出此次暴雨过程以及有关的中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过程。(2)在弱的天气尺度背景条件下,边界层的中尺度辐合对暴雨的产生起了触发作用。暴雨强度一般随对流层上下部的辐散差值的增大而增大,最大的降水强度对最大的辐散差值的滞后时间不超过一小时。(3)降水的潜热加热作用对此次暖区暴雨的发展和维持有决定性的作用。凝结加热引起的次级环流使暴雨区附近的中尺度急流和切变线扰动得到发展和维持,从而使辐合上升和降水得以进一步加强,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与CISK机制相似。
古志明冯瑞权吴池胜王安宇林文实杨艳
关键词:暴雨数值模拟低空急流行星边界层
基于扭转减振的新型换挡同步机构设计与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针对电动汽车上的机械式自动变速器换挡时,接合套与接合齿圈在接合过程中产生较大冲击、部件易磨损等问题,提出了一种用于换挡同步、具备扭转减振功能的扭振接合器。以车辆冲击度、换挡接合时长和滑摩功作为指标,采用Adams仿真软件对扭振接合器、惯性式同步器和无同步器电机调速同步方案的换挡过程进行了对比仿真,结果表明,扭振接合器除换挡接合时间比惯性同步器长外,在同步接合过程中的各项指标为最优。
罗玉涛程志豪许晓通
关键词:电动汽车冲击度换挡品质
李氏禾的水土保持特性及其在新丰江水库消涨带的应用被引量:35
2003年
通过在新丰江水库岸坡消涨带植被恢复的试验研究,说明李氏禾具有抗旱耐淹耐瘠的生物学特性。保证李氏禾在水淹之前具有足够长的生长期,并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使其正常生长,水库消涨带植被恢复的问题就可以解决。对李氏禾在水库岸坡消涨带植被恢复中减少坡面径流,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提升景观价值等进行了探讨,并提出李氏禾用于植被恢复进一步工作的设想。
方华陈天富林建平冯炎基庄宁生谢善民
关键词:水土保持李氏禾新丰江水库植被恢复
共63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