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ZD185)

作品数:70 被引量:159H指数:6
相关作者:邓启耀熊威李世武牛加明王媖娴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广州美术学院云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东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社会学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艺术
  • 15篇经济管理
  • 15篇社会学
  • 15篇历史地理
  • 13篇哲学宗教
  • 9篇文化科学
  • 2篇建筑科学
  • 2篇政治法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7篇人类学
  • 14篇文化
  • 11篇仪式
  • 9篇视觉人类学
  • 7篇信仰
  • 7篇视觉
  • 6篇神像
  • 6篇天主
  • 6篇天主教
  • 6篇主教
  • 5篇艺术
  • 5篇人类学解读
  • 5篇文字
  • 5篇佛教
  • 4篇遗产
  • 4篇宗教
  • 4篇文化遗产
  • 4篇灵性
  • 3篇叙事
  • 3篇岩画

机构

  • 42篇中山大学
  • 7篇广州美术学院
  • 4篇云南大学
  • 3篇华东政法大学
  • 3篇仲恺农业工程...
  • 2篇华南农业大学
  • 2篇红河学院
  • 2篇星海音乐学院
  • 2篇广东石油化工...
  • 2篇大理大学
  • 1篇广东海洋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吉首大学
  • 1篇深圳大学
  • 1篇华南理工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广州航海学院
  • 1篇台湾中央研究...

作者

  • 14篇邓启耀
  • 8篇熊威
  • 4篇李世武
  • 3篇牛加明
  • 3篇王媖娴
  • 2篇罗远玲
  • 2篇徐义强
  • 2篇陈丹
  • 1篇周亚辉
  • 1篇高飞胜
  • 1篇魏乐平
  • 1篇刘文锁
  • 1篇黄韧
  • 1篇牛奔玉
  • 1篇杜新燕
  • 1篇陈海峰
  • 1篇李文
  • 1篇陈晓阳
  • 1篇张敏
  • 1篇杨正雄

传媒

  • 20篇民族艺术
  • 6篇文化遗产
  • 2篇装饰
  • 2篇云南师范大学...
  • 2篇北京舞蹈学院...
  • 2篇民族艺术研究
  • 2篇民俗研究
  • 2篇三峡大学学报...
  • 2篇中国矿业大学...
  • 2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中国音乐学
  • 1篇世界宗教文化
  • 1篇法音
  • 1篇广西民族研究
  • 1篇内蒙古民族大...
  • 1篇文艺研究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民族艺林
  • 1篇中国民族博览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5篇2020
  • 4篇2019
  • 4篇2018
  • 7篇2017
  • 17篇2016
  • 20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7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民俗现场的物象表达及其视觉“修辞”方式被引量:5
2015年
传统的记事、表意和叙事,除了通过语言和文字来实现,还可以通过物象或图像来实现。用物象和图像作为媒介,通过象形、指事、形声、会意等视觉"组词"和谐音、形容、比喻、象征等视觉"修辞"手段,形成具象的可视符号进行远距传播和错位传播,是历史和民俗中最具"艺术"精神的文化遗产。这种物象表达方式积淀在一定的文化系统或人群(如无文字民族)中,形成种种具象的甚至艺术化的形式结构及"修辞"方式。人们以物为信,用物象来借喻或象征,约定俗成地共享某些可表达、可解读和可传播的视觉语汇,并渐渐固化为相应的认知习惯和符号化系统。直到现在,即使是已经使用文字的人群,物象表达仍然是在某些场合通用的信息传递方式。和身体、动作、图像、空间等一样,物象表达的丰富视觉语汇及其修辞方式,是视觉人类学关注的人类视觉表达行为之一。
邓启耀
关键词:视觉人类学民俗
岩石艺术的萨满教起源假说辨析被引量:1
2015年
岩石艺术的萨满教起源假说所依据的方法论,是民族志类推和神经心理学模式。前者将岩石艺术图像和现代民族志研究成果加以平行比较,相互印证;后者则认为岩石艺术中的许多图像来自于萨满式迷幻状态中产生的内视现象。此种假说在世界范围内吸引了大量的追随者,使得岩石艺术研究出现了泛萨满教趋势。质疑派从方法论和语义学方面攻击这种假说的可靠性,使萨满教起源假说不得不重新回到"假说"的位置上。两派的争议体现了岩石艺术研究的复杂性。
李世武
关键词:萨满教语义学
外相与心法——达摩“衣法”的视觉人类学观察
2017年
禅宗是中国佛教本土化程度较高的一支佛教宗派,其代表性的修行方式是不立文字,而是以心传心,强调以直觉方式领悟或认知佛学义理的"心法"。但禅宗不立文字并非没有表述和传达,只是转换了表述和传达的媒介,把文字符号变为非文字符号而已。禅宗善于以物象、图像、表情、动作和音声等可见可感的信息,传达抽象的义理,即使通过语言进行的"参话头",也多用形象化的比喻来阐发玄机,领悟禅理,进行见性成佛的禅修。
邓启耀
关键词:禅修佛教艺术视觉人类学
灵的秘语——以苗族服饰中的蝴蝶纹样为中心被引量:11
2016年
无文字族群的历史叙事和文化传承,一般通过族群内的口述史、图像史以及相门关仪式、民俗等进行表达。苗族属于无文字民族,由于历史上长期漂泊不定,能够随身携带的只有口耳相传的神话、歌谣、图像和简便衣物用具。已经有不同学科的许多研究证明,苗族古史和他们的口传文化及其象征系统是可以互证并一脉相承的。本文通过苗族神话、占歌,传说中关于蝴蝶创世、复生或化生的叙事,比照苗族服饰中大量出现的蝴蝶图案,结合苗族民俗中某些涉及蝴蝶(包括飞蛾)的民间信仰,对苗族传统文化中关于蝴蝶的母题,尝试进行叙事或仪式结构、符号类型和象征意义的分析,旨在说明,许多以"艺术"形式呈现的图像文献,是无文字时代和无文字族群叙述历史、传承文化的一种方式,是以非文字形式书写的文化史和心灵史。
邓启耀
关键词:苗族服饰历史叙事文字形式纹样口传文化
凉山彝族神圣空间的建构——以“木子四作”的“木色”化之路为例被引量:2
2014年
空间的认知是近年来人类学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特别是对神圣空间生产和建构方面。本文运用人类学的空间理论对凉山彝族神圣空间的建构进行研究和阐释,以"木子四作"的世俗空间转换到"木色"的神圣空间化之路为例,认为凉山彝族"木色"神圣空间是被不断生产和建构出来的,反映了凉山彝族对神圣空间的独特观念。
拉马文才
关键词:凉山彝族神圣空间
文化生态壁龛:以湖北武陵山片区天主教为例被引量:1
2015年
武陵山片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文化单元,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本文从湖北武陵山片区天主教发展现状的角度切入,引入"文化生态壁龛"这样一个分析概念,着重探讨教友谷在湖北武陵山片区的生存与发展的地理文化环境,并探讨教友谷所面临的问题及出路。
熊威
关键词:天主教
巫术起源的“焦虑说”辨析
2015年
冯特认为巫术起源于恐惧;马林诺夫斯基从个体焦虑的角度出发,认为巫术是缓解焦虑的一种手段;拉德克利夫-布朗则强调巫术、焦虑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精神分析学派对巫术的研究表明,巫术的产生与焦虑的缓解、思想万能法则、无意识一体感、心灵投影现象之间有密切联系。巫术的核心特征在于主体对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活事件进行预测和控制,从而治疗焦虑。
李世武
关键词:焦虑宗教人类学
巫医的艺术疗法:幻觉问题被引量:6
2015年
医学人类学一般用安慰剂效应来解释非理性医疗体系发挥治疗作用的原因,却忽视了巫医疗法中艺术要素发挥的独特功能。许多现代艺术治疗依据的心理学规律早已被采用艺术疗法的巫医经验性地掌握。巫医在艺术治疗的过程中,常常依靠幻觉与超自然力量沟通,从而诊断和治疗疾病。幻觉经验的获得,和人类的两种心理能力密切相关:出神与积极想象。艺术刺激了这两种心理能力的形成,最终导致巫医求幻成功。
李世武
关键词:巫医艺术治疗幻觉出神
无象之相——佛教祭礼乐象的视觉人类学观想
2017年
本文尝试的"以乐观礼",偏重于观人、观文及与此相关的人祖关系、人神关系、人与国家的关系等。无象之相,观想的,其实是众生相。通过对摩梭人藏传佛教喇嘛和民间祭司"达巴"合作吟奏的创世古歌和祭礼音乐,分析摩梭人以音声导引亡魂和永生者,实现转生或换寿的神话意象,以及藏传佛教、苯教与摩梭人达巴教整合的情形。通过比较彝汉混居地一次源于佛教故事"目连救母"的中元节超度仪式,看边地民间信仰是怎样和主流精英的儒、释、道意识连通的。通过对一次在都市音乐厅演出佛教梵乐的旁观,观察乐僧走进俗界,俗人幻入禅境,俗世与法界在时代语境中进行空间转换和互相穿越的现象。
邓启耀
关键词:佛教祭礼乐象视觉人类学
民间木刻版画甲马纸的灵验建构——以云南巍山为例被引量:1
2020年
甲马纸是民间流传的一种木刻版画,用在民间信仰仪式中作为沟通人间与灵界的媒介。版画上所绘内容都是神灵、精怪的图像,被用在民间信仰仪式中,服务于人们祈福消灾的信仰需求。民众对甲马纸作为人、神中介的灵验建构逻辑有"画得像""洁""用得对"等几个主要因素,涉及甲马纸的构图与绘画技法、图像与人神关系的理解及对图像存在价值的认知,是解读民间宗教美术作品及理解地方化信仰状态的较好视角。
杜新燕
关键词:民间木刻版画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