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农业部畜禽牧草种质资源保护项目(2004[42])

作品数:3 被引量:24H指数:3
相关作者:邹运鼎曹义锋余林生毕守东巫厚长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安徽绩溪五蜂园蜂业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农业部畜禽牧草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科技厅重点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蜜蜂
  • 2篇中华蜜蜂
  • 2篇栖息
  • 1篇东方蜜蜂
  • 1篇中蜂
  • 1篇栖息地
  • 1篇栖息环境
  • 1篇种群
  • 1篇种群消长
  • 1篇种质
  • 1篇种质资源
  • 1篇自然栖息地
  • 1篇温度
  • 1篇蜜粉
  • 1篇蜜粉源
  • 1篇蜜粉源植物
  • 1篇蜜蜂群
  • 1篇粉源植物
  • 1篇蜂群

机构

  • 3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安徽省农业委...
  • 1篇黄山市农业委...
  • 1篇黄山市徽州区...
  • 1篇安徽绩溪五蜂...

作者

  • 3篇余林生
  • 3篇曹义锋
  • 3篇邹运鼎
  • 2篇毕守东
  • 1篇巫厚长
  • 1篇孟祥金
  • 1篇吴承武

传媒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中国蜂业

年份

  • 1篇2008
  • 2篇200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安徽省蜜蜂种群消长及其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被引量:16
2006年
2002~2004年,对淮北平原、江淮丘陵、沿江平原及皖西和皖南山区四大类型生态区域的蜜蜂种群数量动态与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复杂的自然环境与蜜蜂种群特性密切相关.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蜜粉源植物分别为46和37种,中华蜜蜂群体数量多,分布密度分别为2.01和1.95群·km^-2;江淮地区和淮北平原蜜粉源植物分别为17和12种,花期短而集中,且面积大,适宜于意大利蜜蜂采集与生产,中华蜜蜂群体数量少,分布密度分别为0.06和0.02群·km^-2.胡蜂捕食影响蜜蜂种群消长与分布.皖南山区、皖西大别山区、江淮地区和淮北平原,中华蜜蜂分别占本地区蜂群的41.5%、36.8%、3.1%和1.1%,意大利蜜蜂分别占本地区蜂群的58.5%、63.2%、96.9%和98.9%.
余林生邹运鼎毕守东巫厚长曹义锋
关键词:栖息环境蜜粉源植物种群消长
皖南山区中蜂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被引量:4
2008年
我国是东方蜜蜂(Apis cerana)的主要分布区,其指名亚种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 Fab.)是东方蜜蜂主要亚种,栖息在中国的东方蜜蜂统称为中华蜜蜂(简称中蜂)。由于大量引进西方蜜蜂,加上生态环境的改变,使得中华蜜蜂在其自然栖息地数量急剧减少,正形成对中蜂这一特种生物资源的威胁。据不完全统计,安徽省1949年饲养蜜蜂8万群,中蜂占60.4%;1959年15万群,中蜂占54.3%;1989年35万群时,中蜂仅占28.2%;2002年全省饲养蜜蜂32万群,中蜂只占24.2%,中蜂的比例逐年下降。安徽省仅有的8万群中蜂,已退守到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每平方公里有中蜂1.9群,而皖北平原地区每平方公里只有0.02~0.03群,不少地区很难见到中蜂,而意蜂成为主要蜂种。中蜂数量的减少、分布区域缩小的进程,年复一年在加剧。若不给予中蜂一定的保护,那么中蜂的数量将继续减少,分布范围将进一步缩小,品质也将进一步退化,直接危及中蜂蜂种的生存。中蜂是多种植物的重要传粉昆虫,中蜂数量的急剧减少将大大减少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余林生邹运鼎孟祥金周观跃吴承武汪时佳宋晓明曹义锋方东兵
关键词:中蜂种质资源东方蜜蜂自然栖息地中华蜜蜂
中华蜜蜂群体内温度变化及调控的研究被引量:5
2006年
为了保护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的遗传多样性,合理开发利用中华蜜蜂资源,用新法饲养和旧法饲养对安徽皖南山区的中华蜜蜂群体温度变化及调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新法和旧法饲养的中华蜜蜂蜂团中心温度分别为:春季(32.57±0.29)℃和(32.78±0.60)℃,夏季(34.03±0.33)℃和(34.26±0.31)℃,秋季(32.19±0.26)℃和(32.39±0.26)℃,冬季(26.14±0.39)℃和(27.47±0.31)℃;边缘温度分别为:春季(22.24±1.77)℃和(22.49±1.78)℃,夏季(33.71±0.64)℃和(34.08±0.66)℃,秋季(19.27±0.54)℃和(19.68±0.52)℃,冬季(14.20±0.09)℃和(14.81±0.07)℃。新法和旧法饲养的蜂团中心温度与环境温度之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夏季和冬季新法和旧法饲养的蜂团边缘温度与环境温度之间差异显著(P〈0.05),春、秋季差异不显著;冬季旧法蜂团中心与边缘温度均高于新法。在环境温度剧变条件下,通过群体的调节,冷库中繁殖群蜂团中心温度保持30.5~32.6℃;温室中断子群蜂团中心温度保持27.8~31.8℃。
余林生曹义锋邹运鼎毕守东
关键词:中华蜜蜂蜂群温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