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2010DFB20190)

作品数:47 被引量:387H指数:11
相关作者:孟国杰苏小宁伍吉仓余怀忠王辉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7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1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6篇地震
  • 10篇GPS
  • 8篇地壳
  • 7篇形变
  • 7篇强震
  • 5篇地震活动
  • 5篇震前
  • 4篇地壳各向异性
  • 4篇地震预测
  • 4篇响应比
  • 4篇加卸载响应比
  • 4篇M
  • 3篇地壳形变
  • 3篇地貌
  • 3篇余震
  • 3篇数值模拟
  • 3篇图像
  • 3篇前兆
  • 3篇强震活动
  • 3篇接收函数

机构

  • 3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7篇中国地震局
  • 14篇中国地震台网...
  • 9篇同济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四川省地震局
  • 1篇防灾科技学院
  • 1篇国家测绘局
  • 1篇广东省地震局
  • 1篇北京市地震局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重庆大学
  • 1篇国家测绘地理...
  • 1篇国家知识产权...
  • 1篇澳大利亚新南...
  • 1篇宁夏回族自治...
  • 1篇吉林省地震局

作者

  • 9篇孟国杰
  • 8篇余怀忠
  • 8篇苏小宁
  • 7篇伍吉仓
  • 7篇王辉
  • 6篇金红林
  • 6篇高原
  • 6篇曹建玲
  • 5篇张小涛
  • 5篇申旭辉
  • 5篇荆燕
  • 5篇程佳
  • 5篇张永仙
  • 4篇胡新康
  • 4篇吕志鹏
  • 4篇徐岳仁
  • 3篇何宏林
  • 3篇任金卫
  • 3篇陈立泽
  • 3篇石玉涛

传媒

  • 9篇地震
  • 8篇大地测量与地...
  • 4篇地球物理学报
  • 4篇地震学报
  • 2篇武汉大学学报...
  • 2篇北京大学学报...
  • 2篇西北地震学报
  • 2篇地球物理学进...
  • 2篇地震工程学报
  • 1篇地震地质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测绘通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CT理论与应...
  • 1篇中国地震
  • 1篇灾害学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辽宁工程技术...

年份

  • 6篇2016
  • 6篇2015
  • 4篇2014
  • 10篇2013
  • 13篇2012
  • 9篇2011
  • 3篇2010
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将GPS观测应用于地震中短期预测的简单尝试被引量:6
2011年
本文尝试采用一种类似于加卸载响应比的简单算法将GPS观测应用于地震中短期预测。算法根据孕震区域在不同阶段的加卸载响应比变化判断未来地震的发生趋势:当地壳处于稳定状态时,得到的时间序列在1.0附近波动;而在临近地震之前会出现明显的异常高值。以2004年美国南加州的Parkfield地震为例对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在地震发生前半年左右震中附近GPS台站得到加卸载响应比时间序列都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异常变化;而一些距离震中较远台站却没有观察到类似的异常变化。这可能反映了孕震区地壳介质稳定性的变化,表明通过处理GPS观测资料可能获得新的地震前兆异常。
余怀忠程佳
关键词:GPS加卸载响应比地震预测
2013年吉林前郭M_S5.8震群序列研究被引量:7
2015年
对前郭Ms5.8地震后6个月(2013年10月31日~2014年4月30日)内的地震事件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利用吉林区域地震台网提供的地震目录研究了序列活动特征。精定位结果显示,余震区呈NW走向分布,长轴约11km,短轴约6km。震源深度为5—15km。结合区域构造特征认为,该序列可能与NW走向的通榆一长春隐伏断裂活动有关,序列具有b值较低、5级地震频次高、发震时间集中的特点。序列主要起伏活动可以分为3个时段:主震后10天,余震强度衰减不明显g此后的2次起伏活动,地震活动分别表现出平静-增强(震级爬升)一发生强震和增强(震级爬升)一平静一再增强(震级爬升)一发生强震的特点;在序列早期阶段,震级一频度无法拟合成1条直线,G—R关系在低震级段和高震级段呈现2个线性段;在Ms5.8地震前h值有变小的趋势,且接近1;而Ms5.8地震后h值明显增大;Ms5.5地震后15天序列衰减比较慢,P值为0.76;Ms5.8地震后15天序列衰减较快,P值为1.17。
薛艳曾宪伟刘桂萍蔡宏雷
关键词:地震定位地震序列
全文增补中
华北地区大地震的长余震序列被引量:4
2013年
作为活化的古老克拉通,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非常频繁。上世纪60年代以来,华北地区曾经发生了1966年邢台M7.2,1975年海城M7.3和1976年唐山M7.8等地震。2012年5月28日,在唐山地震震源区又发生了M4.8地震,引起了国内外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此次地震是1976年唐山地震的余震,还是唐山地区乃至整个华北地区新一轮地震活动开始的预兆。本文利用华北地区过去40多年的地震活动资料,研究了邢台、海城和唐山地区的地震活动。研究结果显示,邢台、海城和唐山地区过去30多年的小震活动明显高于这些地区大震前的地震活动及华北地区的背景地震活动,应是余震。同时由GPS资料计算的邢台、海城和唐山地区的地壳水平应变率也明显高于华北地区的背景值。这些小震活动和地壳水平应变率同时表明邢台、海城和唐山强震区的余震数十年后仍在持续。震后粘性松弛可能是华北地区长时间余震持续的主要原因。
王辉刘勉李振曹建玲荆燕
关键词:强震地壳形变
张家口—渤海地震活动带中东段地壳剪切波分裂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张家口—渤海地震活动带是我国华北地区一条重要的地震带。该区域的主压应力场方向为近EW向。本文利用2005年9月—2010年9月首都圈地区地震台站记录到的数字波形资料,采用SAM方法(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法),研究讨论张家口—渤海地震带中东段地壳介质各向异性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张渤活动带中部及以东区域总体的优势方向明显,为近EW方向。横跨张渤活动带两侧的快剪切波优势偏振方向的空间分布显示,地震带北侧燕山隆起区内、地震带范围内和地震带南侧华北盆地内的快剪切波优势偏振方向均为近EW方向,差异不大。
孙进石玉涛赵博高原
关键词:地壳各向异性剪切波分裂偏振
利用高频GPS数据研究汶川地震引起的近场地表运动学特征被引量:3
2013年
利用单历元定位方法处理2008年汶川Ms8.0级地震震中附近GPS连续站1 Hz数据,获取近场地壳运动学特征。观测结果表明,测站运动的方向和幅度不仅与测站与震中距离相关,而且与破裂带的距离相关,近场运动学的复杂性反映了震源破裂过程具有逆冲和走滑的特征。距震中最近的郫县站最大运动学位移EW方向超过100 cm,NS方向达到70 cm,其GPS位移和强震仪得到的位移一致。对12个GPS测站的运动学位移与永久静态位移进行对比,发现6个测站前者明显大于后者,5个测站二者大小相当,成都站前者小于后者。
苏小宁孟国杰廖华张素灵
关键词:GPS连续站高频数据震中
球体位错理论在2011年日本强震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0
2012年
利用球体位错理论计算了2011年日本强震产生的远场同震位移与应变,并利用GPS远场数据修正了该强震的总地震矩。结果表明:1)利用球体位错理论计算得到的理论水平位移场显示,垂直于发震断层的广大区域同震位移较大,位移矢量总体都指向震中地区,震中距约5 000千米的地方亦产生了3 mm以上的同震水平位移。理论位移与远场GPS观测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2)比较两个独立断层模型对应的理论同震位移场发现,震源西部地区远场位移总体上只有1%~4%的微小差异,而东部广大海域的差异则达到同震信号的6%~15%,震中周围差异更大。该差异表明,相对于震源仅局域覆盖的日本本土GPS观测数据对2011年日本强震的断层滑动分布模型的约束能力有限;3)依据中国及邻区的远场GPS同震观测数据修正2011年日本强震的总地震矩,把该地震释放的总能量约束在(3.24~4.96)×1022Nm,相应的矩震级为Mw8.97~9.10;4)2011年日本强震在华北地区产生的同震应变与该区的长期应力变化背景场大体相反,表明该强震使华北地区的地壳产生了松弛效应。
付广裕
关键词:矩震级
利用两次新疆于田M_S7.3地震对图像信息方法可预测性的检验被引量:10
2015年
以青藏构造块体为研究区域,采用以往利用图像信息方法预测M7.0地震得到的较好的计算参数(网格尺度为1平方度,预测时间窗口为8年),系统计算了青藏构造块体1993年以来的"地震热点"图像,特别研究了两次于田MS7.3地震前后的图像信息演化过程,并通过ROC方法和R值评分方法检验,对图像信息方法在该地区的预测效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 2008年3月21日于田MS7.3地震和2014年2月12日于田MS7.3地震均发生在地震热点上,且发生在平均发震概率随时间变化的峰值点年份.2在回溯性检验的时间段内青藏构造块体共发生9次M≥7.0地震,其中6次地震前震中附近均有稳定的地震热点出现,包括两次于田MS7.3地震.1996年喀喇昆仑山口MS7.1地震及2008年汶川MS8.0地震只在个别预测时间窗内出现地震热点,并没有出现稳定的地震热点演化过程,而1996年丽江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则没有出现地震热点.该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存在差异,值得进一步研究.3 ROC检验和R值评分结果均显示图像信息方法在本文采用的模型参数下对大地震具有较好的中长期预测效果.本文还根据目前存在的地震热点给出了青藏高原块体2014年以后M7.0地震发生概率高的3个可能地区.
夏彩韵张永仙张小涛吴永加
利用最小二乘配置方法研究张家口-渤海地震带周边地区应变场被引量:7
2012年
利用张家口-渤海地震带周边地区1999、2001、2004、2007、2008、2009年6期143个GPS站的流动观测数据,给出了1999—2009年张家口-渤海地区水平形变运动速度场,并应用最小二乘配置方法获得了区域应变场分布图像和形变图像。区域形变分布初步显示:1)相对于欧亚板块,其年平均最大变化为5~6 mm/a;2)张家口-渤海地震带具有2.0 mm/a左右的左旋走滑运动,其耦合深度为25~45 km;3)研究区内最大剪切应变为3×10-8/a,高值区集中在北京-天津及唐山地区。
金红林胡新康王阅兵
关键词:最小二乘配置应变场GPS
2000年苏门答腊M_S8.0地震对缅甸M_S6.5地震动态应力触发作用及影响因素被引量:4
2012年
根据地震动态触发理论,计算了2000年苏门答腊MS8.0,地震在缅甸MS6.5地震破裂面上产生的动态库仑应力:正峰值为1.357 5 MPa,负峰值为-1.113 5 MPa。峰值大于地震触发阈值0.01 MPa,苏门答腊地震的发生对缅甸地震具有一定的触发作用。在计算过程中发现,主震基本参数、传播过程中介质参数和被触发地震断层参数的准确性对计算结果有较大影响。
张彬陆远忠刘耀炜杨选辉荆燕方震
关键词:应力
三维基准转换的约束加权混合整体最小二乘的迭代解法被引量:13
2012年
基于传统的三维基准转换方法及经典最小二乘(LS)理论,引入混合整体最小二乘(LS-TLS)的原理,在此基础上,根据测量平差原理建立附有约束条件的加权模型,并通过Euler-Lagrange逼近法推导出含有初始值的迭代算法,解决了模型与实际测量条件更加匹配的问题;给出了该模型下三维基准转换的实例,并分析了不同条件下权因素的影响。
葛旭明伍吉仓
关键词:三维坐标转换加权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