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00951)

作品数:4 被引量:14H指数:3
相关作者:张伟马正良顾小萍郑旭张伟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单次
  • 1篇单次剂量
  • 1篇蛋白
  • 1篇蛋白激酶
  • 1篇蛋白激酶C
  • 1篇低血压
  • 1篇地塞米松
  • 1篇血管活性
  • 1篇血管活性药
  • 1篇血管活性药物
  • 1篇血栓
  • 1篇血压
  • 1篇置换术
  • 1篇融合术
  • 1篇深静脉
  • 1篇深静脉血栓
  • 1篇神经痛
  • 1篇神经元
  • 1篇失血
  • 1篇瞬时受体电位...

机构

  • 4篇南京大学医学...

作者

  • 3篇顾小萍
  • 3篇马正良
  • 3篇张伟
  • 1篇侯百灵
  • 1篇刘玥
  • 1篇赵鑫
  • 1篇郑旭
  • 1篇周瑜
  • 1篇程崇学
  • 1篇刘明
  • 1篇陆翠娥
  • 1篇张伟

传媒

  • 2篇中华麻醉学杂...
  • 2篇中国临床研究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地塞米松对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对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12月南京鼓楼医院手术治疗髋膝关节置换术224例患者的手术资料,依据术中骨水泥植入前是否使用地塞米松进行分组:地塞米松使用组(A组,n=75)和地塞米松未使用组(B组,n=149)。收集骨水泥植入后10min内血流动力学数据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以及患者出院前双下肢彩超检查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数据。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动脉血压降低>20%,血管活性药物使用以及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A组患者中男性比例显著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8.7%vs20.8%,χ^2=5.865,P<0.05)。A组患者的出血量高于B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84.6±166.2)mlvs(233.5±113.5)ml,t=2.706,P<0.01]。A组患者骨水泥植入后动脉血压降低>20%或需要使用升压药的发生率为29.3%,显著低于B组患者6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765,P<0.01);A组与B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分别为8.0%和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5,P>0.05)。结论植入骨水泥前使用地塞米松不能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但可以有效预防骨水泥植入后短时间内低血压的发生。
朱学文张伟
关键词:地塞米松髋膝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低血压血管活性药物
术前单次剂量氨甲环酸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后路矫形术围术期出血的影响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 探讨术前单次剂量氨甲环酸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后路矫形术围手术期出血量和输血率以及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影响。方法 将2014年3月至9月60例ASAⅠ~Ⅱ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择期行后路矫形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氨甲环酸组和对照组。氨甲环酸组将氨甲环酸20 mg·kg-1于手术切皮前15 min单次剂量静脉输注,对照组于相同时间点静脉输注等量生理盐水。记录两组术中晶体输注量、胶体输注量、尿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自体输血量和异体输血量),以及术后1、2、3 d的引流量,术后输血率及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氨甲环酸组患者术中出血量[(658.3±218.3)ml vs(884.2±343.9)ml,P〈0.05],自体血输注量[(179.0±65.2)ml vs(271.1±84.1)ml,P〈0.05],异体血输注量[(450.1±93.5)ml vs(613.3±172.9)ml,P〈0.05],术中胶体输入量[(996.7±160.2)ml vs(1 193.0±285.2)ml,P〈0.05],术后1 d引流量[(402.1±73.5)ml vs(474.4±64.1)ml,P〈0.01]及术后输血率(3.3%vs 26.7%,P〈0.05)均明显降低,两组患者术后均无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结论 术前单次剂量氨甲环酸能够减少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后路矫形术围手术期出血量和术后输血率,且不增加术后血栓形成的风险。
张伟郑旭顾小萍马正良
关键词:氨甲环酸特发性脊柱侧弯脊椎融合术失血
脊髓背角神经元瞬时受体电位离子通道1在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维持中的作用
2014年
目的 评价脊髓背角神经元瞬时受体电位离子通道1(TRPA1)在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维持中的作用.方法 清洁级雄性SD大鼠56只,体重200 ~ 2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4组(n=14):假手术组(S组)、慢性背根神经节压迫组(CCD组)、CCD+二甲基亚砜组(D组)和CCD+TRPA1阻断剂HC-030031组(H组).CCD组、D组、H组行CCD术;D组和H组在CCD术后7d时分别鞘内注射10%二甲基亚砜20μl或HC-030031 50 μg.分别于术前1 d(T0)、鞘内给药前1 h(T1)、鞘内给药后1 h(T2)、2 h(T3)、4 h(T4)、6 h(T5)、8 h(T6)、24 h(T7)时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PWMT).分别于T4、T7时处死6只大鼠,取L3-5脊髓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TRPA1表达.结果 与S组比较,CCD组及D组T1-7时PWMT降低,T4、T7时脊髓组织TRPA1表达上调,H组T1、T5-7时PWMT降低,T7时脊髓组织TRPA1表达上调(P<0.05);与CCD组比较,H组T2-5时PWMT升高,T4时脊髓组织TRPA1表达下调(P<0.05).结论 脊髓背角神经元TRPA1参与了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维持.
张伟赵鑫程崇学顾小萍马正良
关键词:瞬时受体电位通道神经痛
脊髓蛋白激酶C在瑞芬太尼诱发切口痛大鼠痛觉过敏中的作用:与NR1磷酸化的关系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 评价脊髓蛋白激酶C(PKC)在瑞芬太尼诱发切口痛大鼠痛觉过敏中的作用及其与含R1亚基NMDA受体(NR1)磷酸化的关系.方法 SPF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220~ 2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n=12):对照组(C组)、切口痛组(Ⅰ组)、瑞芬太尼组(R组)、Gt7874+切口痛组(G组)和G67874+瑞芬太尼组(G+R组).除C组外均做右足底切口痛模型,R组和G+R组切皮同时经皮下输注瑞芬太尼(0.04 mg/kg,1 mg溶于40 ml生理盐水)30 min,G组和G+R组术前30 min鞘内注射PKC抑制剂Gt7874 10μl(12.5 nmol溶于10 μl 10%二甲基亚砜中),余组鞘内注射10%二甲基亚砜10μl.于术前24 h、术后2、6、24和48 h(T0-4)时测定术侧足底机械缩足反应阈(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于术后24 h各组随机取3只大鼠取L3-5节段右侧脊髓背角,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磷酸化NR1(p-NR1)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C组比较,Ⅰ组、R组和G+R组T1-4时、G组T3,4时MWT降低,TWL缩短,Ⅰ组、R组、G组和G+R组T3时右侧脊髓背角p-NR1表达上调(P<0.05);与Ⅰ组比较,R组T1-4时MWT降低,TWL缩短,G组T1-4时MWT升高,TWL延长,G+R组T3,4时MWT升高,T1-4时TWL延长,R组T3时右侧脊髓背角p-NR1表达上调,G组和G+R组T3时右侧脊髓背角p-NR1表达下调(P<0.05);与R组比较,G+R组T1-4时MWT升高,TWL延长,T3时右侧脊髓背角p-NR1表达下调(P<0.05).结论 脊髓PKC参与了瑞芬太尼诱发切口痛大鼠痛觉过敏的过程,与降低脊髓背角NR1磷酸化水平有关.
刘玥周瑜陆翠娥张伟侯百灵刘明顾小萍马正良
关键词:蛋白激酶C脊髓哌啶类痛觉过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