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12AA10A400)

作品数:13 被引量:80H指数:6
相关作者:闫喜武霍忠明杨凤聂鸿涛牛东红更多>>
相关机构:大连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蛤仔
  • 6篇菲律宾蛤仔
  • 3篇缢蛏
  • 2篇多态
  • 2篇多态性
  • 2篇性状
  • 2篇生长性状
  • 2篇品系
  • 2篇微卫星
  • 2篇SNP
  • 1篇单核
  • 1篇单核苷酸
  • 1篇单核苷酸多态
  • 1篇单核苷酸多态...
  • 1篇性状比较
  • 1篇选育群体
  • 1篇血淋巴
  • 1篇盐度
  • 1篇盐度突变
  • 1篇盐碱水

机构

  • 9篇大连海洋大学
  • 4篇上海海洋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盘锦光合蟹业...
  • 1篇獐子岛集团股...

作者

  • 8篇闫喜武
  • 5篇杨凤
  • 5篇霍忠明
  • 4篇聂鸿涛
  • 4篇牛东红
  • 3篇张国范
  • 3篇李家乐
  • 2篇刘振
  • 2篇张跃环
  • 2篇梁健
  • 2篇杨鹏
  • 1篇姚托
  • 1篇刘辉
  • 1篇张辉
  • 1篇赵力强
  • 1篇谢淑媚
  • 1篇姜玉声
  • 1篇王飞
  • 1篇王泽
  • 1篇迟吉祥

传媒

  • 3篇水产学报
  • 3篇大连海洋大学...
  • 2篇水产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海洋渔业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海洋科学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缢蛏IGFBP基因结构及生长性状相关SNP筛选被引量:12
2015年
类胰岛素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是IGF系统的一部分,主要参与IGF的运输、定位和生物活性调节。本研究采用RACE技术和长PCR技术,克隆了缢蛏IGFBP基因的c DNA和DNA全长序列,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缢蛏不同发育时期和不同组织中IGFBP mRNA的表达特征,并进一步筛选了IG FBP基因与生长性状相关的SNP位点。序列分析表明,缢蛏IGFBP c DNA序列全长631 bp,包括5'端非编码区60 bp,3'端非编码区136 bp和开放阅读框435 bp,编码144个氨基酸。该基因含有保守的IGFBP-N端,包含12个半胱氨酸残基,其中1~18个氨基酸为信号肽,属于分泌型蛋白。IGFBP DNA全长3 122 bp,其中包含1个内含子(2 687 bp)和2个外显子(200和235 bp)。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IGFBP mRNA在消化腺组织中表达量最高;在缢蛏的稚贝期,IGFBP mRNA呈现高表达,而在其他发育时期表达量低。在IGFBP基因中筛选到4个SNP位点,其中1个SNP位点与缢蛏的壳长和体质量呈显著相关。
谢淑媚牛东红阮海灯王泽王飞陈世娥李家乐
关键词:缢蛏基因表达
菲律宾蛤仔EST_SSR标记与生长性状的相关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研究利用20个微卫星标记对菲律宾蛤仔斑马蛤F2代家系107个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对标记位点与生长相关性状进行分析。在20个微卫星位点共检测到41个等位基因,各位点等位基因数为2—3个,等位基因片段大小为109—430 bp,平均等位基因数为2.05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71个,观测杂合度平均值为0.504,期望杂合度的平均值为0.431,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324。经卡方检验,3个位点SSR11,SSR164和SSR213的基因型分布显著偏离了孟德尔定律(P<0.01)。运用SPSS 20.0对20个微卫星位点与菲律宾蛤仔斑马蛤家系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壳长、壳宽、壳高和体重)进行连锁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SSR9位点与壳高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SSR135和SSR164位点与壳宽呈显著相关(P<0.05),SSR142位点与体重呈显著性相关(P<0.05)。研究结果可为菲律宾蛤仔的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提供参考。
牛泓博聂鸿涛朱德鹏杨凤闫喜武
关键词:菲律宾蛤仔微卫星标记生长性状
菲律宾蛤仔人工选育群体与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9
2016年
本研究利用10对微卫星标记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人工选育群体与野生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3~12个,期望杂合度范围为0.307~0.757,观测杂合度范围0.208~0.583。等位基因丰富度AR的大小范围是3.0~10.7,PCR扩增产物片段大小在178~390 bp,共得到63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范围从4.4(白蛤)到5.1(龙王塘野生群体),野生群体等位基因丰富度最大(5.278),白蛤群体的等位基因丰富度最小(4.267)。哈迪–温伯格检验发现4个群体和10对微卫星的40个组合中,有21个组合显著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状态。Kruskal-Wallis检验表明各个群体间的平均等位基因丰富度无显著差异。4个群体遗传分化系数F_(st)在0.086~0.180,遗传分化最大的是白斑马蛤群体与龙王塘野生群体(F_(st)=0.180),遗传分化最小的是白蛤群体和海洋橙群体(F_(st)=0.086)。人工选育群体表现为中度分化水平(F_(st):0.086~0.113);龙王塘野生群体与人工选育群体表现为较大分化水平(F_(st):0.134~0.180)。结果表明,人工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仍然比较高,但连续的选育对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聂鸿涛李佳霍忠明郭炜闫喜武
关键词:菲律宾蛤仔微卫星
缢蛏EGFR基因内含子1内SNP位点多态性与生长性状相关性被引量:2
2019年
为研究缢蛏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与生长性状(壳长、壳宽、壳高和体质量)的相关性。本实验利用直接测序法从缢蛏EGFR基因的第一个内含子序列中共筛选到17个SNP位点。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在17个位点中,有13个位点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位点多态性检测显示17个位点中有10个位点表现为中等多态性(0.25
卫侃韵谢淑媚王沈同陈宇宽牛东红李家乐
关键词:缢蛏EGFR多态性生长性状
辽宁沿海菲律宾蛤仔不同地理群体形态差异研究被引量:10
2015年
利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方法,对辽宁沿海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长兴岛(CXD)、旅顺(LS)、营口(YK)、盘锦(PJ)、锦州(JZH)、海洋岛(HYD)、黑石礁(HSJ)以及金州(JZ)8个野生群体进行形态学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得到了3个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40.21%,19.98%和11.57%,累积贡献率为71.75%。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旅顺群体和锦州群体形态最为接近,而与黑石礁群体差异较大。营口群体的趋异程度最大,长兴岛群体、金州群体和海洋岛群体的趋异程度居中。长兴岛群体壳型最扁,贝壳较厚且重;营口群体软体部最肥;金州群体壳型"凸"型最明显,且质量最大,而黑石礁群体贝壳最薄。这些明显特征揭示了不同群体的形态差异。研究结果为菲律宾蛤仔的地理群体识别、种质资源保护与恢复提供了重要依据。
牛泓博聂鸿涛赵力强霍忠明杨凤闫喜武
关键词:性状主成分分析
北方沿海翡翠贻贝人工育苗技术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于2011、2012年,在大连对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室内人工育苗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成功培育出壳长为4.5~10.0 mm的稚贝6 500万个。比较了不同培育密度(5、10、15、20、30、50个/mL)和饵料种类(小球藻、湛江等鞭金藻和小球藻与湛江等鞭金藻的混合饵料)对翡翠贻贝幼虫生长的影响,并分析了在4种附着基(聚乙烯网片、波纹板、聚乙烯网衣、聚乙烯吊绳)和无附着基条件下的采苗效果。结果表明:随着培养密度的增大,幼虫生长速度下降,存活率减小,变态率降低,变态时间延迟;在室内幼虫培育期间,用小球藻与等鞭金藻的混合饵料比单一饵料的投喂效果理想,单一饵料投喂中等鞭金藻效果较好;在幼虫变态过程中,聚乙烯网片的采苗效果最理想,其次为波纹板,无附着基的采苗效果最差。
杨鹏闫喜武张跃环刘振梁健迟吉祥杨凤张国范
关键词:翡翠贻贝人工育苗培育密度饵料种类附着基
温度和盐度突变对菲律宾蛤仔斑马蛤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被引量:11
2017年
为研究温度和盐度对蛤仔新品种斑马蛤耗氧排氨的影响,以野生蛤仔为对照,实验设置15、20、25、30和35℃五个温度梯度和20、25、30、35和40五个盐度梯度,结果表明:温度和盐度对斑马蛤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影响显著(P<0.05)。在温度15—35℃内,随着温度的增加,耗氧率和排氨率整体上呈增加的趋势。在20—40盐度内,耗氧率随着盐度的升高先减少后增加,排氨率随着盐度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少,在盐度为30时达到最高值。在水温为15℃,盐度20—40内,斑马蛤的O鲶N为9.534—62.008;在盐度为35,水温在15—35℃内,斑马蛤的O鲶N是20.700—74.138。与野生蛤仔比较,斑马蛤的耐高温能力要强于野生蛤仔,从Q10的变化反映出斑马蛤对温度的敏感性相对较弱,适应温度变化的能力比较强;斑马蛤的耐低盐和耐高盐能力强于野生蛤仔。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完善蛤仔斑马蛤的人工养殖技术提供参考。
聂鸿涛霍忠明侯晓琳陈赟杨凤闫喜武
关键词:菲律宾蛤仔耗氧率排氨率
蛤仔白斑马品系的家系选择及近交效应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以2011年通过双列杂交方式建立的18个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白斑马正反交家系为基础材料,从中筛选出5个具有优良性状的家系子一代,建立全同胞家系子二代近交家系A2、B2、C2、D2、E2,并设立对照组O2(混交家系),比较各近交家系的生长和存活情况,计算近交衰退率,并对各家系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幼虫期,除3日龄外,对照组O2蛤仔的壳长普遍略大于其他家系,但近交衰退现象不明显;A2家系的存活率最高,其他家系的近交衰退率为4.56%~36.27%。稚贝期,各家系生长速度差异很大,各家系近交衰退明显,除C2家系外,各家系的近交衰退率为0.54%~20.00%;A2家系存活率仍然最高,C2家系存活率略高于对照组O2,B2、D2和E2家系的近交衰退率分别为27.86%、12.18%和10.92%。综合分析表明,蛤仔白斑马近交家系中C2为生长快的家系,A2为存活率高的家系。
刘振闫喜武霍忠明梁健杨鹏张国范
关键词:蛤仔家系选择近交近交衰退
“光合1号”中华绒螯蟹微卫星富集文库的构建与多态性标记的筛选被引量:3
2013年
采用磁珠富集法(Fast isolation by AFLP sequences containing repeats,FIASCO)构建"光合1号"新品种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基因组微卫星文库。用PCR法对225个单菌落进行鉴定,共获得168个阳性克隆,测序发现有94个含有微卫星座位,其准确率为55.95%,其中单元重复次数为5~10的序列占34.04%,重复次数为10~20的序列占20.21%,重复次数大于20的序列占45.75%,重复次数最高达到92次;完美型微卫星座位69个(占73.40%),非完美型微卫星座位17个(占18.09%),混合型微卫星座位8个(占8.51%);根据微卫星侧翼序列设计并合成53对引物,检测结果显示,有31对(占58.50%)引物能够扩增出特异性条带;选择其中14对多态性良好的引物用于中华绒螯蟹辽河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到148个等位基因,单个位点等位基因数为7~13个,平均为10.6个,观测杂合度为0.214 3~0.666 7,期望杂合度为0.825 4~0.910 1,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766 3~0.865 4。
田盛君李晓东姜玉声刘胥杨红威原振政郑岩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分子标记
菲律宾蛤仔奶牛蛤与海洋橙品系间的双列杂交被引量:4
2014年
为改良不同壳色品系菲律宾蛤仔的表型性状,于2011年8月,以菲律宾蛤仔第二代奶牛蛤和第四代海洋橙为试验材料,进行了两个品系间的双列杂交。试验由奶牛蛤自繁组、海洋橙自繁组及奶牛蛤(雌)×海洋橙(雄)正交组、海洋橙(雌)×奶牛蛤(雄)反交组组成,比较了各试验组子代在不同阶段生长、存活优势,并分析了壳色遗传机制。试验结果表明:正反交组的单亲杂种优势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由生长性状看,浮游期正反交组的单亲杂种优势分别为-1.62、6.07;双亲生长优势为2.13,主要受到交互作用影响,其次为配对策略效应;稚贝期正交组的单亲生长优势为4.79,反交组表现为单亲生长劣势为-13.80,总体上的双亲生长优势为-5.43。由存活性状看,正反交组在浮游期的单亲存活优势分别为-12.67、-3.43;双亲存活优势为-8.06,早期受母本效应的影响,后期以配对策略影响为主;正反交组稚贝的单亲杂种优势分别为-0.77、1.61;双亲存活优势为0.60。奶牛蛤自繁组、正交组、反交组、海洋橙自繁组子代的壳色分别表现为黑色斑块、橙色斑块、橙色斑块、橙色。
张辉闫喜武张跃环高鑫姚托杨凤张国范
关键词:菲律宾蛤仔品系双列杂交杂种优势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