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30748)

作品数:74 被引量:4,979H指数:32
相关作者:刘彦随胡银根李裕瑞张义丰王国刚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建筑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2篇期刊文章
  • 1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8篇经济管理
  • 4篇天文地球
  • 4篇建筑科学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社会学
  • 2篇政治法律
  • 2篇历史地理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7篇城乡
  • 16篇农村
  • 13篇城镇化
  • 8篇整治
  • 7篇土地利用
  • 7篇土地整治
  • 7篇乡村
  • 7篇城市
  • 6篇实证
  • 6篇协调发展
  • 6篇耕地
  • 5篇影响因素
  • 5篇农业
  • 5篇精准
  • 5篇扶贫
  • 4篇地理
  • 4篇新型城镇化
  • 4篇宅基
  • 4篇宅基地
  • 4篇中国城

机构

  • 72篇中国科学院
  • 26篇北京师范大学
  • 23篇中国科学院大...
  • 9篇华中农业大学
  • 6篇云南财经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研...
  • 5篇国家农业信息...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中山大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北京城市学院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渤海大学
  • 1篇湖北经济学院
  • 1篇鲁东大学
  • 1篇宁夏大学
  • 1篇温州科技职业...
  • 1篇山东大学

作者

  • 55篇刘彦随
  • 8篇李裕瑞
  • 7篇胡银根
  • 6篇张义丰
  • 6篇刘玉
  • 6篇杨忍
  • 5篇李玉恒
  • 5篇王国刚
  • 5篇杨子生
  • 4篇郭丽英
  • 4篇秦伟山
  • 4篇王介勇
  • 4篇王艳飞
  • 3篇龙花楼
  • 3篇穆松林
  • 3篇乔陆印
  • 2篇鲁莎莎
  • 2篇方方
  • 2篇高秉博
  • 2篇曹智

传媒

  • 8篇经济地理
  • 7篇地理学报
  • 6篇地域研究与开...
  • 6篇自然资源学报
  • 5篇地理研究
  • 5篇地理科学进展
  • 3篇农业现代化研...
  • 3篇中国科学院院...
  • 3篇地理科学
  • 3篇Chines...
  • 3篇Journa...
  • 2篇资源科学
  • 2篇华中农业大学...
  • 2篇人文地理
  • 2篇Agricu...
  • 2篇2013全国...
  • 2篇2015’全...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农业经济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5篇2019
  • 6篇2018
  • 2篇2017
  • 11篇2016
  • 14篇2015
  • 10篇2014
  • 20篇2013
  • 19篇2012
  • 2篇2011
7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环渤海地区城乡发展转型格局测度被引量:49
2015年
城乡发展转型是城乡要素转移、战略转变、机制转换的综合人文过程。利用网格和地统计分析方法,揭示了环渤海地区城乡发展转型的中心性、动态性与差异性;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测了城乡发展转型的空间敏感性。研究表明:1城乡发展转型中心性呈现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空间分异格局。平原地区逐渐形成以省会城市为一级集聚中心、地级市为二级集聚中心、县级市及县城镇为三级集聚中心的空间格局,山区城乡发展转型的中心集聚性尚不明显。2城乡发展转型空间拓展呈现"小聚集,大分散"的结构特征。以北京、天津、济南、沈阳、大连、石家庄、青岛为主要城市扩展核心,呈空间聚核模式持续向外蔓延拓展。沿海岸线的"C"型带和港口群区域的土地快速非农化,成为城乡快速转型的热点区。3受点—轴—面区位要素综合影响,城乡发展转型的空间敏感性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其最佳探测空间尺度为1200 m。4未来城乡发展转型的极强敏感区以北京—天津—滨海新区为轴带,以京津为核心区,以辽东、山东半岛为两翼的环渤海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合理有序的城乡空间开发应以城乡发展转型空间中心性、动态性和差异性为依据,科学实施城乡空间优化与差别化管控策略。
刘彦随杨忍
关键词:中心性动态性敏感性
中国城乡协调发展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05
2016年
构建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框架与指标体系,基于GIS技术和ESDA方法揭示中国地级市城乡发展协调空间特征,借助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探讨城乡协调发展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城乡发展协调体系由要素、结构、功能、政策等层级构成,具有层级内协调与层级间互馈特征。2城乡投资、产业、收入、消费等分项指标均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投资协调指数、产业协调指数、收入协调指数、消费协调指数区域间差距依次减小。3城乡协调发展综合指数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东中西分异,高值区集聚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少数中心城市地区。4经济增长、城镇化、对农投资、消费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城乡协调发展,教育投资、教育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对城乡协调发展的作用仍需进一步加强。
王艳飞刘彦随严镔李裕瑞
关键词:城乡发展
黄淮海地区乡村人—地—业协调发展格局与机制被引量:82
2019年
乡村在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乡村衰败目前已成为世界性问题,因此,乡村振兴需破解乡村病问题。现有乡村研究主要关注乡村单一系统、乡村转型或乡村特定问题的研究,对乡村系统自身、乡村各子系统之间关系及其驱动乡村发展逻辑的研究则显匮乏。基于黄淮海地区县域数据,选取乡村人-地-业3个子系统,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刻画了乡村内部系统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格局,并对人-地-业驱动乡村发展的内在逻辑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①黄淮海地区大部分县域乡村人-地-业发展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在空间格局上形成了4条明显的高值轴带,且乡村系统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②黄淮海地区乡村耦合协调水平整体较高,但大部分处于勉强协调或初级协调阶段,耦合协调水平较高的县域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③黄淮海地区乡村耦合协同关系可分为低协调水平-土地发展领先型、中协调水平-人口发展领先型和高协调水平-人业发展引领型3种类型,其中产业在黄淮海地区乡村协调发展中至关重要。④乡村人-地-业的协调发展可有效激活"四力",为乡村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本研究为理解乡村系统自身、破解乡村问题及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
程明洋刘彦随刘彦随
关键词:乡村协调发展黄淮海地区
中国东部沿海城市旅游发展的时空演变被引量:46
2014年
城市旅游时空演变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以中国东部沿海城市为研究区,分析城市旅游发展的时空演变格局。首先分析沿海城市旅游发展强度的时空演变,进而采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法计算沿海城市旅游发展效率的时空演变。研究表明:1在旅游发展强度方面,东部沿海城市之间的旅游发展强度差异较大,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环渤海的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地区的旅游发展强度较强,海峡西岸经济区和环北部湾地区的旅游发展强度较弱。2 10年间在旅游发展综合效率方面基本维持不变,而旅游发展纯技术效率显著增强,旅游发展的规模效率则显著减弱。说明沿海城市的旅游发展已经逐渐由规模效率向技术效率转变。3综合旅游发展强度和旅游发展效率两个方面看,将东部沿海城市旅游发展类型分为"高—有效型"、"低—有效型"、"高—无效型"和"低—无效型"四种类型。其中"高—有效型"城市旅游发展较为成熟,"低—有效型"和"高—无效型"城市旅游发展一般,"低—无效"城市旅游发展相对较差。整体来看,珠三角和海峡西岸地区旅游发展强度和旅游发展效率均出现一定程度下滑,长三角、环渤海和北部湾地区的旅游发展强度和旅游发展效率均呈现不同程度增加。
秦伟山张义丰李世泰
山区沟域经济发展中土地支撑能力评价及其响应途径——北京市密云县的实证分析被引量:8
2011年
沟域经济是山区发展的新视角,以密云县沟域数据为基础,针对沟域土地对经济发展、粮食供给和生态保护所能提供的支撑能力,构建了土地支撑能力定量评价方法,评价了各沟域的土地支撑能力,并与发展需求进行了比较,进而从沟域发展的经验事实中总结出面对土地支撑能力不足的响应途径。结果表明:土地支撑能力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非均衡性,各个沟域差异较大,整体存在土地的支撑能力不足,但通过发展沟域经济、优化响应途径,土地支撑能力和发展需求的差距逐步缩小,即土地相对支撑能力逐步得到提升和加强。
穆松林刘彦随刘春腊
关键词:沟域经济
黄骅市围填海造地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测度被引量:3
2018年
围(填)海造地是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的一种重要方式。随着我国沿海地区各类滨海新区、工业区、旅游区等的兴起,围(填)海造地的规模与速率明显增大,逐渐暴露出一系列经济、环境、社会问题。通过对河北省黄骅市这一典型的项目驱动型的围海造地规模较大的城市进行研究,利用构建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与围海造地遥感影像解译,使用耦合度模型测度黄骅市城市土地利用生产、生活和城市生态效益与围海造地规模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关系。结果表明:黄骅市围海造地以2005年为节点可分为起步阶段与规模化阶段,1987—2015年累计围海造地190 km^2;黄骅市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整体上表现为稳中有升,不同类型略有差异;黄骅市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围海造地规模处于效益水平较低的高耦合度阶段;城市土地利用生产效益与生活效益的提升水平与围海造地规模的扩大水平脱节,围海造地短期内规模过大,边际效益降低,没有达到最优的匹配水平。
武文豪李玉恒刘彦随
关键词:围海造地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评价指标
陕北能源开发区农村转型发展轨迹及效应解析被引量:13
2014年
运用产业结构转换系数、农业多样化指数、多部门经济分析模型、能源生产弹性系数等方法,对1978~2011年榆林市农村转型发展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发现:① 1978~1991年,榆林市三次产业结构转换速度系数为0.123,产业结构缓慢转换;1992~1997年,伴随着中国经济改革,产业结构逐步优化;1998~2003年榆林市产业转换速度达最大值0.276;2004年后,以能源经济为主导的第二产业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换速度有所回落。1991~2011年,榆林市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值平均为3.94%,GDP增长的29%是由产业结构变动造成;②1991~2011年榆林市能源生产弹性系数维持在1.8左右,能源资源开发44.44%的价值外溢。产业结构偏离度、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均说明了榆林市农业生产效益较低,以能源化工为主的重工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③1990~2011年,榆林市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63.07%下降到36.70%,传统食物消费模式逐渐转变,农民生活水平提升。加快能源资源区农村转型发展,促进能源资源开发与农村经济互促发展成为榆林市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文琦刘彦随
关键词:能源资源开发产业结构
东北地区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演化的时空格局被引量:101
2016年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是根据社会经济目标进行土地利用的过程,是确保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构建"社会—经济—生态"三维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指标体系,对1990-2013年东北地区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进行综合评价,旨在阐释其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演化的时空格局。研究表明:1990-2013年东北地区土地利用功能值均呈现上升态势但增速有所差异,黑龙江、吉林、辽宁土地利用功能发展程度依次递增,其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976%、2.725%、2.261%;黑龙江和吉林社会功能值呈现波动性增长,辽宁则表现为阶段性变化;黑龙江经济系统功能值逐渐增大,而吉林和辽宁经济功能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在2000-2005年有所波动;黑龙江与吉林生态系统功能值呈现由基本稳定转变为波动增长的趋势,而辽宁则始终具有较大波动性;经济功能中的土地的生产功能与交通功能对东北地区省域土地利用功能均有较大影响,经济和社会因素对黑龙江与吉林土地利用功能多样性影响较大,生态因素则对其影响较小,而经济、社会和生态因素对辽宁土地利用功能均有较大影响。
杜国明孙晓兵王介勇
关键词:土地利用
创新从土地类型到自然区划综合研究——倪绍祥先生的地理学思想与学术贡献被引量:1
2018年
倪绍祥先生1939年6月生于江苏省无锡市。1964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1967年硕士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曾在南京大学任教10余年,1983-1985年赴英国吕丁大学地理系进修遥感与土地资源。1994-2016年在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任教。在50多年的科学研究与教育生涯中,倪先生矢志不渝、学贯东西、开拓创新,在自然地理学、遥感地学分析、自然资源评价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和杰出成就。他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部委及地方重点科研项目10余项,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原国家土地管理局科技进步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全国首届优秀地理图书奖等多项奖励,被授予"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学科带头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等荣誉称号。倪先生从事地理学研究的学术思想与成就,主要归纳为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研究、资源利用与保护研究、环境遥感与草地蝗虫研究、综合自然地理研究等4个方面,为创新发展中国土地资源科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及专业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彦随
关键词:学术贡献综合自然地理学
Rural Poverty Pattern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in Yunnan Province,China:Based on County Level Dataset被引量:2
2020年
The identification of poverty at the county level is the precondition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by formulating accurate strategies that are targeted for a certain area.Yunnan Province has the largest number of poverty counties in China.The vast number of people living under the poverty-line,and the deep degree of poverty across a wide distribution range,pose major challenges.Based on the rural poverty incidence data,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rural poverty patterns in Yunnan Province in 2010 and 2015,and then it explores the main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incidence and changes in rural poverty at the county level in Yunnan Province using a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method.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rural poverty in counties of Yunnan Province was deeply affected by natural conditions and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In 2010 and 2015,the rural poverty situation in the middle region of Yunnan Province was relatively light,while it was more serious in the northwest,northeast and south regions.The pattern of county poverty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topography and landforms of Yunnan Province and the poverty-stricken areas.There are strong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incidence of rural poverty in Yunnan Province with both the annual per capita net income of rural residents and the degree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These factors are related to the living standards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necessary for the peasantry to sustain their livelihood.The change in the incidence of rural poverty at the county level in Yunnan Province from 2010 to 2015 i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changes in the value-added of the primary industries and the degree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These correlations indicate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primary industry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process of lifting rural residents in Yunnan Province out of poverty so they can achieve prosperity.Therefore,improving the annual per capita net income of rural residents and the degree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for rural areas in Yunnan Province a
SHANG XiaowenCHEN Yufu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