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2008CA007)

作品数:3 被引量:42H指数:3
相关作者:陆伟东刘伟庆王曙光吴晓飞孙臻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建筑科学

主题

  • 3篇振动
  • 3篇振动台
  • 3篇振动台试验
  • 3篇台试
  • 2篇基础隔震
  • 2篇隔震
  • 2篇航站楼
  • 1篇动力反应
  • 1篇缩尺
  • 1篇缩尺模型
  • 1篇模型振动台试...
  • 1篇抗震
  • 1篇抗震性
  • 1篇抗震性能
  • 1篇抗震性能分析
  • 1篇基础隔震建筑
  • 1篇基础隔震设计
  • 1篇隔震建筑
  • 1篇隔震结构
  • 1篇隔震设计

机构

  • 3篇南京工业大学
  • 1篇北京市建筑设...

作者

  • 3篇刘伟庆
  • 3篇陆伟东
  • 2篇王曙光
  • 2篇吴晓飞
  • 1篇孙臻
  • 1篇束伟农

传媒

  • 1篇建筑结构学报
  • 1篇建筑结构
  • 1篇振动与冲击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昆明新国际机场航站楼A区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被引量:16
2011年
通过对昆明新国际机场航站楼A区结构1/60模型进行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分析了结构形式复杂的大跨度基础隔震结构模型的设计方法,分别测试了隔震结构模型和非隔震结构模型的动力特性、阻尼比及其在不同地震动输入时结构的加速度、位移、扭转等动力反应,以及大跨度网架的竖向振动等,研究了结构破坏机理和破坏模式。试验结果表明:基础隔震能够有效延长结构的自振周期、增加结构的阻尼比、提高结构的耗能能力;通过基础隔震,可以将水平地震输入加速度峰值降低到原来的40%,对竖向加速度没有降低作用,但通过对水平加速度的降低有效抑制了大跨度网架的竖向振动;烈度8.2度地震作用下隔震结构的位移、加速度、扭转等反应均比7.5度地震作用下非隔震结构的反应要小,且隔震结构在8.2度多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层间最大位移角分别为1/636、1/201。试验表明原型结构设计基本合理,采用基础隔震能够有效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隔震层以上结构在8.2度抗震设防烈度时的水平地震作用小于非隔震结构在7.5度抗震设防烈度时的对应值。最后针对试验及分析结果对原型结构设计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陆伟东刘伟庆吴晓飞束伟农王曙光
关键词:大跨度结构缩尺模型振动台试验动力反应
基础隔震和非隔震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对比研究被引量:6
2012年
昆明新国际机场航站楼(A区)结构为目前世界最大单体隔震结构。建立了该建筑1/60缩尺模型,完成了隔震结构模型和非隔震结构模型的振动台对比试验。研究了隔震结构模型和非隔震结构模型的动力特性,以及隔震结构在8.2度多遇、基本、罕遇地震烈度作用下和非隔震结构在7.5度多遇、基本、罕遇地震烈度作用下结构的加速度和位移反应,以及基础隔震对结构顶部大跨网架竖向振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基础隔震能够延长结构自振周期,增加结构阻尼比,有效降低隔震层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同时能够有效降低大跨网架结构的竖向振动;发现该建筑进行基础隔震后按照7.5度设防烈度设计能够满足8.2度设防烈度要求,且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要求。
陆伟东吴晓飞刘伟庆
关键词:基础隔震振动台试验
昆明新国际机场航站楼基础隔震设计及抗震性能分析被引量:21
2011年
昆明新国际机场航站楼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隔震建筑之一。对隔震层的布置方案进行了详细地阐述,建立了航站楼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动力反应分析。对昆明新国际机场航站楼进行了振动台试验研究,试验中模型结构的缩比为1/60,隔震层也进行了相应的简化布置。试验结果表明,隔震结构的减振效果能达到50%。最后对原型结构进行了抗震性能分析,探讨了原型结构在不同水准地震作用下的动力特性、加速度和位移反应,并与试验结果相对比,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理论与试验证明,昆明新国际机场航站楼隔震机理清晰且隔震效果良好,大跨结构应用基础隔震技术是有效的。
王曙光陆伟东刘伟庆孙臻
关键词:基础隔震建筑大跨结构振动台试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