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ZD101)
- 作品数:42 被引量:38H指数:3
- 相关作者:周棉赵惠霞贾辰飞张卫杰王荣国更多>>
- 相关机构:江苏师范大学西安思源学院西安石油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文学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 南京政府前期《申报》留学生广告研究(1927-1937)被引量:1
- 2015年
- 留学生广告是《申报》广告的组成部分,从内容上来看,可以分为6类:医学类,法学类,理工、工艺类,文化、艺术、出版类,金融、企业、商务类,求职、招聘类。从性别上看,男性远多于女性。广告中留学生主体,以留学欧洲、美国、日本为主。留学生广告是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它在内容、形式和数量上的变化,体现了当时社会经济和留学教育的发展状况,反映了归国留学生创业报国的理想和实践,也说明了在现实就业中不太乐观的一面,客观印证了当时男女教育的不平等现象。它对当时的留学教育、社会经济和中外文化交流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留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 杨志全
- 关键词:《申报》留学生广告
- 国共北平和谈破裂和留学生群体的裂变被引量:1
- 2016年
- 国共内战进行到1949年,国民党已无可挽回地败落。在蒋介石宣告下野、李宗仁上台之后,国共双方又于4月在北平进行了和平谈判,但终因两党的目标差距太大而宣告破裂。在这个大转折的年代,留学生群体也发生了巨大的裂变。他们出于种种原因,最终作出了不同的选择:或留在了大陆,或跟随国民党政权到了台湾,或流亡海外,或滞留美国等异国他乡。这反映了留学生群体在中国大变革时期不同的政治理念与人生追求。不过,1949年后,中国留学生中的大多数虽然服务于不同地区,但却以不同方式在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发展工作。
- 周棉王延强
- 关键词:留学生群体裂变
-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分化被引量:1
- 2016年
-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留学生在这场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是非面前,出现了严重的分化。他们扮演了形形色色的角色:一是积极抗日,留学生群体的主流;二是投降卖国,留学生群体的逆流;三是在欧美"忍耐而等待",爱国的守望者;四是滞留日本,民族意识的淡薄者。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投入到了抗击日本侵略的斗争中。
- 周棉
- 关键词:抗日战争中国留学生分化
- 清末新政与留日大潮的涌起被引量:2
- 2014年
- 清末新政与留日大潮的关系极为密切,留学日本是当时清政府解决人才缺乏的重要途径并大力提倡的结果,而日本政府为了其在华的长远利益,也试图利用中国人普遍的留日愿望实现自己的阴谋,少数日本有识之士则希望通过接纳中国留学生以维护中日的传统友谊。清末留日学生人数众多,达20000以上,为当时人类有史以来留学人数之最,且所学专业多样,以师范、法律及军事为主,回国后的主流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周棉王荣国
- 关键词:清末新政
- 留德水利大师李仪祉水利教育思想论略
- 2021年
- 近代中国第一个到西方学习水利科学的李仪祉,不仅是功勋卓著的水利大师,也是近代著名的水利教育家。其“水利兴国”的思想萌芽于第二次留德期间,而水利教育思想则形成于执教河海工程学校阶段,内容汇合中西,贯通古今,融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于一炉,而且随时代变化和水利实践而发展丰富。其代表作《水功学》乃李仪祉水利教育思想形成和丰富的主要标志。在实践中,李仪祉坚持知识与能力并重的育人观念;在教育内容上坚持传统与现代合璧的水利科学理念;在教育方法上坚持重视实践、教学相长的路径。其教育思想与成就不但在民国水利界、教育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超越了时代,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 周棉贾辰飞
- 关键词:李仪祉留学德国
- 中国人的第一波赴澳留学潮被引量:1
- 2017年
- 抗战前广东人曾掀起第一波赴澳留学潮,并显示出不同于中国其他地方赴外留学的特点。19世纪中期后赴澳谋生并定居者基本上皆来自珠江三角洲诸市县,受澳大利亚限制亚裔移民之"白澳政策"影响,他们无法申请家人前往澳洲团聚与生活。自清末民初始,经中国总领事馆与澳政府近10年的协商,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们得以获准申请其子女及亲属前往澳洲留学,作为他们与子女团聚并为其提供日后发展机会的一条途径。此后10余年间,有至少600多人前往澳洲留学。这一时期赴澳留学的最大特点,即学生基本上都是广东人,年龄从几岁至20岁不等,以读小学和中学为主,少数学生最终得以入读专科及大学。受制于澳洲政府对中国学生留学澳洲的种种限制以及中国战乱的影响,到中国抗战爆发后,赴澳留学的人数急剧下降,首波中国人赴澳留学的浪潮中止。此波留学潮的另一特点是,这些来澳留学的广东学子,最终绝大多数皆无法留在澳洲,又都返回家乡,或转向别的地方发展。
- 粟明鲜
- 关键词:民国前期
- 民国时期陕西留学档案综述被引量:1
- 2017年
- 民国时期,陕西的留学档案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才开始有了记录。陕西留学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涉及范围颇广,不仅惠及到政府机关下属的多个部门,而且在高等院校中带动了留学风气的盛行,成为陕西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见证。因此,对1927年4月至1948年10月(民国十六年四月至民国三十七年十月)期间的留学史料进行整理,不仅可以窥见当时的留学风貌及留学教育在陕西发展的艰难历程,而且为当下的留学研究开拓了新的地域空间,引发人们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 周棉贾辰飞
- 关键词:民国高等教育
- 留学生与中国现代学科的创建和学术体系的形成被引量:3
- 2014年
- 中国现代学科是在晚清西学东渐的大潮中,在学习、借鉴乃至移植西方现代学术话语和学科规范的过程中逐渐建立的。中国传统文化学术体系中没有西方严格定义上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概念,其思想散见于经、史、子、集等典籍中。因此,中国现代学科的建立一方面是中国传统学科向现代转型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借鉴、移植西方学科的结果。在此过程中,以归国留学生为主体的知识分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们既是西学东渐的产物,也是继传教士之后西学东渐的传播主体,是创建中国现代学科的主体。由于他们的努力,中国现代学科体制建设在五四以后的15年左右时间里得以完成。同时,中国现代学术体系也得以形成。
- 周棉赵惠霞
- 关键词:留学生现代学科现代学术西学东渐
- 中国宗教与留学事业的兴起与发展
- 2015年
- 中国留学史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中国最早的留学活动与宗教密切相关,一批宗教人士为追求宗教理想,求学异邦。其中,以法显、玄奘、义净为代表的佛教人物远赴印度,舍身求法,不仅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推动了古代的中外文化交流;以达浦生为代表的伊斯兰教徒遍游各国,进行系统的考察和学习,回国后投身教育,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和外交事业的进步;以郑玛诺、沈福宗为代表的天主教徒跋涉数载,远赴欧洲,作为中国近代留学事业的先行者,带动了这一时期中西文化的交流;以宋氏家族、吴耀宗为代表的基督教徒,求学欧美,为中国近代的教育、外交、金融等作出了贡献。纵观留学史,宗教对于留学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宗教是留学事业发展的催化剂,它不但催生了留学的萌芽,更深刻地推动了留学的蓬勃发展,也为中国近代留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陈辽
- 关键词:中国宗教留学文化交流
- 1912-1949年曼彻斯特大学中国留学生与跨文化交流探析
- 2015年
- 根据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档案与记录中心及Joule图书馆搜集的第一手资料,发现:1912-1949年间,英国曼大的中国留学生总数过百人。理工科学生获得各类学位的比例高达66%,他们在工程、纺织、化学、数学、物理等各领域都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国内名校的科研和教育背景是其取得成就的重要基础。毕业后,留学生们或回国投身教学科研工作,或赴美有关高校继续深入研究。曼大留英生们在许多专业领域获得了很大的成就,为中国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张乐金
- 关键词:民国时期留学生学术贡献跨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