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123305110001)

作品数:6 被引量:76H指数:4
相关作者:朱津永陆开宏杨文万莉毛小华更多>>
相关机构:宁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群落
  • 2篇演替
  • 2篇植物
  • 2篇生态
  • 2篇群落演替
  • 2篇微囊藻
  • 2篇浮游
  • 2篇浮游动物
  • 2篇浮游植物
  • 1篇代谢
  • 1篇代谢组学
  • 1篇动物群
  • 1篇动物群落
  • 1篇毒理
  • 1篇毒理研究
  • 1篇氧化酶
  • 1篇藻华
  • 1篇生理特性
  • 1篇生态毒理
  • 1篇生态学

机构

  • 6篇宁波大学

作者

  • 6篇杨文
  • 6篇陆开宏
  • 6篇朱津永
  • 4篇万莉
  • 2篇毛小华
  • 1篇张克鑫
  • 1篇邵路路
  • 1篇徐镇
  • 1篇马少博

传媒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环境科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生态毒理学报

年份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NMR代谢组学在水生软体动物生态毒理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6年
随着核磁共振(NMR)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NMR的代谢组学方法已经逐渐成为研究水生动物在代谢水平响应环境变化的一种有效方法。水生软体动物作为重要的环境监测生物,近年来人们在其相关研究中取得了不小的成果。文章总结了利用NMR的代谢组学方法研究各类环境胁迫因子对水生软体动物代谢影响的成果,主要综述了水生软体动物不同组织内代谢物组成和含量对环境胁迫的响应,同时对水生软体动物生态毒理代谢组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毛小华陆开宏杨文朱津永
关键词:核磁共振生态毒理代谢组学
四明湖水库浮游动物群落演替被引量:1
2015年
于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对四明湖水库水体理化特性以及浮游动物的种类、数量和生物量进行逐月采样调查,分析了水库的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调查期间共检测到浮游动物150种,丰度198.0~7258.0ind/L,年平均3795.2ind/L,生物量0.28~5.64mg/L,年均值为1.11mg/L,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空间差异不显著,但季节变化明显。对应分析(CA)和后续拟合表明,水温、叶绿素a、总磷、真光层深度、氨氮以及水位是驱动浮游动物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各点的影响因子间存在空间差异性。对比24年前历史资料,发现四明湖水库浮游动物数量和生物量均减少,浮游动物出现小型化,推测认为是鱼类捕食的下行效应、蓝藻密度增加及蓝藻产生藻毒素增加影响浮游动物繁殖力所致。水质评价结果表明,四明湖水库目前处于中营养水平,但有向富营养型发展的趋势。
杨文万莉朱津永陆开宏徐镇王乃光
关键词:四明湖水库浮游动物群落特征
超声波对铜绿微囊藻超微结构和生理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3
2014年
为了研究超声波对蓝藻细胞的影响,利用超声波(40W)处理200 mL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悬浮液20min,之后继续培养并于不同时间取样检测。检测悬浮藻细胞生物量发现其3d降低了97.84%;分别观察1、3、5d时沉降藻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发现1—3d时细胞内脂质颗粒和藻青素颗粒增多、类囊体片层断裂、藻胆体脱落,5d时拟核区萎缩消失、细胞基础结构解体、胞质出现空洞、胞内结构颗粒降解;检测藻细胞光合放氧速率、叶绿素a(Chl.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膜透性以及跨膜ATP酶活性,发现光合放氧速率3d下降24.83%,Chl.a含量5d下降23.75%,超声组细胞SOD活性变化幅度比较大,但总体上活性降低,而CAT活性则表现为先增后减,活性始终大于对照组,同时胞内有机物渗出量增大,三种跨膜ATP酶活性(Na+/K+-ATPase、Mg2+-ATPase和Ca2+-ATPase)均先升后降,并与膜透性变化相关。以上结果表明,超声波使铜绿微囊藻细胞沉降,并对其造成了胁迫,使部分藻细胞光合作用减弱,光合色素遭到损伤,细胞膜透性增大,甚至引起藻细胞程序性死亡。SOD活力的快速降低表明超声波使藻细胞内超氧离子(2O-?)过量累积,从而对藻细胞造成氧化损伤,除此之外,超声波使藻细胞基础结构破坏、细胞内结构颗粒降解、细胞膜透性增大,这些都可能是致使部分铜绿微囊藻细胞死亡的重要原因。铜绿微囊藻细胞CAT以及跨膜ATP酶活性增大,表明藻细胞增强抗氧化酶活性以及离子调控和能量活动以抵御超声波的胁迫,而当胁迫随着时间减小后,细胞开始恢复生长和代谢,酶活力开始降低。
万莉邵路路陆开宏朱津永杨文
关键词:超声波铜绿微囊藻超微结构抗氧化酶ATP酶
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对藻华水体中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被引量:7
2016年
本文通过围隔试验研究了淡水腹足纲动物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对藻华水体中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实验根据铜锈环棱螺生物量设置了高、中和低3个密度组和一个不投放螺的对照组。分别于试验开始后0、3、7、11、15、23、31、46和61 d采集样品并计数浮游动物的种类和数量。结果表明:试验期间共鉴定出浮游动物33属52种,其中原生动物15种、轮虫28种、枝角类6种、桡足类3种;桡足类无节幼体、晶囊轮虫(Asplanchra)、多肢轮虫(Polyarthra)和臂尾轮虫(Brachionus)为浮游动物优势类群;主响应曲线分析显示,所有处理组中的浮游动物群落均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铜锈环棱螺的存在显著减少了有壳肉足虫、砂壳纤毛虫和轮虫种群数量,其中丰度降低最多的为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曲腿龟甲轮虫(Keratella valga)和砂壳虫(Difflugia sp.),在高密度组中的数量分别由试验开始时的481、545.3和359.7 ind·L^(-1)下降至试验结束时的0.1、0.1和9.2 ind·L^(-1);铜锈环棱螺的存在还导致高密度组中剑水蚤(Cyclops sp.)的数量由试验开始时的46.4 ind·L^(-1)增加至试验结束时的420.1 ind·L^(-1)。这些结果说明,铜锈环棱螺的存在显著影响了藻华水体中浮游动物的群落动态,而这些影响更多的是来自于铜锈环棱螺的间接影响而不是直接滤食。
马少博朱津永陆开宏杨文
关键词:铜锈环棱螺微囊藻浮游动物蓝藻水华
一小型藻华池塘浮游植物群落动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被引量:14
2015年
对小型藻华水体进行密集采样调查有利于揭示藻华过程中浮游植物演替规律及其影响因子.于3~10月对一小型藻华池塘进行为期30周的逐周跟踪调查,监测其水体理化指标和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并应用PRIMER软件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探求采样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水体理化因子、浮游动物之间的关系.调查期间共发现浮游植物54种(属),细胞丰度在0.28×10^8~6.11×10^8cells·L^-1之间;浮游动物55种(属),个体数量在26~2.5×10^5ind·L^-1之间.浮游植物优势类群主要为蓝藻和绿藻,且随季节的变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呈现出明显的演替过程,该过程可分为绿藻和隐藻共存期、绿藻和蓝藻共存期、蓝藻优势期这3个阶段.生物一环境相关性分析发现pH、水温、光照、总磷及轮虫、桡足类的数量是影响该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且相比于浮游动物,水体理化因子的影响力或更强.
杨文朱津永张克鑫万莉陆开宏
关键词:浮游植物群落演替PRIMER
淡水浮游植物功能类群分类法的提出、发展及应用被引量:40
2014年
浮游植物分类方法是揭示浮游植物群落演替规律、开展淡水生态研究的工作基础和重要工具.林氏分类法和分子鉴定法在生态学应用上存在的不足促进了浮游植物功能类群分类法的发展.功能类群分类法是一种以浮游植物个体生态学为依据的生态分类法.本文概述了浮游植物功能类群(functional group,FG)、生态功能类群(morpho-functional group,MFG)和形态功能类群(morphology-based functional group,MBFG)等浮游植物分类方法的理论基础和分类依据,分析比较了这3种分类方法的优势与不足,认为FG是目前应用于水生生态学研究和水环境生物评价中相对适用的浮游植物分类方法.介绍了功能类群分类法在国内外淡水浮游植物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简述了以FG为基础提出的Q指数法和QR指数法两种水质评价法的评价标准及存在的不足.
杨文朱津永陆开宏万莉毛小华
关键词:浮游植物功能类群生态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