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72001) 作品数:18 被引量:159 H指数:9 相关作者: 胡斌 龚一鸣 宋慧波 刘顺喜 张立军 更多>> 相关机构: 河南理工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河南省生物遗迹与成矿过程重点实验室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生物学 更多>>
Hydrothermal activities and seawater acidification in the Late Devonian F-F transition:Evidence from geochemistry of rare earth elements 被引量:12 2011年 Rare-earth dements (REE) in limestones were measured by ICP-MS from the Yangdi section across the Frasnian-Famennian (F-F) transition in Guilin, Guangxi of South China. The average EREE contents of measured samples are 33.32 ppm. The average LREE/HREE ratio is 6.35. Data show LREE-enriched REE distribution pattern in the Yangdi section. Most of samples are characterized by positive Eu anomaly with average of 1.13, and there are two maxima of Eu anomaly just below the F-F boundary. Almost all analytical samples show obvious tetrad effects. Remarkable M-shaped tetrad effects are observed in these samples with positive Eu anomaly. The characters of REE and some relative elements (Fe, Mn, Al, etc.) indicate that hydro- thermal activities occurred and resulted in seawater acidification in Upper and Lower Kellwasser horizons of the Late Devonian. The changes of marine environment caused by hydrothermal activities, such as seawater acidification, heavy metal pollution, and eutrophication, would destroy the neritic ecosystem and finally result in the F-F mass extinction. ZENG JianWei XU Ran GONG YiMing关键词:DEVONIAN REE 华南泥盆纪Chondrites的特征及其对古氧相的示踪 被引量:9 2010年 系统描述了发育于广西六景、贵州独山、贵阳乌当泥盆纪3个浅海沉积区Cruziana遗迹相Chondrites的产出特征,结合华南泥盆纪其他5个浅海沉积区Cruziana遗迹相的Chondrites资料,对Chondtites的寄主岩系颜色分级、遗迹组构、潜穴直径、遗迹属种的综合研究表明,只有寄主岩系为深灰色—黑色,岩性为灰岩、泥灰岩,潜穴直径小于1 mm,无其他遗迹化石共生时,Chondrites才是贫氧环境标志性遗迹化石的新认识,而个体粗大的Chondrites常发育在常氧环境中。 马会珍 张立军 龚一鸣关键词:CHONDRITES 泥盆纪 华南晚泥盆世弗拉期-法门期之交葛万藻与腕足动物的耦合关系 被引量:3 2008年 对广西桂林杨堤晚泥盆世弗拉期-法门期之交剖面连续高密度取样磨片,在显微镜下分别统计腕足动物和葛万藻在薄片中所占面积百分比,以此作为其丰度变化的指标.研究发现,腕足动物与葛万藻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腕足动物的掘穴、觅食等活动对葛万藻的生长起破坏作用,当腕足动物繁盛时葛万藻的数量将会大幅下降,但两者之间并不仅仅是生存竞争关系.葛万藻繁盛时通过光合作用大量释放氧气将会缓解水体缺氧状况,在下Kellwasser贫氧事件中对腕足动物的生存环境起到了改善作用,使得腕足动物丰度上升.丰度增加的腕足动物反过来又压制了葛万藻的生长,造成葛万藻数量锐减.而在缺乏葛万藻改善水体含氧量的情况下,腕足动物在上Kellwasser层的缺氧事件中也受到重创.腕足动物和葛万藻分别作为后生动物和地微生物的代表,在晚泥盆世F-F大灭绝事件中表现出的这种复杂关系对研究地质历史转折期后生动物与地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指示意义. 徐冉 龚一鸣 曾剑威关键词:腕足动物 缺氧 晚泥盆世 泥盆纪F-F之交海底热液活动与海洋酸化:来自稀土元素的证据 被引量:4 2011年 利用ICP-MS对采集于广西桂林杨堤弗拉阶-法门阶(F-F)之交碳酸盐岩地层样品的测试分析,表明测试样品稀土元素总含量平均值为33.32μgg?1;轻稀土与重稀土含量比值的平均值为6.35,明显富轻稀土,呈现轻稀土富集的分布模式;Eu异常值的平均值为1.13,普遍呈正异常,并在F-F界线附近出现两次明显的Eu正异常峰值;测试样品稀土元素具明显的四素组效应,并在两次Eu正异常层位表现为明显的M型四素组效应.综合杨堤剖面稀土元素及相关微量元素特征,认为杨堤剖面在上、下Kellwasser层位(KWH)发生了两次明显的热液活动,并导致海水酸化.热液活动带来的多金属离子和酸性液体对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破坏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和自身组织结构,引起以层孔虫-珊瑚礁为标志的宏体生物大灭绝. 曾剑威 徐冉 龚一鸣关键词:泥盆纪 生物灭绝 稀土元素 热液活动 湖北武汉下志留统坟头组化石组合及沉积环境 被引量:14 2011年 文中报道了在武汉市铁箕山新发现的下志留统坟头组剖面。该剖面所在位置交通方便,出露较好,化石丰富,发现有三叶虫、腕足类、双壳类、腹足类、头足类、喙壳类、海百合、锥石、海星、鱼类及遗迹化石等,初步鉴定出13属17种。根据该剖面中的化石组合面貌及与邻区的对比认为,武汉地区坟头组的时代应为早志留世(兰多维列世)特列奇期。通过对该剖面化石组合特征、遗迹化石及其他相标志的分析,确定其下部为高能前滨环境,中上部为近滨和远滨环境。本剖面和相关化石材料及相标志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武汉地区下志留统的生物面貌,并且为跨区域之间的地层和古环境对比提供了新资料。最后,作者建议取消武汉地区锅顶山组这一地层单位。 纵瑞文 刘琦 龚一鸣关键词:下志留统 化石组合 沉积环境 豫西下冶地区中二叠统山西组岩相及煤层发育特征 2010年 豫西下冶地区中二叠统山西组系一套潮坪和三角洲沉积.根据野外考察和沉积特征分析,可识别出5种岩相,并在岩相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了5种沉积类型.即,岩相A为潮坪沉积,岩相B为分流河道沉积,岩相C为泥炭沼泽沉积,岩相D为分流间湾泛滥盆地沉积,岩相E为决口扇沉积.纵向上岩相及沉积类型的变化规律显示,该研究区山西组的沉积环境经历了潮坪-下三角洲平原-上三角洲平原三种沉积环境的演变过程.岩相古地理分析表明,中条山古陆和岱眉寨古岛控制了该区中二叠世成煤环境及二1煤的发育与分布. 胡斌 刘顺喜 宋慧波关键词:中二叠统 山西组 三角洲 沉积环境 豫西北太原组的时代:来自类化石的证据 被引量:5 2014年 在河南省焦作地区太原组典型剖面上,共鉴定出类11属18种及11个未定种。根据类的组合特征,建立了一个类化石带两个亚带:Sphaeroschwagerina延限带,Quasifusulina-Pseudofusulina组合亚带和Schwagerina-Boultonia组合亚带。类在该区的出现次序是:Sphaeroschwagerina→Pseudofusulina→Quasifusulina→Schwagerina,其组合特征与当时华北板块大规模海侵密切相关。根据焦作太原组L1灰岩中首现Sphaeroschwagerina及类的演替特征等证据,石炭系-二叠系(C-P)界线应在太原组L1灰岩之下,太原组应划归下二叠统。 宋俊俊 宋慧波 胡斌河南省上石炭统—下二叠统本溪组沉积时期古地理特征 被引量:20 2011年 河南省上石炭统—下二叠统本溪组沉积主要形成于陆表海环境,发育了一套以含铁矿和铝土矿的铁铝质泥岩为特色的潟湖相,间有潮坪、碳酸盐岩局限台地及砂坝(障壁岛)相沉积。基于地层厚度、碳酸盐岩厚度和砂岩含量等值线的变化趋势分析以及指相化石、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和沉积组合类型,可划分出4种岩相区,包括滨岸潟湖泥岩相区,潟湖—潮坪砂岩、泥岩相区,局限台地碳酸盐岩、碎屑岩相区和砂坝(障壁岛)碎屑岩相区。当时沉积古地理特征表现为:豫西南为伏牛古陆,豫西为中条古陆,受该两条古陆的控制,沉积区域呈向东撒开的扇形;总体地势呈南高北低,西高东低,中部有一较大水下隆起区;海水从南东和北东方向侵入河南并逐渐向西延伸;物源主要来自盆地西侧的中条古陆;沉积最大厚度区位于豫北和豫东两大区域。 陈守民 张璐 胡斌 宋慧波 刘顺喜关键词:岩相古地理 沉积相 本溪组 河南省太原组沉积时期岩相古地理特征 被引量:23 2011年 河南省早二叠世太原组沉积区位于华北盆地南部北秦岭褶皱带栾川—固始深断裂以北地区,当时的沉积盆地受华北地块西隆东倾的构造古地理控制,是晚古生代华北陆表海盆地或碳酸盐岩台地沉积的一部分,发育了一套以碳酸盐岩为主夹碎屑岩和煤为特色的陆表海沉积。太原组岩性以灰—深灰色薄—中厚层状生物屑灰岩为主,夹薄—中厚层状的泥岩、泥灰岩、细砂岩、粉砂岩及煤层,局部出现浅灰色厚层中一细粒砂岩、粗砂岩或灰白色石英砂岩,产有丰富的纺锤虫、牙形石、腕足、珊瑚、海百合、双壳类和植物化石等。在沉积序列上,自下而上分为三个岩性段,即①下部灰岩段,主要由4~5层灰岩组成;②中部碎屑岩段,主要由砂、泥岩组成,夹不稳定生物屑微晶灰岩1~3层;③上部灰岩段,含灰岩2~3层,局部可达4~5层。基于地层厚度、碳酸盐岩厚度和砂/泥比等值线的变化趋势分析以及遗迹化石、指相化石和沉积类型的组成与分布特征,可以划分出5种沉积相(潮坪相、潟湖相、障壁岛或砂坝相、局限台地相和开阔台地相)、12种沉积类型、3种沉积组合类型和3种岩相区,包括局限台地—潮坪泥晶灰岩、泥岩相区、开阔台地—潮坪—潟湖灰岩、碎屑岩相区、开阔台地—障壁岛—潮坪灰岩、碎屑岩相区。太原组沉积期的古地理特征表现为:海域分布广泛,海相灰岩几乎遍及全区;海陆边界已向南、向西扩至灵宝—洛宁—嵩县—方城—泌阳一线,该线以西为伏牛古陆,三门峡至济源一线以北为中条古陆,古地势呈现为北西高、南东低,西陡东缓,最大厚度沉积区位于东北部及东部的特点;海水自东和北东两个方向侵入,并自北西向南东方向退去。由于沉积区域内地形比较平缓,海水进退频繁,形成了一套受限陆表海的碳酸盐岩与滨岸潮坪含煤碎屑岩多次交互出现的沉积,在河� 宋慧波 胡斌 张璐 刘顺喜 牛永斌关键词:沉积相 岩相古地理 太原组 早二叠世 焦作云台山与青龙峡景区中奥陶统马家沟组沉积特征及演化规律 被引量:6 2011年 通过对焦作云台山与青龙峡景区中奥陶统马家沟组的岩性、沉积构造、古生物实体化石和遗迹化石的组成和分布特征分析及其沉积环境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马家沟组主要为潮坪-碳酸盐岩台地沉积,可划分为潮坪相和碳酸盐岩台地相及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开阔台地3个沉积亚相;其沉积演化特征显示出7个沉积旋回,每个沉积旋回变化从潮间带(潮上带)沉积开始,海水逐渐加深变为潮下开阔台地沉积,然后海水逐渐变浅,过渡到潮间带沉积,总体上反映了马家沟组沉积期经历了7次较完整的海平面变化过程.研究云台山与青龙峡景区马家沟组沉积环境和沉积演化对于恢复该区早古生代的沉积环境和丰富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地质信息均有重要意义. 胡斌 张文涛 牛永斌关键词:奥陶系 马家沟组 碳酸盐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