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670731)

作品数:37 被引量:323H指数:11
相关作者:王继芳王岩毛克亚唐佩福卢世璧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中国科学院武警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羟基磷灰石
  • 12篇骨水泥
  • 10篇碳酸化羟基磷...
  • 8篇磷酸钙
  • 8篇骨折
  • 7篇缺损
  • 7篇椎体
  • 7篇组织学
  • 7篇骨缺损
  • 7篇骨质
  • 7篇骨质疏松
  • 6篇生物力学
  • 6篇椎体压缩
  • 5篇多孔
  • 5篇压缩骨折
  • 5篇椎体压缩骨折
  • 5篇磷酸钙骨水泥
  • 4篇疏松性
  • 4篇骨质疏松性
  • 4篇骨质疏松性椎...

机构

  • 37篇中国人民解放...
  • 8篇中国科学院
  • 4篇武警医学院
  • 2篇北京世纪坛医...
  • 2篇天津医院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河北保定第一...
  • 1篇清华大学
  • 1篇装甲兵工程学...
  • 1篇航空工业中心...

作者

  • 32篇王继芳
  • 27篇毛克亚
  • 27篇王岩
  • 19篇唐佩福
  • 18篇郝立波
  • 18篇卢世璧
  • 11篇张永刚
  • 10篇肖嵩华
  • 9篇刘保卫
  • 8篇卢世琳
  • 8篇贺大为
  • 7篇刘郑生
  • 6篇苗军
  • 4篇姚琦
  • 4篇陶笙
  • 4篇张雪松
  • 4篇黄晋香
  • 4篇程自申
  • 4篇刘春蓉
  • 4篇李鹏

传媒

  • 7篇中国临床康复
  • 4篇中国矫形外科...
  • 4篇中华创伤骨科...
  • 4篇中国组织工程...
  • 3篇医用生物力学
  • 3篇北京生物医学...
  • 2篇中国骨质疏松...
  • 2篇中国修复重建...
  • 2篇中国脊柱脊髓...
  • 2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临床骨科杂志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军医进修学院...

年份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6
  • 13篇2005
  • 9篇2004
  • 1篇2003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磷酸钙水泥降解成骨机制的研究被引量:18
2005年
目的: 研究磷酸钙水泥 (CPC) 降解吸收成骨的机制。方法: 制备羊胫骨平台压缩性骨折模型, 植入CPC填充骨缺损。3个月时拍X线片、取材制作不脱钙切片, 观察CPC的组织学变化。结果: CPC吸收迅速, X线片可见 2只动物几乎吸收完毕, 另 3只已大部被吸收。组织学观察可见到许多骨水泥吸收骨形成单位, 吸收的骨水泥由新生骨填充, 未见纤维组织形成。结论: CPC吸收成骨机制与正常骨重建过程相类似, 骨水泥吸收与新生骨形成同步协调进行。
苗军王继芳赵斌刘志新张现
关键词:磷酸钙水泥组织学
闭合复位后椎体成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被引量:22
2005年
目的:观察闭合复位后椎体成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方法:34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利用手术床使患者椎体压缩骨折部位过伸,达到闭合复位目的,然后经皮穿刺行椎体成型术,根据术前和术后侧位X线片测量椎体高度压缩率、后凸畸形角度,并计算椎体高度恢复率和后凸畸形矫正率。结果:利用过伸体位闭合复位后再行椎体成型术可以使椎体前壁高度恢复(40.1±23.5)%,中间高度恢复(44.7±20.8)%,后壁高度恢复(15.3±12.4)%,后凸畸形角度矫正(42.5±29.3)%。结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利用过伸体位闭合复位后再行椎体成型术,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和矫正后凸畸形。
刘保卫王岩刘郑生肖嵩华张永刚毛克亚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椎体压缩骨折椎体成型术闭合复位
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复合活性多肽修复骨缺损的研究被引量:13
2004年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复合活性多肽P19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在10只杂种犬肱骨近端制作骨缺损动物模型,采用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复合活性多肽P19修复骨缺损,并以单纯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作为对照,在修复骨缺损后5d,4、8、12、16周处死动物,通过X线和组织学观察其修复效果。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修复材料均能完全充填骨缺损,界面与骨组织结合紧密,生物相容性良好,随着植入时间的延长,实验组修复材料可逐渐降解并被新生骨爬行替代,而对照组降解和新生骨替代速度相对较慢。结论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是一种新型的骨缺损修复材料,活性多肽P19后可以促进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成骨和降解性能。
毛克亚唐佩福郝立波王继芳王岩卢世璧
关键词:活性多肽骨缺损生物相容性
多孔结构对碳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溶解度的影响被引量:11
2006年
目的探讨碳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中多孔结构存在的意义及其对溶解性能的影响。方法合成能原位固化形成多孔结构的碳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并通过扫描电镜和模拟体液浸泡实验,观察其孔隙结构和失重率变化。结果多孔碳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固化后的孔隙率为42%,平均孔径为153μm,孔之间以90μm左右的连通孔互相贯通,孔隙结构与松质骨相似。碳酸化羟基磷灰石的多孔结构增加了其比表面积,利于体液循环。经模拟体液浸泡后,其失重率的改变比普通型碳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明显增加,二者差异显著。结论碳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内部的多孔结构能促进其体外溶解。
唐佩福毛克亚郝立波王继芳卢世璧王岩卢世琳贺大为
关键词:碳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多孔体外
抗稀散性碳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的研究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 研制一种适合出血部位植骨的碳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代骨材料。方法 合成碳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在固化液中按重量比添加水溶性磷酸化壳聚糖,通过固化时间、抗压强度、残余百分比、X线衍射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线分析等检测方法筛选合适的配方。结果 添加壳聚糖对碳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的固化时间影响不大,平均固化时间为11~15min ,符合临床操作要求。但是对抗压强度影响较大,由39MPa降到31MPa。壳聚糖的添加量为0 4 % (质量分数)时,抗稀散达到10 0 %。大于0 5 %时,骨水泥的操作性能明显下降。添加量为1 5 %时,部分标本发现少量的磷酸八钙形成,羟基磷灰石的转化受到了影响。傅里叶变换红外线分析证明,其固化产物的晶格相中含有5 6 %碳酸根成分。结论 磷酸化壳聚糖能明显增加碳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的黏度系数,增强钙离子的熬合作用,有效抑制血液渗入材料内部,保证骨水泥的固化反应顺利进行。当壳聚糖的添加量为0 4 %时,材料表现出良好的操作性能,抗稀散性达到10 0 % ,适合出血部位的骨缺损修复。
唐佩福王继芳卢世璧王岩卢世琳贺大为郝立波毛克黄晋香孙明学汪爱媛赵彬
关键词:碳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生物材料
多孔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植入修复兔包容性骨缺损的力学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背景:采用发泡剂成孔技术,制成了有知识产权的新型骨修复材料多孔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既保留了碳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原位固化性能等所有的优点,同时又形成多孔结构。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新型的骨修复材料多孔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修复骨缺损的力学效果。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手术组25只在双侧股骨髁制备直径为5.5mm、深12mm的骨缺损动物模型,左侧植入多孔碳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为实验组,右侧植入碳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为对照组。非手术组5只,用于正常力学对照。将多孔碳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和碳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试件经模仿体液浸泡,检测力学强度。同时在手术组背肌内分别植入多孔碳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和碳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标准试件。分别于术后2,4,8,12,16周分批处死动物,进行试件骨内和肌内植入的力学实验分析和试件在模仿体液中浸泡后的抗压强度测试。结果与结论:多孔碳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2周时的骨内力学强度较低,4周时降到最低,8周时接近正常松质骨强度,12周时超过正常松质骨强度,16周时恢复到正常松质骨水平。碳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2周时骨内植入强度较多孔碳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略高,4周时有所降低,8,12,16周时略升高,但是始终低于正常松质骨的强度。多孔碳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和碳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在SBF中浸泡的抗压强度变化不大。试件植入肌内后抗压强度变化非常显著。结果表明,多孔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具有原位固化性能和一定的力学支撑作用,能作为自体骨移植的一种替代物修复骨缺损。
姚琦郝立波毛克亚唐佩福王继芳
关键词:骨缺损生物活性材料生物力学
多孔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修复双侧股骨髁骨缺损:同体随机对照16周组织学结果验证被引量:2
2009年
背景:课题组采用发泡剂成孔技术,制成了有知识产权的新型骨修复材料多孔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既保留了碳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原位固化性能等所有的优点,同时又形成多孔结构。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验证制备的新型骨修复材料多孔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修复骨缺损的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同体对比观察实验,于2000-01/2002-08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及医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以碳酸钙、磷酸氢钙等化学试剂为原材料,通过高温烧结合成碳酸化羟基磷灰石粉体,粉体与固化液相混合原位固化形成碳酸化羟基磷灰石;在碳酸化羟基磷灰石粉体中加入成孔剂,成孔剂在骨水泥固化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由此形成多孔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方法:采用10只新西兰大白兔在双侧股骨髁制备直径为5.5mm、深12mm的骨缺损动物模型,随机选择一侧作为实验组,调和多孔碳酸化羟基磷化石,迅速将其置于特制的注射器中,注入骨缺损。另一侧为对照组,骨缺损直接填充碳酸化羟基磷化石。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术后2,4,8,12,16周分批处死动物。通过X射线和组织学观察其修复效果。结果:实验组骨缺损逐渐被新生骨填充,骨组织逐渐改建,趋于成熟。对照组材料的边缘区有新骨生长,并随时间呈递增趋势,材料的中央区未见新骨组织。术后16周影像学检查,实验组材料与周围正常骨的密度相当,很难区分界线,对照组材料的可视面积明显减少。结论:多孔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具有原位固化性能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作为自体骨移植的一种替代物修复骨缺损。
姚琦黄鹏唐佩福王继芳
关键词:骨缺损组织学
磷酸钙骨水泥复合去甲万古霉素后理化性质改变及药物释放规律的研究被引量:23
2004年
目的研究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phosphatecement,CPC)复合抗生素后理化性质的改变及体外药物释放规律。方法将CPC中复合1%、3%、5%的去甲万古霉素,观察水泥的固化时间,测试固化强度,通过X线衍射(XRD)及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检测固化产物,将抗生素骨水泥浸泡于生理盐水中,定期取浸泡液,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抗生素浓度,观察抗生素释放特点。结果随着加入去甲万古霉素浓度的增加,骨水泥固化时间缩短,固化强度降低,含量为5%时,抗压强度最低为20.1MPa,但仍高于正常松质骨强度。XRD与FTIR显示固化产物仍为碳酸化羟基磷灰石(carbonatedhydroxyapatite,CHA)。抗生素在初期释放很快,48h后释放速度减慢并长时间维持。结论CPC具有原位固化特性,固化反应温和,不产生高热,不影响药物活性,体外实验证明可以维持很长的药物释放时间,是一种理想的抗生素载体,用于骨髓炎的治疗。
苗军王继芳郝利波毛克亚唐佩福刘春蓉刘志新汤宇
关键词:磷酸钙骨水泥抗生素
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修复骨缺损特征性效果的验证性实验(英文)
2005年
背景:碳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是一种新型的骨修复材料,已应用在骨缺损临床治疗中。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修复骨缺损效果的特征。设计:配对设计、自身对照、验证性实验。单位:解放军骨科研究所和动物实验中心。对象:实验于2002-05/2003-01在解放军骨科研究所和动物实验中心完成。健康成年雄性杂种犬10只,体质量20~22kg。方法:10只杂种犬肱骨近端制作骨缺损动物模型,随机选择实验侧和对照侧。分别采用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和高温烧结羟基磷灰石陶瓷修复骨缺损。分别于术后5d,4,8,12和16周处死动物,通过X射线和组织学观察其修复效果。主要观察指标:①两侧骨缺损处实体显微镜观察结果。②两侧骨缺损处X射线观察结果。③部分脱钙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结果。④磨片Gimsa染色观察结果。结果:纳入犬1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侧骨缺损处实体显微镜观察及X射线观察结果:实验侧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界面结合紧密,随植入时间延长界面逐渐模糊。对照侧羟基磷灰石始终与骨界面清晰。②部分脱钙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及磨片Gimsa染色观察:实验侧8周时新骨长入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16周时二者互相交错整合成为一体,并且在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中出现围绕新生血管形成的骨岛。对照侧羟基磷灰石始终保持完整,与骨界面清晰,在16周时羟基磷灰石表面有新生骨沉积。结论: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具有原位固化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及骨传导活性,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新型骨缺损修复材料。
李静东王惠先毛克亚唐佩福郝立波王继芳王岩
关键词:羟基磷灰石类组织学
过伸位复位在椎体成形术中的应用被引量:20
2006年
目的观察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手术过程中采用过伸体位矫正脊柱后凸畸形的效果。方法2000年11月~2004年7月34例患者39个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采用椎体成形术治疗。术中采用过伸体位闭合复位矫正脊柱后凸畸形,然后再经皮穿刺行椎体成形术,测量压缩骨折椎体高度恢复率和后凸畸形角度恢复率。结果利用过伸体位闭合复位后再行椎体成形术,压缩骨折椎体高度恢复率达到(40.1±23.5)%,后凸畸形角度恢复率达到(42.5±29.3)%。结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成形术中利用过伸体位闭合复位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和矫正后凸畸形。
毛克亚赵欣王岩刘保卫刘郑生肖嵩华张永刚陶笙王继芳卢世璧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椎体压缩骨折椎体成形术过伸体位后凸畸形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