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A810012)

作品数:29 被引量:181H指数:7
相关作者:申建林邱雨谭诗赞徐芳蒋田鹏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重庆市委党校乐山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2篇政治法律
  • 5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6篇民主
  • 12篇协商
  • 11篇协商民主
  • 7篇公共
  • 5篇公共领域
  • 4篇政协
  • 4篇人民
  • 4篇人民政协
  • 4篇民政
  • 3篇政府
  • 2篇舆论
  • 2篇预算民主
  • 2篇政治
  • 2篇自治
  • 2篇网络时代
  • 2篇网络舆论
  • 2篇公共预算
  • 2篇公共治理
  • 2篇公民
  • 2篇共治

机构

  • 28篇武汉大学
  • 1篇中南民族大学
  • 1篇乐山师范学院
  • 1篇重庆市委党校

作者

  • 13篇申建林
  • 7篇邱雨
  • 6篇谭诗赞
  • 5篇徐芳
  • 4篇蒋田鹏
  • 3篇姚晓强
  • 2篇周岑银
  • 1篇张继兰
  • 1篇陈捷

传媒

  • 3篇湖北社会科学
  • 2篇湖北经济学院...
  • 2篇广西社会主义...
  • 1篇世界民族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云南行政学院...
  • 1篇长白学刊
  • 1篇理论探讨
  • 1篇江淮论坛
  • 1篇学术界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学习与实践
  • 1篇求实
  • 1篇甘肃理论学刊
  • 1篇云南社会科学
  • 1篇宁夏社会科学
  • 1篇理论月刊
  • 1篇社会科学动态
  • 1篇广西大学学报...
  • 1篇领导科学论坛

年份

  • 7篇2019
  • 2篇2017
  • 9篇2016
  • 3篇2015
  • 7篇2014
  • 1篇2012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协商民主视角下的中国参与式预算实践及其前景展望——基于浙江温岭、河南焦作和云南盐津的比较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协商民主在政府预算领域中的运用催生了参与式预算。作为一种政府协商形式,参与式预算为普通公民通过对话、协商形式参与政府预算决策提供了新的合法渠道。基于浙江温岭、河南焦作和云南盐津三地参与式预算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参与式预算是政府、市场、社会和公民等多元主体合力的产物。中国参与式预算在协商实践中是一种政府主导的咨询性协商参与模式,这种协商模式与协商民主的规范性要求之间依旧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基于协商民主的视角来推进中国的参与式预算实践,需要将协商民主的普遍性原理与各地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实现从政府主导的咨询性协商参与向纳税人主导的决策性协商参与的转变。
谭诗赞
关键词:协商民主参与式预算政府预算
从代议走向参与——卡罗尔·佩特曼对参与式民主的追求被引量:1
2012年
自由主义民主理论所提出的代议民主制因突破了现代民族国家地域和人口的限制而成为现代民主制的实践形式,而当代美国民主理论家佩特曼对这种主流民主形式提出了质疑,力图恢复参与和自治的民主理想,为此,她提出了从工业领域的参与到社会政治参与扩展的新思路,从而将非参与的代议民主推向参与民主的新阶段。当然,佩特曼的参与式民主理论中有关参与的条件、高层次部分参与的可行性以及工业参与向参与型社会的扩展等问题,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参与式民主制如何在实践中有效运行,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申建林蒋田鹏
关键词:代议制民主
协商、文化差异与原住民自治被引量:5
2014年
多元社会中的文化差异导致少数民族群体在政治决策中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尤其在强调理解和考虑政治共同体所有成员的观点与利益的协商民主条件下;由此,政治决策的合法性将受到质疑并被严重削弱。本文通过原住民群体与主流社会的鲜明对比,展示了文化的不可通约性、理性互惠原则和民主政治决策达成等方面所凸显的困境,进而肯定了在多元文化社会中协商民主的治理价值。此外,本文还审慎地提出赋予原住民群体以自治权,将其视为一种避免造成少数民族群体的政治弱势和维护政治共同体的合法性的有效途径。
乔治.M.瓦拉德兹周岑银
关键词:协商民主文化差异政治合法性
参与、建构与治理:网络公共领域的政府之维被引量:10
2019年
经典定义中的公共领域是作为与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权力机关相抗衡的舆论领域而存在的,即政府主要是公共领域的批判对象,而公共领域则是政府倾向于压制的对象。依托网络平台而产生的网络公共领域使政府角色发生了多重转型。在网络公共领域中,政府从公共领域的作用客体变为了公共领域的参与者;政府还通过在网络空间中开设、建立一些公共交往平台而成为网络公共领域的建构者;针对网络公共领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失范和乱象问题,政府也成为保障公共领域良性发展的治理者。网络公共领域中政府角色的转型实质上体现了政民关系的根本性变化。中国政府在网络公共领域的参与、建构和治理方面都有所作为。
邱雨申建林
关键词:网络社会互联网治理网络公共领域网络治理
协商民主理论的决策合法性构建及其批判被引量:3
2014年
代议制民主的决策合法性危机引起了协商民主理论的反思。协商民主理论通过对公民平等而直接参与的诉求、决策程序正当性的制度设计、公共理性的运用和对共识与公共利益的价值追求,从价值和程序两方面来努力重建决策的合法性。协商民主理论关于决策合法性构建的这些努力同样也遭到了当代现实主义、社会选择理论和差异民主理论的批判,它们抓住协商民主理论中的内在差异与共识、合法性与合理性两对矛盾对其决策合法性的构建功能质疑。虽然协商民主理论的决策合法性构建还存在有待完善的地方,但与代议制民主的决策模式相比较,协商民主理论无论从程序上还是从价值上,都为决策合法性注入了更多的活力。
申建林姚晓强
关键词:协商民主理论
参与式预算的中国实践、协商模式及其转型——基于协商民主的视角被引量:8
2016年
政府的公共预算不只是度量财政收支的会计过程,更是公共利益权威性分配的政治过程,政府预算的公共性与民主性问题是中国预算制度改革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协商民主理论的兴起为参与式预算的全球扩展提供了理论支撑,近10多年来,中国基层政府进行了参与式预算的改革与探索,采取了普通公民建议与人大代表决策对接,以及人大代表与普通公民共同决策两种参与形式,从预算参与的协商主体、协商路径和协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来看,中国参与式预算属于政府主导的咨询性协商模式,该模式离成熟的协商民主存在一定差距而只具有过渡性质,因而急需实现预算协商模式的转型,其中包括公共协商的三个"重心转移":协商主体重心从政府向纳税人转移,协商路径重心从依靠权力精英自上而下的"内输入"向依靠社会组织和民众自下而上的"外输入"转移,协商功能重心从咨询性协商向决策性协商转移,协商模式转型有助于提升中国参与式预算的协商民主内涵。
申建林谭诗赞
关键词:参与式预算协商民主
网络时代公共领域的转型契机被引量:1
2019年
公共领域是指位于公共权力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的一个意见领域,它以私人公众的话语交往为作用机制,力图建构起保障公共权力公共性的道义力量。在传统媒体时代,公共领域受到借由传统媒体"赋权"的政治和商业力量的裹挟而发生变异和式微,网络时代的到来以其迥异于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而为公共领域带来了转型的福音。通过分析,我们认为,网络空间满足了公共领域的三个基本构成要件,即公共权力领域与私人领域相对分离的基础上自由交往的私人公众,作为平等自由交往平台的网络空间以及政治和商业因素的侵蚀减弱下形成的网络话语交往和网络舆论,在此意义上,网络时代和网络空间确实成为公共领域转型的契机。
邱雨
关键词:网络时代公共领域网络舆论
多维互动: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发展的路径创新被引量:3
2017年
协商民主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民主价值偏好,而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则是中国协商民主建设的优先选择。充分发挥政协协商的民主价值需要推动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与时俱进:这不仅需要加强政协协商与社会协商之间的有效对接,同时更需要加强政协协商与党委和政府工作的有效衔接,通过"普通公民—政协公民论坛—人民政协"之间的"上下联动"和"人民政协—政党—政府"之间的"左右互动",共同形成一个"普通公民—政协公民论坛—人民政协—政党—政府"的"多维互动"结构。
谭诗赞陈捷
关键词:协商民主公民论坛
公共治理在中国的适用性争议与治理局限性
2016年
兴起于西方社会的公共治理理论对中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国家治理"热的现象就是其影响的一种折射。但"国家治理"热并不能说明公共治理在中国是适用的。公共治理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还存在着争议。对公共治理在中国的适用性持否定观点的学者给出的理由是:中国面临的问题不是公共治理所要解决的对象,中国没有发达的公民社会和公民理性参与的能力等实施公共治理的条件,以及中国政治权威对公共治理的排斥。事实上,中国已经出现了有利于实施公共治理的条件,公共治理在中国是具有适用性的,然而公共治理的实践范围和实践价值是有局限性的,它并不能成功地解决所有的中国问题。
姚晓强徐芳
关键词:公共治理
变动社会中的改革共识:从肯定型到诉求型被引量:2
2019年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广泛的改革共识作为价值基础和内驱动力。深度探究改革共识的形态,对于理解改革共识的演变规律以及探索改革共识的有效凝聚之道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以一种整全性的视角对改革共识的形态进行历时性考察,可以发现伴随改革开放的进程,公民主要形成了两种形态的改革共识:肯定型改革共识和诉求型改革共识。改革共识形态变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变动中的中国社会之产物。新时代凝聚改革共识需要加强改革环境的契合性建构、改革实践的回应性建构以及公民认知的认同性建构。
邱雨
关键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