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00322)

作品数:9 被引量:98H指数:7
相关作者:同小娟李俊张劲松孟平于强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5篇涡度
  • 5篇涡度相关
  • 4篇涡度相关法
  • 3篇生态系统
  • 3篇人工混交
  • 3篇人工混交林
  • 3篇混交
  • 3篇混交林
  • 2篇蒸散
  • 2篇森林生态
  • 2篇森林生态系统
  • 2篇气候
  • 2篇刺槐
  • 1篇冬小麦
  • 1篇叶片
  • 1篇叶子
  • 1篇玉米
  • 1篇蒸散量
  • 1篇蒸渗仪
  • 1篇散射辐射

机构

  • 10篇北京林业大学
  • 8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国林业科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9篇同小娟
  • 8篇李俊
  • 6篇孟平
  • 6篇张劲松
  • 2篇刘渡
  • 2篇宋文琛
  • 2篇郑宁
  • 2篇于强
  • 1篇刘佳
  • 1篇林忠辉
  • 1篇欧阳竹
  • 1篇王亚俊

传媒

  • 4篇生态学报
  • 2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中国农业气象
  • 1篇温带林业研究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自然稳定同位素法研究森林土壤固碳与林木碳分配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森林年固碳量约占陆地生态系统固碳总量的三分之二,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最稳定的碳汇。中国森林总面积超过1.8 × 10 8公顷,是全国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碳库和碳汇。由于森林生态系统碳库和碳汇...
宋文琛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
基于涡度相关法的森林生态系统碳交换及其控制机制被引量:8
2018年
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涡度相关法被认为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可靠方法之一。在全球范围内,基于涡度相关法对森林生态系统碳交换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结果为解释森林碳吸收、碳平衡组分(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总初级生产力GPP、生态系统呼吸Rec)的季节和年际变化提供了方便。不同纬度森林生态系统碳交换具有显著的差异。森林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季节、年和年际变化受环境因子(如太阳辐射、气温、降水、土壤温湿度)影响。由于植被类型和立地条件存在差异,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碳交换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存在一定的差异。极端区域气候事件(如干旱)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发生的频率会增加。这些极端气候事件可能会抵消森林生态系统碳汇或甚至造成净碳排放。除了环境因子,干扰(如火灾、收获)会使生态系统在短时间内由碳汇变为碳源。因此,研究环境因子和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影响,有助于提高人们对森林碳吸收过程的理解。多数森林站点开展的碳收支研究时间尺度比较短(10年以下)。虽然以上研究解释了碳收支在季节和年上的差异,但不能得出生态系统的平均状态,也不能给出极端气候事件对碳收支的影响。在生态系统尺度上研究碳收支需要超过10年以上的数据,长时间序列数据可以让人们直接了解景观如何对气候波动、干扰等做出响应。为降低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评估的不确定性,今后还需要长期监测生态系统碳通量对气候因子的响应,采用多变量模型数据融合方法估算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并对站点上所得的碳通量数据进行尺度上推。
同小娟张劲松孟平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涡度相关气候因子
涡度相关观测的能量闭合状况及其对农田蒸散测定的影响被引量:37
2012年
涡度相关法被认为是测定农田蒸散量的标准方法。然而,能量不闭合现象在涡度相关测量中普遍存在。分析能量不闭合对涡度相关观测的影响,对于提高涡度相关观测精度具有重要意义。以蒸渗仪法为参照,探讨涡度相关观测的能量闭合状况对农田蒸散测定的影响,在导致涡度相关观测能量不闭合的诸多因素中,寻找对蒸散测定有影响的因素。结果表明:涡度相关观测的白天能量平衡比率(EBR)呈秋冬高、春夏低的变化特征,麦季日均EBR范围在0.26—2.84之间,平均1.15;玉米季日均EBR范围在0.19—2.59之间,平均0.78。无论麦季或玉米季,涡度相关法测定的平均蒸散量(ETec)均明显低于蒸渗仪法观测值(ETL),但两者显著相关(P<0.01),并有相似的季节变化。平均蒸散比(ETec/ETL)麦季约为0.61,玉米季约为0.50。在冬小麦田和夏玉米田,ETec/ETL均与EBR显著相关(P<0.01)。麦田种植密度大,下垫面较均匀,蒸散比与EBR成正比(P<0.01),且不受叶面积指数(LAI)大小影响;反之,玉米田种植密度小,只有当LAI>1,下垫面变得较均匀后,蒸散比与EBR的关系才变得显著(P<0.01)。风速小时ETec/ETL与EBR显著相关,风速增加时二者相关性减弱。尤其在玉米田,当摩擦风速(u*)大于0.3 m/s时,ETec/ETL与EBR的相关性不再显著。风速小时,大气湍流微弱,湍流的涡旋较大。在有限的观测时段(0.5h)内,涡度相关仪的传感器难以捕捉足够的湍涡能量,所测湍流能量偏低,导致能量不闭合。以上结果为应用能量平衡比率校正农田蒸散提供了可能途径。
刘渡李俊于强同小娟欧阳竹
关键词:蒸散量涡度相关法农田
气候变化对黄河中上游地区潜在蒸散影响的估算被引量:7
2013年
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潜在蒸散,分析1961—2010年黄河中上游地区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并用偏微分方法定量分析各气候因子变化对潜在蒸散的影响。结果显示:1)近50年来黄河中上游地区气温显著升高(α<0.01),风速和日照时间显著减少(α<0.01)。半干旱区面积不断扩大,气候总体呈暖干变化趋势。2)潜在蒸散对实际水汽压变化最敏感,其次为最高气温、风速和日照时间,对最低气温变化最不敏感。夏季潜在蒸散对日最高气温最敏感,其他季节对实际水汽压最敏感。3)风速对年潜在蒸散变化贡献最大,其次为气温和日照时间,实际水汽压贡献最小。春夏秋冬对潜在蒸散变化贡献最大的气候因子依次为风速、日照时间、气温。温度升高、湿度减少对潜在蒸散的正影响已被风速、辐射下降的负影响所抵消。综合考虑各气候因子对潜在蒸散的作用有助于加深对气候变化影响机制的认识,并为气候变化适应对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王亚俊李俊林忠辉同小娟邢鲁敏
关键词:潜在蒸散气候变化敏感性贡献率
黄河小浪底人工混交林生长季能量平衡特征被引量:10
2015年
利用涡度相关系统和小气候梯度观测系统,对黄河小浪底人工混交林2012年生长季(5—9月)各能量通量进行了连续观测,分析了该生态系统能量平衡各项的变化特征,讨论了能量闭合状况。结果表明:潜热通量、感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均与净辐射有类似的日变化特征。各项的绝对值大小表现为净辐射>潜热通量>感热通量>土壤热通量。受日照时数的影响,5—9月能量平衡各项正值的日持续时间逐渐缩短。生长季,净辐射、感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在6月份最大,最大值分别为418.5、231.4和12.5 MJ m-2month-1);潜热通量在7月份达到最大,最大值为320.8 MJ m-2month-1)。潜热通量、感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占净辐射的比例分别在0.48—0.62、0.15—0.55、0.02—0.05之间。人工混交林生长季的能量分配主要以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为主,且潜热通量为感热通量的2倍。波文比呈单峰曲线:6月最大,8月最小。黄河小浪底人工混交林生长季全天能量闭合度为79%。其中,白天闭合程度较高(81%),夜晚较低(41%)。本研究站点存在21%的能量不闭合。其原因可能与通量源区面积不匹配、忽略冠层热储存、湍流能的相位差等有关。
原文文同小娟张劲松孟平李俊郑宁
关键词:人工混交林涡度相关能量平衡波文比
用自然^(13)C丰度法区分人工林根源呼吸的原理与应用被引量:5
2015年
将土壤呼吸分为土壤微生物呼吸、纯根呼吸和根际微生物呼吸的研究对定量评价陆地生态系统地下碳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理论上,自然13C丰度法是区分林木根源呼吸组分的最佳方法,但目前却难以将其应用于野外实践。本研究以黄河小浪底刺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自然13C丰度法对该人工林纯根呼吸和根际微生物呼吸进行区分,分析不同月份纯根呼吸和根际微生物呼吸在土壤呼吸中所占比例的变化,讨论环境因子对区分纯根呼吸和根际微生物呼吸研究的影响。结果表明:7、8和9月植物旺盛生长季,纯根呼吸占根源呼吸的比例分别为43%、52%和27%;根际微生物呼吸占根源呼吸的比例分别为57%、48%和73%;土壤温度和电导率对纯根呼吸和根际微生物呼吸占土壤呼吸比例及其标准偏差(SD)有一定影响。
宋文琛同小娟张劲松孟平李俊
关键词:刺槐人工林
黄河小浪底栓皮栎、刺槐叶片电子传递速率-光响应的模拟被引量:5
2018年
为了比较直角双曲线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与叶子飘模型的优缺点,研究阴生叶和阳生叶电子传递速率的差异,探讨环境/生物因素对电子传递速率等参数的影响,该文采用LI-6400XT荧光测定系统对黄河小浪底栓皮栎(Quercusvariabilis)、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叶片电子传递速率-光响应(J-I)曲线进行了测定,利用直角双曲线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和叶子飘模型对J-I曲线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3种模型对叶片J-I曲线拟合的决定系数(R2)在0.96以上,叶子飘模型的R2最高(> 0.99)。直角双曲线模型和非直角双曲线模型无法模拟植物叶片光系统II动力学下调现象,且不能得出饱和光强(Isat);直角双曲线模型对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的模拟明显大于实测值;叶子飘模型能很好地模拟光系统II动力学下调现象,得出的Jmax和Isat均最接近实测值。对阴生叶和阳生叶J-I曲线研究发现,栓皮栎、刺槐阴生叶的Jmax分别低于阳生叶25.0%和18.0%,阳生叶的Isat分别高于阴生叶26.0%和10.1%。栓皮栎和刺槐Jmax与气温显著正相关;刺槐Isat与气温、土壤水分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栓皮栎和刺槐J-I曲线初始斜率α均与净光合速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李理渊李俊同小娟孟平张劲松张静茹
关键词:栓皮栎刺槐
黄河小浪底人工混交林冠层CO2储存通量变化特征被引量:7
2015年
基于黄河小浪底人工混交林2008年的CO2浓度和碳通量数据,分析了不同天气条件下CO2浓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特征,对比了CO2浓度廓线法和涡度相关法估算的CO2储存通量,研究了CO2储存通量的日、季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人工混交林冠层上方月平均CO2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月平均CO2浓度最大值出现在3月(370μmol/mol),最低值出现在8月(347μmol/mol)。涡度相关法估算的CO2储存通量比廓线法所得结果偏低9%。生长季,冠层CO2储存通量和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日平均值分别为-0.0004和-0.091 mg CO2m-2s-1,冠层CO2储存通量在NEE中仅占0.4%。2008年CO2储存通量和NEE分别为-46.1、-1133 g CO2m-2a-1。在年尺度上,CO2储存通量占NEE的4.1%。因此,在日和年尺度上计算黄河小浪底人工混交林NEE时,CO2储存通量可以忽略。
同小娟张劲松孟平李俊
关键词:人工混交林涡度相关法
太阳辐射对黄河小浪底人工混交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影响被引量:12
2014年
太阳辐射是影响森林生态系统与大气间净碳交换(NEE)的主要环境因子之一。利用涡度相关系统和微气象梯度观测系统对黄河小浪底人工混交林CO2通量和相关气象因子进行了3a(2006—2008年)的连续观测;以晴空指数(kt)为指标,分析了2006—2008年生长旺季(6—8月)太阳辐射对该生态系统NEE的影响,讨论了太阳辐射和其他环境因子协同变化对NEE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2006—2008年生长季,在多云天气下,生态系统最大光合速率Pmax比晴朗天气下分别提高了38%、58%和55%;多云天气下的初始光能利用率α分别是晴天天气的2.6、1.9和2.2倍。晴空指数kt约为0.44的中等辐射条件下,即天空存在一定的云量时,人工混交林生态系统的净碳吸收最大。多云天气下,散射辐射的增加与气象因素变化(气温下降、饱和差减小)的相互作用会增加冠层光合、削弱呼吸作用,从而共同影响了净生态碳吸收的增强。因此,在植被生长旺季,与晴朗无云天气相比,有云层覆盖的天气条件会使人工混交林生态系统的碳吸收能力有所提高。
刘佳同小娟张劲松孟平李俊郑宁
关键词:散射辐射光合有效辐射人工混交林
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能量闭合状况分析被引量:15
2012年
对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连续3a(2003-11—2006-10)涡度相关观测的能量闭合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并探讨下垫面对能量闭合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能量平衡比率(EBR)日变化规律明显,以昼夜交替时波动最大,下午略高于上午,白天能量闭合状况明显优于夜间。将湍流能的相位提前0.5h,湍流通量和有效能的匹配度及能量闭合程度均得到提高。白天EBR呈秋冬高(分别为0.98和0.94)、春夏低(分别为0.85和0.70)的季节变化特征,EBR的波动幅度依次为:夏>秋>冬>春。下垫面状况对地表能量闭合程度影响显著,裸地阶段、小麦季和玉米季的年均白天EBR分别为1.11、0.94和0.74,小麦季的能量闭合状况优于玉米季;EBR波动幅度依次为:裸地阶段>玉米季>小麦季。观测期间,白天EBR年均值范围在0.82~0.97,平均0.89,较好地满足了农田通量观测对数据质量的要求。
刘渡李俊同小娟于强
关键词:涡度相关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