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SKLLQG1107)
- 作品数:3 被引量:41H指数:3
- 相关作者:胡邦琦李国刚布如源赵美训王利波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更多>>
- 发文基金: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山东半岛沿岸海域表层沉积物的常量元素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17
- 2012年
- 通过对山东半岛近海274个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和常量元素的系统研究,探讨了该海域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山东半岛近海海域表层沉积物的常量元素较为稳定,主要由SiO2、Al2O3、Fe2O3、MgO、CaO、Na2O和K2O组成,其中SiO2和Al2O3含量最高,分别为65.3%和12.5%;常量元素含量与沉积物类型密切相关,SiO2含量随沉积物类型变粗而逐步降低;Al2O3、Fe2O3、MgO、MnO、P2O5和K2O含量随沉积物类型变细逐步增大;TiO2和Na2O含量基本不受沉积物粒度的影响;受黄河沉积物的影响,CaO含量在黏土类型沉积物中迅速升高。常量元素相关性和R型正交旋转因子分析表明,研究区内常量元素可划分为3类,第1类包含SiO2、Al2O3、Fe2O3、MgO、K2O、TiO2、P2O5、TOC,代表了陆源碎屑沉积;第2类主要由CaO、CaCO3组成,代表了海洋生物作用;第3类由Na2O、MnO组成,代表了海洋化学沉积作用。研究区内大部分表层沉积物的化学风化指数(CIA)为50~65,沉积物的物源变化可能对CIA起主要的控制作用。CIA和TiO2/Al2O3比值共同指示黄河源沉积物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沿岸海域,与陆源因子F1的得分系数基本一致,其分布模式与研究区海洋环流和地形特征密切相关。
- 李国刚胡邦琦李军布如源杨敏窦衍光
- 关键词:黄河
- 南黄海中部泥质区7200年以来东亚冬季风变化的沉积记录被引量:19
- 2012年
- 对南黄海中部泥质区的三个柱样(ZY-1,ZY-2和ZY-3孔)进行了AMS14C测年、沉积层序以及沉积物敏感粒级的分析.结果表明此三孔的岩性上下均一且沉积连续,均为黏土质粉沙,是全新世高海平面以来的沉积产物.ZY-1,ZY-2和ZY-3孔的粒度垂向变化特征基本一致,主要受控于现代黄海环流体系中冬季风驱动的黄海近岸海流的强弱,间接反映了东亚冬季风强弱变化.利用ZY-1,ZY-2和ZY-3孔的沉积物敏感粒级获得了近7200年来高分辨率的东亚冬季风替代指标,发现在7.2~4.2ka期间东亚冬季风强盛且波动大,4.2~1.8ka期间东亚冬季风表现为中等强度且比较稳定,东亚冬季风强度在1.8~0ka期间虽较弱,但在此阶段后期略有上升.中全新世以来,南黄海中部泥质区所记录的东亚冬季风变化趋势在千年尺度上与已报道的东亚夏季风强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主要受控于轨道驱动的太阳辐射量冬、夏季季节性变化差异;但在百年尺度上东亚冬季风增强事件则与夏季风减弱事件相对应,呈现反向变化,可能是对太阳活动减弱的敏感响应.
- 胡邦琦杨作升赵美训Yoshiki SAITO范德江王利波
- 关键词:东亚冬季风太阳活动中全新世
- 黄河三角洲北部悬浮体和颗粒有机碳的分布与影响因素被引量:6
- 2012年
- 2008年12月对黄河三角洲北部及其毗邻海域悬浮体浓度(SSC)和颗粒有机碳(POC)进行了研究,并结合该海域水文资料,分析了该区冬季SSC和POC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冬季研究区水体中的SSC变化范围较大(5~1064mg/L),表、底层的SSC高值区(>600mg/L)均呈条带状分布于废弃神仙沟-钓口三角洲附近海域,且随水深加大SSC快速降低(<50mg/L).冬季海水中的POC变化于17~640μg/L,表、底层POC的分布模式基本一致,均表现为POC高值区(>400μg/L)集中于近岸海域,渤海中部POC仅为20~50μg/L左右,但底层POC向渤海湾中部扩散范围比表层大.POC和SSC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该海区近岸浅水区沉积物再悬浮是影响研究区POC空间分布的重要原因.冬季SSC和POC高值区与最大侵蚀区、波致底切应力>0.2N/m2的区域相对应,表明在冬季强海洋动力条件下,废弃神仙沟-钓口三角洲叶瓣前缘不仅是沉积物的"源",也同样是颗粒有机碳的"源".
- 胡邦琦李国刚布如源李军张永明赵京涛
-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悬浮体颗粒有机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