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2009JJD740009)
- 作品数:6 被引量:8H指数:2
- 相关作者:臧克和郑邵琳徐志学更多>>
-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三峡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更多>>
- 从唐石刻看量词“事”的产生及其发展演变被引量:2
- 2013年
- 通过梳理唐代石刻材料,还原"事"在唐代作量词使用的真实面貌,并从历时角度探讨唐以后其发展状况以及消失的原因,以期对古汉语量词研究有所裨益。
- 郑邵琳
- 关键词:量词
- 金石学走向系统分析被引量:2
- 2011年
- 石刻语料,作为文字史、汉语史、文化史核心资源,值得挖掘的课题很多。从传统"金石学"走向系统科学研究,要完成的任务十分繁重。某个共时断面的语料字际关系相对简单,而一旦跟历史因素发生联系,就会形成种种复综关联。通过溯源明流的历时考辨过程,则可以排除某一时间层次上偶然混用所形成的种种"体异用同"关系。但是,历时的整理其实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基于某个共时的语言词汇层面才有可能做得比较彻底。而且,使用的范围和使用的频率,其实是很难调查清楚的事情。石刻语料库加工涉及的,是从汉魏六朝到隋唐五代上千年历史出土文献,异体关系的讨论,需要考虑形体、使用和历史。
- 臧克和
- 关键词:石刻语料异体
- “词肥义瘠”与“假象过大”——碑板文字语用考察之一被引量:1
- 2011年
- 本调查报告,是关于一种特殊语料的"语用"类型考察。中国固有的且至今还管用的辞章学概念体系中,关于词、意、物三者关系的使用是不平衡的,基本体现出了一边倒的取舍倾向,即排斥物>意、词>意类型。理想的境界是第一类,即词=意、意=物,通常的表述就是意境的圆融、和谐。而物<意、词<意的偏枯类型,甚至已成为"文约义丰"、"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之类辞章学根据。这类现象,比较直接地反映出了传统文章学的文化认知选择。关于物>意、词>意类型,文章学的表述形式就是"假象过大","假象过大"的言语表现形式就是"词肥义瘠"。"假象过大",除了所指涉事物形状体积等因素存在不平衡之外,还存在所拟不伦、所比不类、错配非偶、偏枯不称等倾向(即不仅是空间体积等物理量的规定,还涉及程度分量等非对称性)。这些规定,在中国辞章学意义上,存在着内在关联,体现着中国固有文章学结构平衡要求的基本原则。碑志文字现象的阅世长存,涉及民俗神话、文字功用以及家族意识等因素,表明中国固有文章学标准,有其适用范围,即区分使用场合,区分功用意义。
- 臧克和
- 关键词:管锥编
- 联系的重建——过渡性形体功能被引量:2
- 2010年
- 所谓过渡性形体,这里主要是指在文字楷化过程中,由于种种变异带来形体分化,最终形成跟原形字迥乎不同的形体;而且有的变异结构甚至被字汇固定为另外的字,获得了独立地位,就是中断并失去了联系:其间的变异形体,都是过渡性形体。字汇所贮存的形形色色的异体字,有的甚至呈现为所谓"疑难字",往往就是由"过渡性形体"发展的结果。认识这些疑难字,梳理过渡性形体,恢复已经失落的联系,就是找到了最为重要的线索。
- 臧克和
- 从意义层次关系看石刻用典形式的表义方式特点
- 2012年
- 从内容来看,石刻用典形式的意义是以来源意义为基础形成的;从形式来看,石刻用典形式基本来自典故中,除少量没有独立完整意义的形式外,石刻用典形式大都能体现、反映来源意义某一方面的内容;从石刻用典形式与其所表达的意义关系来看,能够直接表明意义的石刻用典形式很少,石刻用典形式与其所表达的意义之间倾向于不存在理据性。
- 徐志学
- 关键词:石刻
- 隋唐人物信仰价值论①——以墓志文字为线索被引量:1
- 2012年
- 碑板墓志文字,一生功名事业取舍,价值倾向攸关。社会崇尚,风气扇被,当时习而相忘,文献忽焉不察者,往往集中流露于此。隋唐社会,无论生前阀阅显赫、文治武功,方当盖棺定论之际,所取态度,相当部分突出表现为"朝市心违、山林志毕"。如此信仰取舍,魏晋南北朝尚不多见,五代则尤属罕睹。作为价值选择方式,以入世始,以出世终,合乎心行张弛有常、始张终弛之道,契合隋唐之际儒道释东土交融之实际。
- 臧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