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2008ZX10001-006)

作品数:20 被引量:125H指数:7
相关作者:李太生韩扬邱志峰李雁凌吴昊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协和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广州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病毒
  • 8篇艾滋病
  • 6篇HIV/AI...
  • 6篇病毒治疗
  • 5篇免疫缺陷
  • 4篇人类免疫
  • 4篇人类免疫缺陷
  • 4篇人类免疫缺陷...
  • 4篇缺陷病
  • 4篇细胞
  • 4篇免疫缺陷病
  • 4篇免疫缺陷病毒
  • 4篇HIV/AI...
  • 3篇缺陷综合征
  • 3篇综合征
  • 3篇淋巴
  • 3篇免疫缺陷综合...
  • 3篇抗病毒
  • 3篇抗病毒治疗
  • 3篇获得性

机构

  • 6篇北京协和医院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北京地坛医院
  • 2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广州市第八人...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复旦大学上海...
  • 1篇德国鲁尔大学
  • 1篇解放军第30...
  • 1篇北京结核病控...
  • 1篇黑龙江省农垦...
  • 1篇郑州市第六人...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 1篇切斯特大学

作者

  • 6篇李太生
  • 4篇李雁凌
  • 4篇邱志峰
  • 4篇韩扬
  • 4篇吴昊
  • 3篇左玲燕
  • 2篇张彤
  • 2篇郜桂菊
  • 2篇梁洪远
  • 2篇谢静
  • 2篇刘龙
  • 2篇李鑫
  • 2篇肖江
  • 2篇韩宁
  • 2篇林可可
  • 2篇赵红心
  • 2篇杨涤
  • 1篇叶俊杰
  • 1篇吴鹏
  • 1篇张复春

传媒

  • 5篇中华内科杂志
  • 3篇中国艾滋病性...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中华检验医学...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北京医学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皮肤性病...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细胞与分子免...

年份

  • 1篇2013
  • 3篇2012
  • 7篇2011
  • 7篇2010
  • 2篇2009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引物小型集合HIV核酸检测技术的建立及在男男性接触者急性感染检测中应用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 建立结合多重反转录巢式PCR技术检测HIV RNA的小型集合NAT,用于MSM人群急性感染的筛查诊断.方法 利用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期间从3名HIV窗口期感染者、30名HIV慢性感染者、97名健康人采集冻存的EDTA抗凝血浆建立小型集合NAT.将10份待测标本混合组成1个集合,离心富集病毒,提取RNA 针对HXB2的nt5783-nt6228和nt1235-nt2012区分别设计2对引物 采用多重RT-PCR、巢式PCR扩增2个目标区的核酸片段,对结果阳性的集合中标本进一步分别检测.确定小型集合NAT的灵敏度,并进行验证.应用建立的方法对1 005份与上述标本同一时期收集的MSM人群的HIV抗体阴性血浆进行检测.结果 (1)成功扩增出目标区的2条特异性片段,灵敏度为162拷贝/ml (2)对3份HIV窗口期感染者标本用小型集合NAT方法盲法验证的结果和预期一致 (3)用多重RT-PCR和巢式PCR对30份HIV抗体阳性标本检测,阳性率100%(30/30) (4)发现1 005份血浆标本中有1份为HIV RNA阳性,追踪随访发现HIV-1抗体转阳.结论 本研究中建立多引物小型集合RT-PCR、巢式PCR结合的小型集合NAT的敏感性好,可用于MSM人群HIVG感染窗口期筛查检测.
吴亚松刘志英焦艳梅魏飞力徐萌张彤黄晓婕张福杰陈德喜徐小宁吴昊
关键词:HIV感染HIV-1核酸扩增技术
广东地区345例HIV/AIDS患者死亡原因分析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探讨广东地区HIV/AIDS病例的死亡原因。方法对345例HIV/AIDS住院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某医院HIV/AIDS住院患者3406例,死亡345例,病死率10.13%。自2005年实行免费抗病毒治疗以来,病死率较前下降。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者病死率为14.61%(299/2046),与≥200个/μl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CD4^+下降,病死率上升。(2)机会性感染累及99.42%(343/345)死亡病例,共出现机会性感染924例次,与死亡直接相关的占84.64%。机会性感染以真菌和细菌感染最常见,感染部位以肺部、口腔、全身播散性、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败血症、皮肤软组织感染为主,其中重症肺炎、播散性青霉菌病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艾滋病指征性机会性感染占29.65%。引起HIV/AIDS死亡的因素还有机会性肿瘤、HIV相关性疾病及艾滋病非相关性疾病等,占15.36%。无接受有效的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RRT)亦构成死亡的因素,其中接受HARRT者疗程超过3个月只占6.96%。结论终末期艾滋病患者病死率极高,机会性感染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HIV/AIDS的早期诊断和积极控制机会性感染,及时有效HAART治疗是提高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
黄丽芬唐小平蔡卫平雷春亮张复春陈伟烈叶晓新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CD4^+T淋巴细胞
23例HIV/AIDS病人HAART致乳酸酸中毒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过程中,出现乳酸酸中毒的情况,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以进一步采取预防措施,降低其发生率和致死率。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HAART时间及不同方案发生乳酸酸中毒的情况。结果 2010年1月-2011年8月收治的住院病人中,已经进行HAART的共1 115例,出现高乳酸血症者74例,占6.64%;发生乳酸酸中毒的病人23例,发生率2.06%。所有发生乳酸酸中毒的病人都采用含司他夫定(D4T)的方案。经过综合治疗的18例治愈,死亡5例,总死亡率21.74%(5/23)。HAART 6个月以上及应用含D4T方案的病人发生率最高,为4.41%(23/521)。结论乳酸酸中毒的发生率虽低,致死率高,且临床表现多不典型,易被误诊、漏诊;危险因素包括肥胖、女性、合并HCV应用干扰素利巴韦林治疗的病人、以及同时合并其他机会性感染病人等。
刘春礼刘旭辉侯明杰李虹陈昭云何云樊素琴赵清霞孙燕杨萱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乳酸酸中毒
资源有限地区HIV/AIDS疾病进展监测及抗病毒治疗疗效评价的替代指标被引量:1
2010年
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血浆病毒载量是监测HIV/AIDS疾病进展及评价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疗效的两项关键指标。目前公认的主流检测手段包括:经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淋巴细胞计数,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血浆HIVRNA。这两种方法均要求专门仪器及配套试剂,价格昂贵,对操作者要求也较高,难以在资源有限地区广泛应用。因此,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简便、费用相对低廉、结果可靠的替代指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李太生谢静
关键词:HIV/AIDS疗效评价疾病进展抗病毒治疗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HIV-1潜伏感染人Jurkat T细胞模型的建立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建立Ⅰ型艾滋病病毒(HIV-1)潜伏感染人Jurkat T细胞的模型,为进一步研究HIV-1潜伏感染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一种表达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HIV-1假病毒感染人Jurkat T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分选出GFP-细胞群,之后经激活剂曲古抑菌素A(Trichostatin A,TSA)刺激后,再次采用流式细胞术分选出GFP+细胞,并通过有限稀释法制备获得单克隆细胞系。利用流式细胞术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单克隆细胞系在TSA刺激前后的GFP+细胞比例及HIV-1病毒抗原p24;并用Alu-长末端重复序列(LTR)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PCR)检测单克隆细胞系中HIV-1基因组的整合情况。结果获得了5株HIV-1潜伏感染的Jurkat单克隆细胞系,对这5株单克隆细胞系分别进行激活剂处理,发现无论是GFP表达细胞比例或HIV-1病毒蛋白p24抗原的表达,皆显著高于激活剂处理前的背景表达水平(P<0.05);并能从这5个单克隆细胞系基因组中扩增出针对HIV-1基因组的特异条带。结论已获得的5株单克隆细胞系具有HIV-1潜伏细胞的生物学特点,表明已成功地建立了HIV-1潜伏感染细胞模型。该模型可用于各种药物或激活剂的筛选和检测,也为进一步研究HIV-1潜伏感染机制奠定了工作基础。
李琳仇超李亮助刘爱平邱趁丽周明哲张晓燕徐建青朱焕章
关键词:JURKATT细胞系绿色荧光蛋白
艾滋病合并耐多药结核杆菌感染1例报告
2011年
患者男,19岁,因间断发热3个月,发现HIV抗体阳性3d于2010年7月16日入院。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在当地诊所对症治疗,效果不佳。2周前在外院就诊,考虑合并结核感染可能性大,予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治疗.体温仍波动于38.0~39.5℃。
于艳华赵秀英郭彩萍刘晓雪王甦民吴昊
关键词:结核杆菌感染耐多药艾滋病HIV抗体阳性间断发热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患者骨密度的影响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 评价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对HIV感染患者骨密度(BMD)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07-2008年间50例接受HAART的HIV/MDS患者(治疗组)、12例未用HAART的HIV/AIDS患者(未治疗组)、2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采用双能X线BMD吸收仪(DEXA)测定BMD以及T值,分别对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组中19例(38.0%)患者发生骨量减少,1例(2.0%)患者发生骨质疏松.对照组中5例(25.0%)发生骨量减少,无骨质疏松者.未治疗组中6例(50.0%)患者发生骨量减少,2例(16.7%)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未治疗组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2).HIV/AIDS组(包括未治疗组和治疗组)的股骨、股骨颈、大粗隆的BMD[(0.97±0.14)、(0.91±0.13)、(0.76 4-0.12)g/cm2]明显低于对照组[(1.04±0.12)、(0.98±0.14)、(0.84±0.11)g/cm2,P〈0.05];而未治疗组和治疗组的B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中,骨量减少/骨质疏松与体重〈60 kg(r=0.074,P=0.004)、使用HAART前血浆病毒载量(r=5.103,P=0.021)呈正相关.结论 未接受HAART的HIV/AIDS患者较健康人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发生率高.HIV/MDS患者BMD较健康人低,接受HAART和未接受HAART治疗的HIV/AIDS患者BMD相当.接受HAART患者中,体重〈60 kg、治疗前HIV RNA是发生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郭伏平于晓波罗玲韩扬邱志峰左玲燕李雁凌余卫李太生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骨密度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广东地区762例住院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患者机会性感染分析被引量:45
2010年
目的 探讨广东地区HIV/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的特点及其与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762例HIV/AIDS住院患者机会性感染发生情况及其外周血CD4+进行分析.结果 762例患者中,704例(92.39%)发生机会性感染,共发生感染1428例次,其中真菌、细菌、病毒感染分别占38.38%、36.20%和7.77%.以肺部、口腔、皮肤、消化道感染、败血症及其他全身播散性疾病为主,分别占33.05%、26.89%、10.29%、8.96%、6.58%和9.94%.CD4+≥2001μ1的患者机会性感染率为75.74%(103/136),而CD4+〈200/μl的患者则为96.01%(601/6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的AIDS指征性机会性感染均发生在CD4+〈200/μl患者,其中81.97%的耶氏肺孢子菌肺炎(PCP)、71.43%的巨细胞病毒(CMV)视网膜炎及所有的隐球菌脑膜炎、播散性隐球菌病、播散性组织胞浆病、播散性鸟型分枝杆菌病(MAC)、播散性青霉病及弓形虫脑病均发生在CD4+〈50/μ1的患者.结论 广东地区HIV/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主要病原为真菌、细菌、病毒等,以肺部、口腔、皮肤、胃肠道和全身播散性感染为主.CD4+水平越低,机会性感染特别是指征性机会性感染越常见,CD4+对机会性感染发生的预测、预防和早期诊断与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黄丽芬唐小平蔡卫平陈谐捷雷春亮李凌华张复春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机会致病菌感染
中国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奈韦拉平血浆药物浓度与疗效和肝毒性发生的关系被引量:1
2012年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HIV感染者奈韦拉平(NVP)血浆药物浓度与疗效和肝毒性发生的关系。
王佳寇惠娟付强李雁凌朱珠叶敏韩扬邱志峰左玲燕马庆李太生
关键词:血浆药物浓度奈韦拉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疗效
梅毒合并艾滋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与预防被引量:7
2010年
随着社会的发展,梅毒合并艾滋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同时感染艾滋病病毒(HIV)会影响密螺旋体感染的诊断、自然病史、治疗及预后。该文针对梅毒合并HIV感染的临床表现、诊断、预防、治疗、疗效判定、预防复发、治疗失败的应对措施,以及妊娠梅毒对之进行了综述。
孙伟黄舒燕吴昊
关键词:艾滋病密螺旋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