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12DQ009)

作品数:5 被引量:29H指数:3
相关作者:李霞张志慧曲均浩李亚军刘希强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省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星火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地震
  • 2篇断裂带
  • 2篇沂沭断裂带
  • 2篇裂带
  • 1篇地震构造
  • 1篇地震活动
  • 1篇地震矩
  • 1篇地震识别
  • 1篇震前
  • 1篇震源
  • 1篇震源深度
  • 1篇双差定位
  • 1篇双差定位法
  • 1篇速率
  • 1篇平均波速比
  • 1篇强震
  • 1篇强震前
  • 1篇重复地震
  • 1篇转换带
  • 1篇库仑破裂应力

机构

  • 5篇山东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地震局
  • 1篇中国地震台网...
  • 1篇安徽省地震局

作者

  • 4篇李霞
  • 2篇曲均浩
  • 2篇张志慧
  • 1篇崔鑫
  • 1篇宋金
  • 1篇李希亮
  • 1篇董晓娜
  • 1篇张玲
  • 1篇赵瑞
  • 1篇刘瑞峰
  • 1篇王冬雷
  • 1篇鹿子林
  • 1篇蒋长胜
  • 1篇张慧峰
  • 1篇李金
  • 1篇石玉燕
  • 1篇钟普浴
  • 1篇闫德桥
  • 1篇刘希强
  • 1篇周彦文

传媒

  • 2篇地震
  • 2篇地震研究
  • 1篇中国地震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苍山地震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与地震活动相关性探讨被引量:2
2012年
本文收集了苍山地震周围断层的几何参数和运动学参数,选择不同的接受断层,研究了苍山地震库仑应力变化对余震及周边断层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苍山地震正的库仑应力变化对余震活动有促进作用,大部分苍山余震分布于库仑应力变化增加区域,应力增加量值为0.003~0.005MPa。通过对比该地区苍山地震前后16年的地震资料,发现苍山地震正的库仑应力变化对苍山断裂附近地震活动增强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对于周边其他断层,由于距离较远,库仑应力变化量较小,苍山地震库仑应力变化的影响可以忽略。
曲均浩李金石玉燕宋金崔鑫王冬雷鹿子林张志慧
关键词:库仑应力苍山地震触发作用地震活动
沂沭断裂带及附近地区分段平均波速比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以山东省数字地震台网产出的观测报告为基础,将沂沭断裂带及附近地区划分成4个子区域,利用多台和达法分别计算出了2002年1月至2012年4月各个子区域内中小地震平均波速比,并对其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郯城—高桥段、莱州湾及附近海域平均波速比略低于孟疃—潍坊段和新沂—宿迁段,沂沭带主干断裂波速比基本分布在1.69~1.73之间,胶东半岛北部海域(120.5°E以东区域)波速比明显偏低,最低值为1.63;(2)研究区中小地震震源深度与其波速比没有明显相依关系,震源深度优势分布范围为5~20km,反映了研究区中、上地壳介质的横向不均匀性;(3)波速比计算中,台站数目越多波速比计算误差越小,合适的空间范围的划分能更真实反映介质的变化。
李霞周彦文赵瑞刘瑞峰钟普浴王峰
关键词:沂沭断裂带平均波速比
沂沭断裂带重复地震识别及断裂深部活动速率的估算
2014年
利用山东及邻区数字地震台网2001—2012年的地震观测报告及波形资料分析了沂沭断裂带及周缘地区的地震活动并利用识别出的重复地震估算了断层深部滑动速率。重新定位后的地震图像清晰展示了沂沭断裂带南北两段及东西两侧地震活动的显著差异,在研究时段内,60%以上的地震发生在沂沭带东侧的两条断裂上,震源深度分布与研究区的深部构造吻合。根据波形意义上相似地震(cc≥0.8)的定义,识别出了沂沭断裂带及其周缘相似地震共50例,组成相似地震对和多重相似地震对共19组,相似地震对的复发间隔较为随机,从数小时到数百天不等。通过对相似地震对震源位置一致性的强约束后,基于1组重复地震估算出安丘-莒县断裂在地表以下5.9km处的滑动速率估计值为2.19mm/a,与GPS和地质等浅表观测的滑动速率值基本一致。
李霞洪德全曲均浩龙政强李希亮张玲
关键词:重复地震滑动速率B值沂沭断裂带
山东及邻区地震的重新定位及其与活动构造的关系被引量:16
2012年
对山东及其邻区1975~2010年发生的地震经震相到时数据校正后,用双差定位(Hypodd)和Hypoinverse 2000定位法对其进行重新定位,分析结果表明:重新定位的地震在空间分布上与区域构造结合更为紧密,震源深度的分布与人工地震勘探所推测的断裂相吻合;研究区地震多发生在5~25km深度范围内,分别在10km和16km左右存在两个明显的优势分布层,推断为这两个优势分布层分别位于上地壳底面和中地壳;地震活动图像表明中强震易发生在上下地壳交界的脆-韧转换带内,是区域应力作用下深部构造动力与浅层断裂运动变形的结果。
李霞刘希强李亚军董晓娜张慧峰
关键词:双差定位法地震构造震源深度
1989年以来华北地区中强震前地震矩加速释放空间扫描特征的研究被引量:8
2015年
利用地震矩释放程度m值对1989年以来华北地区12次MS≥5.0中强地震前的矩加速释放现象进行了研究。基于删除余震后的地震目录,提取了与矩加速释放相关的特征时—空尺度作为AMR现象在华北地区的扫描模型参数。采用震前1年逐3个月的扫描方式,得到了12次震例在震中附近与时间相依的m值的空间演变图像,并考察了震前震源区附近的Benioff应变释放情况。结果表明,华北地区MS5.0~5.5地震前AMR现象与实际震中和发震时刻的关联性不明显;而MS5.6~6.4地震前67%的震例在震中附近出现稳定和集中分布的矩释放加速区域,说明华北地区MS≥5.5中强震前AMR现象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利用AMR现象对未来中强震发震地点的预测有一定的潜能和可挖掘性,但仍需其他方法相互佐证。
李霞蒋长胜闫德桥张志慧尹相好陈传华王铮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