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003B35)

作品数:12 被引量:71H指数:6
相关作者:胡永生李勇杰张晓华张宇清马凯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疼痛
  • 5篇手术
  • 5篇顽固
  • 5篇顽固性
  • 5篇脊髓
  • 3篇肢痛
  • 3篇手术治疗
  • 3篇中枢性
  • 3篇中枢性疼痛
  • 3篇幻肢
  • 3篇幻肢痛
  • 3篇毁损
  • 3篇毁损术
  • 2篇电刺激
  • 2篇止痛
  • 2篇止痛效果
  • 2篇术式
  • 2篇顽固性疼痛
  • 2篇疗效
  • 2篇扣带回

机构

  • 12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12篇李勇杰
  • 12篇胡永生
  • 9篇张晓华
  • 5篇张宇清
  • 5篇朱宏伟
  • 5篇马凯
  • 4篇陶蔚
  • 3篇石长青
  • 1篇李建宇
  • 1篇遇涛
  • 1篇董生
  • 1篇张晓磊
  • 1篇杜薇
  • 1篇郑喆

传媒

  • 9篇中国疼痛医学...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07
  • 2篇2006
  • 5篇2005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癌性内脏痛的脊髓手术治疗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研究癌性内脏痛的脊髓手术治疗。方法:6例癌性内脏痛,男4例,女2例,单纯腹腔痛1例,单纯盆腔痛2例,腹腔痛合并盆腔痛3例。平均年龄58.6岁,平均疼痛病程14个月。脊髓后正中点状切开术(punctate midline myelotomy,PMM)在全麻下进行,手术节段为胸2节段4例,胸7和胸8各1例。术前和术后采用直观模拟疼痛量表(the visual analog scale,VAS)和McGill疼痛问卷量表(the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MPQ)对患者进行疼痛评分,将术后不同时间的VAS、MPQ评分与术前的评分进行比较,采用小样本自身配对t检验。结果:5例患者术后疼痛完全消失,1例疼痛显著缓解,随访5个月~20个月,直至患者死亡,术后不同时间的VAS评分和MPQ评分较术前降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有2例仍需每天肌注吗啡5mg~10mg,另4例不再使用吗啡。术后出现暂时性双下肢轻度麻木、深感觉减退,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PMM是治疗腹腔和盆腔癌性内脏痛的安全有效的新术式。
胡永生陶蔚张晓华朱宏伟李勇杰
臂丛神经损伤后疼痛患者脊髓后角自发场电位的监测及意义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应用脊髓电图技术记录臂丛神经损伤后疼痛患者受损脊髓节段后角的自发场电位,观察脊髓后根入髓区(Dorsal Root Entry Zone,DREZ)切开前、后的电位变化,对结果进行描述性研究,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使用Medcare Da Vinci数字信号采集系统,在每个患者记录3段脊髓电图,分别在DREZ切开前的健侧和患侧脊髓、DREZ切开后的患侧脊髓记录1段。共采集到15例患者的可供分析的脊髓电图,对其频率和特殊放电形式进行分析。结果:DREZ切开前的患侧和健侧脊髓以及DREZ切开后患侧脊髓的后角自发场电位背景电活动频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DREZ切开前的患侧脊髓后角的脊髓电图比健侧更多出现尖波,存在统计学差异。DREZ切开后,患侧脊髓这种电活动全部消失。术后止痛疗效优秀率为93.3%。结论:尖波是患侧脊髓相对特异的异常电活动,是相对特异的监测指标;成功的DREZ切开术后,患侧脊髓的这种特殊电活动不再出现,尖波消失可以提示术后止痛效果良好。
董生胡永生杜薇陶蔚张晓华李勇杰
关键词:脊髓后角
手术治疗创伤截肢患者幻肢痛的初步临床应用被引量:9
2006年
幻肢痛(phantom limb pain,PLP)是大多数创伤截肢患者存在的一种顽固性疼痛,疼痛性质剧烈,持续存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创伤康复,临床上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近来,笔者采用手术方法治疗幻肢痛7例。
胡永生李勇杰张宇清马凯张晓华
关键词:初步临床应用截肢患者手术治疗幻肢痛创伤疼痛性质
治疗顽固性内脏痛的脊髓止痛新术式被引量:1
2006年
胡永生李勇杰
关键词:止痛效果顽固性新术式脊髓外科手术治疗
运动皮层电刺激治疗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的疗效分析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评价运动皮层电刺激(motor cortex stimulation,MCS)治疗卒中后中枢性疼痛(central post stroke pain,CPSP)的疼痛缓解情况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方法:随访2005年2月至2013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行MCS治疗的CPSP患者17例,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2周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术后2周、3月、6月、1年及最后随访时间的疼痛缓解率(0%~100%);采用SF-36生活质量评分量表(Short Form-36)来评价患者手术前后的生活质量情况;疼痛缓解≥25%认为手术有效。结果:术前患者VAS评分为9.3±0.6,术后2周时为4.9±2.3,术后较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01);手术后2周时有效的患者占82.4%,3月时有效的患者占64.7%,6月时有效的患者占56.3%,1年时有效的患者占40.0%,最后随访时间时有效的患者占33.3%;随访到9例患者完整的生活质量情况,术后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2)。结论:MCS治疗CPSP有效,并能改善大部分患者的生活质量;MCS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术后刺激参数的调节对疗效的影响至关重要。
张晓磊胡永生陶蔚张晓华遇涛李勇杰
脊髓后根入髓区毁损术治疗顽固性疼痛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07年
郑喆李勇杰胡永生
关键词:顽固性疼痛脊髓后根毁损术生活质量ROOT术式
运动皮质电刺激术治疗顽固性神经病理性疼痛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研究运动皮质电刺激术(motor cortex stimulation,MCS)治疗顽固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应用。方法脑卒中后疼痛9例,脊髓损伤后疼痛3例,幻肢痛2例。均行MCS治疗,同期植入刺激电极和脉冲发生器。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价疗效。结果术后疼痛均不同程度减轻,1个月以内镇痛疗效较满意,VA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随访1-5年,多数病人镇痛效果出现波动,调整刺激参数后仍能获得镇痛疗效,疼痛较术前减轻10%-90%,脑卒中后疼痛的长期疗效要好于脊髓损伤后疼痛和幻肢痛。结论 MCS是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一种新方法,具有疗效肯定、可调节等优点,术后刺激参数的调整对疗效的影响至关重要。
胡永生李勇杰陶蔚张晓华张宇清李建宇
关键词:神经病理性疼痛幻肢痛
中脑加扣带回联合毁损术治疗中枢性疼痛的应用研究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研究对侧中脑加双侧扣带回前部联合毁损术治疗中枢性疼痛的临床应用。方法中枢性疼痛6例,包括丘脑或桥脑梗死3例、丘脑出血2例、脊髓损伤1例。局麻下联合毁损疼痛对侧中脑脊髓丘脑束加双侧扣带回前部3例,联合毁损对侧三叉丘系加双侧扣带回前部3例。采用直观模拟疼痛量表(visualanalogscale,VAS)和McGill疼痛问卷量表(McGillpainquestionnaire,MPQ)分别在术前和术后进行疼痛评分,同时记录手术前后患者使用镇痛剂的种类和最大剂量。将术后不同时间的VAS、MPQ评分与术前的评分进行比较,采用小样本自身配对t检验。结果术后患者疼痛基本消失,全部不再使用麻醉镇痛剂,3个月以内止痛效果满意,VAS评分和MPQ评分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1)。1例术后13周疼痛逐渐复发,另5例术后6个月止痛疗效稳定,VAS评分和MPQ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侧中脑加双侧扣带回前部联合毁损术能有效消除中枢性疼痛,超过1年的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胡永生李勇杰石长青张宇清马凯张晓华朱宏伟
关键词:中枢性疼痛
脊髓后正中点状切开术治疗顽固性癌性内脏痛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研究脊髓后正中点状切开术治疗顽固性癌性内脏痛的临床应用.方法:顽固性癌性内脏痛4例,平均疼痛病程10个月.全麻下行脊髓后正中点状切开术,胸2节段2例,胸7和胸8节段各1例.采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和McGill疼痛问卷(MPQ)分别在术前和术后进行疼痛状况评分,同时记录手术前后患者使用镇痛剂的种类和最大剂量.将术后不同时间的VAS、MPQ与术前进行比较.结果:3例患者术后疼痛完全消失,1例疼痛显著缓解;随访5~13个月,直至患者死亡,术后不同时间的VAS和MPQ较术前降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有2例仍需每天肌注吗啡5~10mg,另2例不再使用吗啡.除暂时性双下肢轻度麻木、深感觉减退外,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脊髓后正中点状切开术能有效治疗腹腔和盆腔顽固性癌性内脏痛,创伤小,疗效持久,并发症少.
胡永生李勇杰石长青张宇清马凯张晓华朱宏伟
脑立体定向止痛手术治疗中枢性疼痛被引量:20
2005年
目的:研究脑立体定向止痛手术治疗中枢性疼痛(centralpain,CP)的临床应用。方法:CP患者12例,包括丘脑或桥脑梗塞6例、丘脑出血2例、丘脑坏死1例、脊髓损伤或病变3例。局麻下行单纯毁损右侧中脑脊髓丘脑束1例、左侧丘脑腹后外侧核(theventralisposterolateralisnucleus,VPL)1例、双侧扣带回前部2例,联合毁损疼痛对侧中脑脊髓丘脑束或三叉丘系加双侧扣带回前部8例。采用视觉模拟尺(visualanalogscale,VAS)和McGill疼痛问卷量表(McGillpainquestion-naire,MPQ)分别在术前和术后进行评分,同时记录手术前后患者使用镇痛剂的种类和最大剂量。将术后不同时间的VAS、MPQ评分与术前的评分进行比较,采用小样本自身配对t检验。结果:术后1个月之内,11例止痛效果稳定,1例VPL毁损疼痛有所恢复,全部病例不再使用麻醉镇痛剂,VAS评分和MPQ评分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1)。8例对侧中脑加双侧扣带回前部联合毁损,2例术后12周内疼痛加重,另6例术后6个月止痛效果满意,VAS评分和MPQ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均不服用麻醉镇痛剂。单纯VPL毁损术后6周疼痛加重;单纯中脑毁损术后第7周疼痛复发,单纯双侧扣带回前部毁损2例,分别于术后11周和8个月疼痛复发。结论:脑立体定向止痛手术对CP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中脑加双侧扣带回前部联合毁损的效果好于单纯中脑、VPL核或扣带回前部毁损,超过1年的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胡永生李勇杰石长青张宇清朱宏伟马凯张晓华
关键词:中枢性疼痛脑立体定向手术脑立体定向止痛效果手术治疗扣带回前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