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90081)

作品数:13 被引量:358H指数:7
相关作者:姚檀栋陈德亮张宪洲侯增谦陈发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医药卫生生物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2篇生物学
  • 2篇医药卫生
  • 2篇理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青藏
  • 3篇青藏高原
  • 2篇陆地卫星
  • 2篇湖泊
  • 2篇湖泊面积
  • 2篇冰芯
  • 2篇LAKES
  • 2篇ICESAT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电子对撞机
  • 1篇对撞
  • 1篇对撞机
  • 1篇新物理
  • 1篇雪冰
  • 1篇印度季风
  • 1篇荧光
  • 1篇荧光光谱
  • 1篇圆二色
  • 1篇圆二色谱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鲁东大学
  • 1篇东华理工大学
  • 1篇中国中医科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复旦大学上海...
  • 1篇中国科学院烟...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4篇姚檀栋
  • 1篇樊杰
  • 1篇张栋
  • 1篇刘建北
  • 1篇张人禾
  • 1篇徐柏青
  • 1篇陈士林
  • 1篇黄光顺
  • 1篇崔鹏
  • 1篇张肇西
  • 1篇张镱锂
  • 1篇邬兰
  • 1篇郑阳恒
  • 1篇姚平
  • 1篇邵明
  • 1篇杜美蓉
  • 1篇黄林芳
  • 1篇朱世琳
  • 1篇李澄
  • 1篇郭正堂

传媒

  • 8篇科学通报
  • 3篇Scienc...
  • 1篇冰川冻土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年份

  • 3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雪冰中生物质燃烧记录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4年
生物质燃烧释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和烟尘气溶胶能够显著改变大气化学组成、扰动大气环流和水文过程、影响地表辐射平衡,是地球气候和环境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生物质燃烧产生的烟尘颗粒等能够随大气环流过程进行迁移输送,在重力作用下或随降水过程沉降到地球表面,成为沉积物地球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雪冰中诸如黑碳、钾离子、左旋葡聚糖等特征标志物记录能够较好地反映区域乃全球尺度的生物质燃烧信息。利用雪冰开展生物质燃烧现代过程和历史记录的研究对系统认识地球气候环境演变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从雪冰中可用于开展生物质燃烧记录研究的特征指标、不同地区的研究现状以及生物质燃烧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综述了近20年来国内外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对当前在青藏高原地区利用雪冰开展生物质燃烧记录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未来研究工作的重点进行了探讨。
游超姚檀栋邬光剑
关键词:冰芯生物质燃烧冰川青藏高原
过去十万年里的四种人及其间的关系被引量:2
2016年
在过去的大约十万年里,已知共存的人类有四种:早期现代人、尼安德特人、弗洛勒斯人和丹尼索瓦人.早期现代人是我们当代人最近的祖先,形态与我们基本上一致.尼安德特人比早期现代人稍矮但身体和四肢粗壮,平均脑量稍大,晚更新世广布于欧洲,在西亚和中亚也有分布,消失于大约3万年前.古代DNA和形态学上的证据都证实,尼安德特人和早期现代人发生过基因交流.当代人基因组中携带的源自尼安德特人的DNA对当代人的生理机能、形态乃至对某些疾病的患病风险都有影响.弗洛勒斯人化石只出土于印度尼西亚弗洛勒斯岛,身材特别矮小,脑量仅为现代人的三分之一,生活于10~6万年前,其来源与其他人类的关系至今仍是个谜.丹尼索瓦人化石只出土于俄罗斯南西伯利亚阿尔泰地区的丹尼索瓦山洞,生活在大约4万年前,出土了一根手指骨和两颗牙齿.DNA显示其为与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共存的另一种人.美拉尼西亚人基因组中有4.8%?±?0.5%来自丹尼索瓦人,有学者提示丹尼索瓦人与西藏人的基因交流对西藏人适应高原环境有帮助.另有研究称除了上述四种人以外,也许还有另外一种人尚未被发现.
吴新智崔娅铭
关键词:尼安德特人弗洛勒斯人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过去、现在与未来被引量:206
2015年
基于环境代用指标、观测数据和相关统计资料,从气候、水体、生态系统、陆表环境、人类活动影响和灾害风险6个方面,采用温度、降水、冰川、积雪、湖泊等26项指标内容,归纳了冷/暖、干/湿等60项指标特征,揭示了青藏高原过去2000年和现代环境变化的基本事实,重点评估了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同时预估了未来100年环境的不同情景.本文所用资料全部来自公开发表的科学文献和省部级及以上的统计数据,是首次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的简要版本,体现了《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报告》的基本框架、指标体系和主要结论,反映了当今科学界对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的科学认知水平.
陈德亮徐柏青姚檀栋郭正堂崔鹏陈发虎张人禾张宪洲张镱锂樊杰侯增谦张天华
关键词:青藏高原环境变化
母—胎免疫耐受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16年
正常妊娠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胎儿虽携有遗传自父系的HLA抗原,但却并未引发母体产生针对胎儿这种特殊半同种"天然移植物"的排斥.妊娠期母-胎间必然存在着复杂的分子对话机制,以维持胎儿胎盘正常发育.母-胎交互对话异常,将引起母体对胚胎的免疫排斥(母-胎免疫调节紊乱),导致妊娠失败或妊娠并发症如自然流产、子痫前期等.母—胎对话的关键是母-胎免疫适应,而母—胎免疫适应的本质在于母体免疫系统对胚胎抗原的免疫耐受,其核心部位在母—胎界面;妊娠早期蜕膜局部出现免疫细胞亚群的富集和重分布,母体免疫系统不仅不排斥携有父系抗原的胚胎,反而形成母—胎免疫耐受,至今免疫生物学仍无法解释母—胎免疫相容的生理性机制.本文在总结既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围绕母-胎界面关键的功能细胞,阐明基于母-胎交互对话的母-胎免疫耐受的建立和维持机制.
王松存杜美蓉李大金
关键词:妊娠母-胎界面滋养细胞蜕膜基质细胞
2~7 GeV高亮度正负电子对撞机的物理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经过几十年的实验检验,标准模型被认为是描述自然界微观世界最成功的理论模型.特别是随着2012年Higgs粒子的发现,标志着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尽管如此,仍存在一系列标准模型不能解决的基本问题,如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本质、宇宙正反物质的不对称、夸克和轻子的分代和引力作用的描述等.另外,作为标准模型的两个组成部分之一,量子色动力学在高能量区得到了实验的精确检验,但是在低能区仍存在许多重大的科学问题,亟待实验和理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因此,我们亟待进行超出现有水平的实验来更深入地探索微观物质结构,揭示微观世界的更多奥秘.本文阐述在t-粲能区有待解决的重大前沿科学问题,以及在中国建设新一代的2~7 GeV能区高亮度(0.5×10^(35)~1.0×10^(35) cm^(-2) s^(-1))正负电子加速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黄光顺李澄李海波刘建北罗箐马建平彭海平邵明沈肖雁苑长征张肇西赵光达赵政国郑阳恒朱世琳朱守华
关键词:正负电子对撞机高亮度
重组别藻蓝蛋白三聚体结构与功能被引量:5
2017年
以基因重组别藻蓝蛋白三聚体为材料,利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到了单分子重组别藻蓝蛋白三聚体的纳米级分辨率的三维图像(短轴约为1.5 nm,长轴约为15 nm的盘状颗粒),与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晶体衍射得到的天然APC三聚体的圆盘状结构的尺寸十分接近.通过测量荧光发射光谱、吸光光谱和圆二色光谱,对自组装重组别藻蓝蛋白三聚体的正确组装进行了证实.获得了较宽pH范围内的紫外光区(190~250 nm)和可见光区(450~750 nm)圆二色谱数据,通过紫外光区圆二色谱解析,确定了a螺旋是重组别藻蓝蛋白三聚体二级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可见光区圆二色谱解析为别藻蓝蛋白三聚体中存在藻蓝胆素激子耦合对,以及耦合体内以激子分裂进行能量传递提供了证据.本文结果进一步证实,与天然别藻蓝蛋白三聚体相比较,基因重组别藻蓝蛋白三聚体有正确的能量传递功能.
李文军蒲洋牛壮薛春岭秦松
关键词: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圆二色谱构象稳定性
基于ICESat和Landsat的中国十大湖泊水量平衡估算被引量:32
2013年
湖面高程与面积变化对区域气候变化响应敏感,二者结合可用来估算湖泊水量平衡.本研究利用ICESat和Landsat数据,对中国最大的10个湖泊2003~2009年的高程、面积和体积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色林错、纳木错、青海湖和中国东北的兴凯湖显示出湖面高程增加,色林错为10个湖泊中水面高程(0.69 m/a)、面积(32.59 km2/a)和体积(1.25 km3/a)升高最快的湖泊;中国北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博斯腾湖和呼伦湖表现了湖面高程与面积的下降,博斯腾湖则显示了最快的湖面高程下降(0.43 m/a),呼伦湖面积收缩最大(35.56 km2/a).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和洪泽湖湖面高程与面积则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但总的变化趋势不明显.色林错、纳木错、青海湖、鄱阳湖、呼伦湖和博斯腾湖的湖面高程与面积表现出高的相关性(R2>0.80),太湖、洪泽湖和兴凯湖相关性中等(R2≈0.70),东洞庭湖相关性较小(R2=0.37).所有湖泊的高程变化与体积变化表现出较高的相关性(R2>0.98).根据湖泊高程与面积变化,对其水量平衡进行了估算,色林错、纳木错、青海湖和兴凯湖表现出正平衡,分别为9.08,4.07,2.88和1.09 km3;博斯腾湖和呼伦湖则显示出负平衡,分别为3.01和4.73 km3.另外,根据湖面高程变化的特点,选择湖面升高、下降和无明显趋势的代表性湖泊,对其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此研究表明,可利用遥感卫星数据快速有效地估算湖泊的水量平衡.
张国庆XIE HongJie姚檀栋康世昌
关键词:中国湖泊湖泊面积水量平衡
量子非局域、量子纠缠及其可能揭示的新物理被引量:1
2016年
爱因斯坦等人提出的EPR佯谬和Bell隐变量理论揭示了量子力学两个相互关联的重要特性:非局域性和量子纠缠.它们使得微观量子系统之间可以建立非局域的超越经典的关联.非局域性和量子纠缠是量子力学最本质的特征.这些性质的发现不仅为解决量子力学的基本问题提供了可能,同时也揭示了量子力学不同于其他力学的根本所在,为研究量子力学与经典力学、相对论之间的关系与融合提供了新的洞察.量子非局域性和量子纠缠还提供了研究多体物理(新的拓扑相)的新工具.
陈哲韩永建
关键词:量子非局域性量子纠缠量子测量
青蒿素原料生产与资源再生全球战略研究被引量:19
2017年
青蒿素被世界卫生组织推选为抗疟一线药物,中药青蒿原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是青蒿素的主要来源.然而,全球范围内黄花蒿青蒿素含量差异较大,大部分地区野生资源无工业提取价值.本文从全球视角对黄花蒿分布与产地适宜性、引种栽培等青蒿素资源再生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并对原料提取工艺、生物合成和化学合成进行综合分析.通过研究及分析发现,高青蒿素含量黄花蒿生态适宜区主要在中国秦岭-淮河分界线以南,面积1.54×10~6 km^2,占全球分布的77.08%.巴西和美国也有少量分布,面积分别为1.49×10~6 km^2(7.43%)和1.30×10~6 km^2(6.47%).越南和日本有零星分布.优质黄花蒿生态次适宜区包括亚洲东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南部与南美洲中部.通过黄花蒿新品种培育和规范化栽培可显著提高青蒿素含量.青蒿素资源再生与原料生产为"一带一路"走出去的全球中药资源国家战略实施奠定基础.
陈士林向丽李琳邬兰黄林芳张栋孙鹏
关键词:青蒿素黄花蒿产地适宜性
Stable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precipitation events from Kathmandu, southern slope of the Himalayas
2014年
Investigation of temporal variations in the stable d18 O and d D isotopes from Kathmandu's precipitation events shows that the relatively enriched d18 O and d D values in the winter(the dry season, dominated by the westerlie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emperature,indicating a temperature effect controlling the changes of d18 O and d D. However, the d18 O and d D values were depleted in the summer(the wet season, dominated by the Indian monsoon), which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precipitation amount, indicating an amount effect. In addition, the comparison of stable isotopes in precipitation from Kathmandu and Mawlong(near the Bay of Bengal)shows that the overall trends of d18 O and d D values at Kathmandu generally approximate those at Mawlong.However, there remain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etails of the isotopic changes at Kathmandu versus those at Mawlong. Compared with those at Mawlong, the further rainout effect and the more intense lift effect of the oceanic moisture by the high mountains resulted in the moredepleted d18 O and d D values in summer precipitation at Kathmandu. A deuterium excess and the local meteoric water lines reveal that evaporation at Kathmandu exceeds that at Mawlong. The data also show that the Indian monsoon activities at Mawlong are more intense than those at Kathmandu.
Tek Bahadur ChhetriTandong YaoWusheng YuLi DingDaniel JoswiakLide TianLochan Prasad DevkotaDongmei Qu
关键词:同位素组成降水事件印度季风夏季降水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