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2007-3040)
- 作品数:1 被引量:9H指数:1
- 相关作者:陆虹李功杰乔鹏岗李明周娟更多>>
- 相关机构:解放军第307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前后CT动态增强扫描定量参数的变化特点及临床价值被引量:9
- 2012年
- 目的 研究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前后MSCT动态增强扫描定量参数的变化特点,与传统评价标准进行比较,找出能及时、客观评价靶向治疗效果的参数.方法 搜集21例行靶向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并在治疗前后行CT动态增强扫描,观察病灶动态增强各时相的CT值,根据CT值绘出动态增强曲线,记录强化峰值(PH)、肿块强化达到峰值时间(Tp),计算肿块与主动脉强化峰值之比(M/A)、灌注值.分别以治疗后PH减小、Tp延长、M/A值减小、灌注值减小为好转标准评价疗效,与病灶最大径变化评价疗效结果进行比较.复查前后参数值的变化采用自身配对t检验,不同参数评价疗效结果的比较采用Kappa检验.结果 21例患者靶向治疗后共CT复查33次,以灌注值变化评价疗效结果(17例次好转,6例次稳定,10例次进展)与以病灶最大径变化评价疗效结果(19例次好转,7例次稳定,7例次进展)一致(U=8.761,P<0.01);靶向治疗后好转患者灌注值有降低趋势[治疗前(0.28 ±0.11) ml·min-1·m1-1,治疗后(0.18 ±0.09) ml· min-1·ml-1,t=-3.2722,P=0.0042],进展患者灌注值有增大趋势[治疗前(0.21±0.08) ml·min-1·rnl-1,治疗后(0.34±0.11) ml·min-1·ml-1,t =2.6064,P=0.0403],其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后,动态增强扫描灌注值的变化与肿瘤最大径的变化一致;通过灌注值的变化可以评价靶向治疗效果.
- 乔鹏岗盛复庚陆虹郭万峰李明邢旭东周娟李功杰
- 关键词:肿瘤治疗方案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