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ZD123)

作品数:6 被引量:30H指数:3
相关作者:彭兆荣路芳郑向春巴胜超李菲更多>>
相关机构:厦门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加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文化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 1篇艺术

主题

  • 3篇非物质文化
  • 3篇非物质文化遗...
  • 1篇多样性
  • 1篇仪式
  • 1篇饮食
  • 1篇饮食安全
  • 1篇人类学
  • 1篇贪吃
  • 1篇罪恶
  • 1篇文化
  • 1篇文化多样
  • 1篇文化多样性
  • 1篇巫觋
  • 1篇无形文化遗产
  • 1篇戏剧
  • 1篇戏曲
  • 1篇礼仪
  • 1篇旅游
  • 1篇旅游吸引
  • 1篇旅游吸引力

机构

  • 3篇厦门大学
  • 2篇云南民族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昆明理工大学
  • 1篇四川美术学院
  • 1篇加州大学

作者

  • 2篇彭兆荣
  • 1篇郑向春
  • 1篇路芳
  • 1篇巴胜超
  • 1篇李菲

传媒

  • 2篇民族艺术
  • 1篇贵州社会科学
  • 1篇云南民族大学...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北方民族大学...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中的再生产被引量:10
2015年
在遗产旅游备受欢迎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当作旅游吸引力已不鲜见。但有学者发现在遗产不断被商业化、被转化提升为游客消费体验的产品的过程中,遗产丧失了其意义与真实性;也有专家认为,如果规划和管理得当,地方文化也许是社区最有价值的资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是否是简单的"二元对立"关系?文章根据作者多年在云南省东南一带的田野案例,发现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用于旅游的过程中,由于真正的人性是人的无限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所以,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特定的观念、价值可能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自觉的活动被传递下去;同时,也可能在再生产的实践中根据策略的变通而出现消费遗产、遗产的再仪式化、文化借用等遗产变迁现象。
路芳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吸引力
口述被引量:1
2013年
从世界遗产体系的发展脉络来看,对"非遗"口头属性的重视是对文字文明长期遮蔽之下的口述传统的"再发现"。这种"再发现"很大程度上是在西方文明"口头/书写"大分野的二元框架下展开的。因此,对"口述"作为文化之原生表达范式,尤其是中国本土语境中有关"述"的实践形态、内在特征及其价值伦理等,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溯源和梳理。
李菲
关键词: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
“野食”:饮食安全的红线被引量:1
2020年
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震撼了世界,导致此次疫情的重要病源来自野生动物,而"元凶"似乎是人们的"野食"。野生动物纵有危险之虞,如果人们不捕杀、不食用,危险终究不会发生。因此,"野食"成了关键性的话题,本文从人类学的角度对"野食"进行分析。文中个别观点曾经在拙著《饮食人类学》[1]中有所论及,只是在当下的特定语境重新讨论更不寻常,语义也完全不同。
彭兆荣
“礼”之体与“仪”之用——中国与世界的仪式人类学对话被引量:11
2013年
中国的"礼仪之邦"之名与实有着自在的传统逻辑和脉理,其中"礼"为体,"仪"为用,一直是维持、维系中华文明的一份重要的文化遗产。"礼"是我国文化传统的核心价值,"仪"成为社会生活和历史关系的重要形制,二者互为一体。"礼"与人们的基本生存、生计和生活之饮食文化有着原生性的关系。而在中国社会,"祖-社"是一个关键性的切入点。况之西方社会,西方没有中国式的"礼",却不乏"理仪"之重。在仪式的形制中,中西方都重其形式在社会关系中的平衡和教化作用。近代以降,西方文化强势进入中国,促使中国传统的"礼仪之邦"向"理仪之邦"转变,这种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中华民族文明的根基。而当我们反思、反省近、现代不同时期对孔子"复礼"的批判时,我们多少已经陷入到了西方"文化殖民"的泥沼。因此,当下应该恢复和弘扬一些传统的礼仪遗产,使"礼仪之邦"更加名符其实。
彭兆荣
关键词:礼仪
真实性与无形文化遗产被引量:4
2012年
目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多样性以及确保文化遗产免遭蓄意破坏,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注的重点问题,源自日本和美国的一整套奖励、表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度正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甚至全世界借鉴的遗产保护方法。与此同时,当遗产遭遇旅游时,如何理解与处理真实性问题,也成为遗产保护的关键。
Nelson Graburn郑向春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多样性
表演被引量:3
2014年
"表演"这一通过舞台行动创造人物形象的过程,在文化遗产语境中,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任务。从中外关于"表演"理论的知识考古中,中西方表演理论的差异逐渐显现,在"演员—角色—观众"的关系中,"戏剧"与"戏曲"呈现了不同的表演观念,而追溯其源头,"戏"的流变与"巫觋"起源,为文化遗产表演提供了"天人合一"的表演意境启示。
巴胜超
关键词:表演巫觋戏曲戏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