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首都医科大学基础临床合作课题(2007JL39)

作品数:11 被引量:43H指数:4
相关作者:杨新健吕明张莹穆士卿吴中学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复旦大学首都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医科大学基础临床合作课题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动脉瘤
  • 9篇颅内
  • 9篇颅内动脉
  • 9篇颅内动脉瘤
  • 7篇血流
  • 7篇血流动力学
  • 5篇三维数值模拟
  • 4篇流体力学
  • 4篇计算流体力学
  • 3篇血流动力学分...
  • 2篇动脉
  • 2篇动物
  • 2篇动物模型
  • 2篇数值模拟
  • 2篇颈动脉
  • 2篇值模拟
  • 1篇带膜
  • 1篇带膜支架
  • 1篇动脉海绵窦瘘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机构

  • 6篇复旦大学
  • 6篇首都医科大学
  • 6篇首都医科大学...
  • 4篇吉林大学中日...
  • 3篇北京市神经外...
  • 1篇解放军第30...

作者

  • 9篇吕明
  • 9篇杨新健
  • 8篇张莹
  • 7篇穆士卿
  • 6篇王盛章
  • 6篇吴中学
  • 6篇李海云
  • 5篇罗斌
  • 5篇丁光宏
  • 4篇王捷
  • 3篇赵丛海
  • 3篇李淼
  • 2篇于红玉
  • 2篇高宇飞
  • 1篇杨新建
  • 1篇宁志光
  • 1篇李森
  • 1篇邵延坤
  • 1篇陈家亮
  • 1篇张环

传媒

  • 2篇中国实验诊断...
  • 2篇中华神经外科...
  • 2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3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显微缝合联合高脂饮食建立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建立一种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评价。方法应用显微缝合法(microsurgical suture)造成兔颈动脉狭窄,在此基础上联合高胆固醇饮食建立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采用HE、MASSON染色切片观察不同时间颈动脉壁的病理改变,以内膜/中膜厚度比值(I/M)及内膜/中膜面积比值(SI/SM)评价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结果应用显微缝合联合高脂饮食法成功建立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HE、MASSON染色切片显示模型动脉内膜增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结论应用显微缝合联合高脂饮食制作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方法简便,成模时间短,极大程度保留了动脉壁的弹性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新型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
王捷徐忠信李淼邵延坤王晓彬郑昭时杨宏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显微缝合
侧壁动脉瘤形态特点与血流关系的计算机数值模拟分析
2011年
目的利用三维计算机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技术分析不同形态侧壁动脉瘤的血流特点。方法选取资料完整的侧壁动脉瘤患者14例,在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图像基础上,利用本课题组自写程序及美国Fluent公司的Fluent6.02等,对动脉瘤进行三维计算机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得出动脉瘤血流速度、轨迹、剪切力等多项参数,结合动脉瘤形态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根据分析结果将患者侧壁动脉瘤分为两种类型。I型:动脉瘤长径与载瘤动脉中心轴不共面,模拟结果显示动脉瘤中有涡流产生,血流速度范围0.86~1.03m/s。Ⅱ型:动脉瘤长径与载瘤动脉中心轴共面,模拟结果显示动脉瘤中无明显涡流产生,血流速度范围0~0.013m/s。结论从I、Ⅱ型动脉瘤特点可知,侧壁动脉瘤的形态特点决定瘤内血流特点。
李森赵丛海王捷高宇飞李东原张环吕明杨新健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
带子瘤颅内动脉瘤的壁面切应力分析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带子瘤颅内动脉瘤的壁面切应力(WSS)特点。方法结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图像,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有限元方法的软件,对7例带子瘤的颅内动脉瘤行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对其WSS进行分析,并与临床资料作对比分析。结果心动周期内,每例患者子瘤处的WSS明显低于母瘤(P<0.01)。相对于其他时刻,T=0.2 s时,动脉瘤WSS最高(P<0.05)。结论子瘤的WSS明显低,容易破裂。
张莹杨新健王盛章于红玉李海云陈家亮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
颅内动脉瘤三维计算机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与术中对照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 利用三维计算机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技术,数字化地显示动脉瘤及其载瘤动脉的血流速度、轨迹、剪切力等多项参数,结合显微动脉瘤夹闭术中对动脉瘤壁的观察,对动脉瘤破口位置的观察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动脉瘤破口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和动脉瘤破裂的机制.方法 选取资料完整的动脉瘤患者14例,在三维CTA图像基础上,利用本课题组自写程序及美国Ansys公司的ICEM,美国Fluent公司的Fluent 6.02等,对动脉瘤进行三维计算机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得出动脉瘤剪切力分布特点,结合动脉瘤夹闭术中所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根据分析结果我们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破裂口位于动脉瘤侧壁(10例),模拟结果显示动脉瘤中有涡流产生,破裂口处剪切力在8.5959~10.8419 pascal之间,平均剪切力为9.0704 pascal.B组:破裂口位于动脉瘤底部(4例),模拟结果显示动脉瘤内均无典型涡流,破口处剪切力在0.6983~0.9744 pascal,平均剪切力为0.8364pascal.从A、B两组动脉瘤特点可知,破裂口位于侧壁的动脉瘤内有涡流存在,破口处剪切力较大;破裂口位于底部的动脉瘤内无典型涡流,破裂口处剪切力较小.结论 强剪切力和弱剪切力均与动脉瘤的破裂有关,有助于解释动脉瘤破裂的机制.
李淼赵丛海王捷穆士卿张莹罗斌吕明杨新建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
颅内动脉瘤的三维数值模拟分析被引量:12
2008年
目的应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结合有限元法对颅内动脉瘤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分析动脉瘤的血液动力学特性。方法利用临床三维血管造影图像建立动脉瘤数值模型,用Matlab7.0软件及Ansys软件提取动脉瘤的立体轮廓并进行三维网格划分,然后应用Fluent6.02软件进行动脉瘤数值模拟及血流动力学分析。结果本例研究对象显示动脉瘤流入道的血流速度、动压及壁面切应力最高,流出道次之,顶部最低。结论①根据病人的解剖结构所构建的动脉瘤模型的三维数值模拟,把压力入口及脉搏波动应用其中,对血流动力学数据分析更先进、更接近临床实际。②动脉瘤顶部的血流流速、瘤内压力、壁面切应力均最低,这种特殊的结构导致了动脉瘤顶部可能成为动脉瘤破裂的部位。③动脉瘤三维数值模拟能够很好地反应动脉瘤的血液动力学特性,是一种极好的动脉瘤实验及临床研究方法。
穆士卿杨新健张莹吕明吴中学李海云王盛章丁光宏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计算流体力学有限元法三维数值模拟
颅内长形动脉瘤的三维数值模拟及血流动力学分析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应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对颅内长形动脉瘤进行三维数值模拟,以分析其血液动力学特性。方法对象为10例长形动脉瘤,其中8例曾经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史。联合应用Matlab软件、Ansys软件、Fluent软件及自写程序对其进行计算机数值模拟。结果长形动脉瘤模型流人道的血流速度[(1.07±0.23)m/s]、动压[(574±186)Pa]及壁面切应力[(7.7±2.0)Pa]最高,流出道次之,顶部血流速度[(0.15±0.07)m/s]、动压[(37±13)Pa]及壁面切应力[(0.40±0.13)Pa]最低;瘤内不形成或仅形成简单涡流。结论长形动脉瘤顶部是动脉瘤破裂的主要部位,可能与动脉瘤顶部血流速度、动压及壁面切应力均最低有关。搏动性血流对动脉瘤的发生、生长和破裂起有重要作用。
穆士卿杨新健张莹罗斌吕明吴中学李海云王盛章丁光宏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计算流体力学三维数值模拟
新型动脉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彩色多普勒评价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建立形态、病理、行为表现及血流动力学特点都更加逼真的动脉瘤动物模型,并应用彩色多普勒对动脉瘤模型进行评价。方法采用新西兰大白兔16只,应用显微缝合法制作侧方动脉瘤模型8只,顶端动脉瘤模型8只。分别于动脉瘤建立后即刻和2周测量动脉瘤的直径,并于2周后行彩色多普勒测定载瘤动脉及动脉瘤内血流速度。结果共制作侧方动脉瘤模型8个,顶端动脉瘤模型8个,其中顶端动脉瘤模型有1枚动脉瘤模型建立术后24小时破裂,1枚动脉瘤术后2周破裂。2周后行彩色多普勒检查发现载瘤动脉血流速度较动脉瘤内血流速度快,动脉瘤内为双向等速涡流血流。结论经弹力酶和胶原酶处理新型兔动脉瘤模型,为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彩色多普勒成功应用于动脉瘤模型的评价,成为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研究新的辅助工具。
李淼杨新健史万超王捷吕明穆士卿张莹高宇飞赵丛海
关键词:动脉瘤动物模型神经外科彩色多普勒
两种常见形态颅内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研究被引量:10
2009年
目的对颅内动脉瘤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并分类,分析其血流动力学特性。方法联合应用Matlab、Ansys、Fluent等软件及自写程序对39例颅内动脉瘤进行数值模拟。结果两类动脉瘤模型流人道的血流速度、动压及壁面切应力最高,流出道次之,瘤顶部最低;且A类(长宽比〉1.8)动脉瘤破裂率明显高于B类(长宽比≤1.8)。A类动脉瘤流人道侧壁和瘤顶部壁面切应力比值(WSS's ratio)明显大于B类动脉瘤;且与其长宽比成正相关。结论颅内动脉瘤顶部的血流速度、动压及壁面切应力均最低,是其破裂的主要原因和部位。流人道和瘤顶部壁面切应力比值及动脉瘤的长宽比反映动脉瘤的破裂风险,其比值越大,破裂风险越高。
穆士卿杨新健张莹罗斌吕明吴中学李海云王盛章丁光宏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计算流体力学三维数值模拟
带膜支架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和颈动脉海绵窦瘘(附15例报告)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评价Jostent冠脉带膜支架对于难治性颅内动脉瘤和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治疗效果。方法自2005年6~12月应用Jostent冠脉带膜支架治疗15例患者,包括9例颅内动脉瘤和6例颈动脉海绵窦瘘,年龄14~62岁。结果在13例患者中带膜支架被成功释放于靶动脉,动脉瘤或瘘完全消除并保持载瘤(瘘)动脉畅通,临床效果满意。在另两例患者中,因血管迂曲带膜支架无法到达指定位置。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9例患者于带膜支架放置后3个月至1年获脑血管造影随访,病变未显影,1例载瘤动脉闭塞,余者载瘤(瘘)动脉畅通。结论对于宽颈、假性和夹层颅内动脉瘤以及球囊难以闭塞瘘口的颈动脉海绵窦瘘,带膜支架是有用的血管内治疗工具。
宁志光吕明吴中学杨新健姜除寒
关键词:带膜支架栓塞颅内动脉瘤颈动脉海绵窦瘘
三维数值模拟颅内分叉部动脉瘤及血流动力学分析被引量:4
2008年
背景:已知血流动力学因素在动脉瘤的发生、发展和破裂中起重要作用。目的:以三维计算机数值模拟观察颅内分叉部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性。设计、时间及地点:三维数值模拟试验,于2008-07在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血管内治疗实验室进行。对象:选择2008-04/07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住院患者2例。病例1,女,37岁,血管造影示左侧前交通动脉瘤(共面的分叉部动脉瘤),右侧大脑前动脉A1段不显影。病例2,女,61岁,血管造影示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不共面的分叉部动脉瘤)。方法:利用临床三维血管造影图像建立动脉瘤数值模型,并在GE公司的专用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调整重建后的血管图像,并对其进行重新切片。然后运行Matlab7.0软件及自写程序,逐渐生成动脉瘤的STL文件。导入网格生成软件,生成动脉瘤的三维网格。定义边界条件及提取血压波后,应用Fluent软件进行动脉瘤数值模拟。主要观察指标:动脉瘤流入道、流出道、瘤顶部的血流速度、动压及壁面切应力。结果:两个分叉部动脉瘤流入道的血流速度、动压及壁面切应力均最高,瘤顶部最低,与流出道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共面的分叉部动脉瘤瘤顶部的动压较高,平均动压为(62.3853±35.0765)Pa;不共面的分叉部动脉瘤瘤顶部壁面切应力较低,平均壁面切应力为(0.2207±0.0716)Pa。结论:瘤内动压在共面的分叉部动脉瘤破裂因素中起主要作用,而壁面切应力不足是不共面分叉部动脉瘤破裂的主要原因。
穆士卿杨新健张莹罗斌吕明吴中学李海云王盛章丁光宏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计算流体力学三维数值模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