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424)

作品数:18 被引量:324H指数:10
相关作者:刘文兆王俊郭胜利车升国张益望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农业科学
  • 4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8篇土壤
  • 7篇水分
  • 7篇小麦
  • 7篇黄土高原
  • 6篇冬小麦
  • 6篇沟壑
  • 5篇水分利用
  • 5篇黄土
  • 5篇黄土高原沟壑...
  • 5篇黄土塬
  • 5篇黄土塬区
  • 5篇高原沟壑区
  • 4篇小流域
  • 3篇氮磷配施
  • 3篇有机碳
  • 3篇水分利用效率
  • 3篇土壤有机
  • 3篇土壤有机碳
  • 3篇配施
  • 3篇利用效率

机构

  • 17篇西北农林科技...
  • 10篇中国科学院
  • 4篇西北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宝鸡文理学院
  • 1篇鲁东大学
  • 1篇西北师范大学
  • 1篇河北科技大学

作者

  • 13篇刘文兆
  • 6篇王俊
  • 5篇郭胜利
  • 4篇张益望
  • 4篇车升国
  • 3篇党廷辉
  • 2篇李志
  • 2篇杨玉玲
  • 2篇沈红
  • 2篇李双江
  • 2篇高会议
  • 1篇张盼
  • 1篇朱元骏
  • 1篇陈杰
  • 1篇王秋贤
  • 1篇官情
  • 1篇楚良海
  • 1篇梁伟
  • 1篇王文龙
  • 1篇甘卓亭

传媒

  • 3篇干旱地区农业...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植物营养与肥...
  • 2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生态经济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年份

  • 2篇2011
  • 5篇2010
  • 7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定位施肥对冬小麦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被引量:9
2009年
基于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对冬小麦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均能促进冬小麦株高、叶面积、生物量的增长,株高、叶面积、生物量均为:单施氮肥处理(N)高于不施肥处理(CK),氮磷配施处理(NP)显著高于CK和N处理,三个有机肥处理(M、NM和NPM)均较高。不同施肥对冬小麦光合速率影响显著,NPM处理的光合速率在各个生育期均最高;其次分别为NM处理和NP处理,而M处理在前期较高,后期下降较快,N和CK处理均较低。不同施肥处理小麦产量:NPM>NM>M>NP>N>CK,不同施肥均能显著增加小麦产量(增产量为341~4388kg/hm2),除M和NM处理,其他处理均有显著差异;冬小麦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随施肥水平提高而增加,NPM和NP处理显著高于N和CK处理。表明在本试验年单施氮肥对小麦生长及产量影响较小,单施有机肥及不同肥料配施均能显著促进小麦生长及产量提高,有机肥的增产效应显著高于无机肥,其中NPM处理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均最高。
张益望刘文兆王俊杨玉玲
关键词:冬小麦长期定位施肥水分利用效率作物产量
黄土塬区氮磷配施对冬小麦光合作用、产量形成及水分利用的影响被引量:12
2007年
在黄土高塬沟壑区,研究了不同施肥条件对冬小麦各个生育期的叶面积指数、光合作用、干物质积累、产量形成以及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肥后小麦叶面积指数和光合速率都显著提高,同化作用增强,平均产量提高了47.6%,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24.6%。不同的肥料配施对冬小麦的干物质积累、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顺序基本一致,即高氮高磷>高氮低磷>低氮低磷>低氮高磷,但方差分析表明,在这种氮磷配施方案中起作用的主要是氮肥,磷肥的贡献不大,且二者并没有产生明显的交互作用。
胡亚妮刘文兆王俊党廷辉李双江王兵
关键词:黄土塬区冬小麦氮磷配施光合特性水分利用
黄土高原气象要素栅格化方法的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对温度和降水量2种气象要素的栅格化方法进行研究,为非气象站点所在地区或宏观大尺度区域气象要素数据的获取提供参考。【方法】以直接插值法为对照,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和趋势面分析法,对分布于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127个气象站点1971—2000年的月平均温度和降水量与3种宏观地理因子(经度、纬度、海拔高度)之间分别建立回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和反距离权重法(IDW),对研究区2种气象要素数据进行栅格化,并选用8个气象站点对栅格化结果进行检测。【结果】在对检验站点月平均温度的模拟中,直接插值法的平均绝对误差(MAE)大于1.0℃,而多元线性回归法和趋势面分析法的MAE值分别为0.485t0.776和0.242~0.509℃,多元线性回归法和趋势面分析法明显优于直接插值法,而趋势面分析法较多元线性回归法更优;但在检验站点月平均降水量的模拟中,3种栅格化方法在模拟精度上并无明显差别。3种宏观地理因子中,海拔高度是影响黄土高原地区温度空间分布最主要的因素,而纬度则对研究区范围内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影响最大。【结论】将宏观地理因子作为参数纳人到温度空间分布模型的构建当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尺度范围内温度的模拟精度,并且趋势面分析法比多元线性回归法更具有优势;对降水量空间分布的模拟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需在方法上做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沈红刘文兆张勋昌
关键词:黄土高原温度降水量栅格化
补充灌溉及氮磷配施对黄土塬区冬小麦水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8
2009年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对黄土塬区补充灌溉及氮磷配施条件下麦田土壤水分动态、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冬小麦对土壤水分的利用深度随小麦生长发育逐渐加深,在越冬前期和孕穗期分别达1.2和2.2 m土层以下,不同处理土壤含水量在小麦生育前期差异不明显,孕穗后氮磷配施处理的土壤含水量显著低于不施肥处理;2)试验条件下,补充灌溉后同样施肥处理的作物产量与雨养相比,虽有增加但不显著;不论是雨养水平,还是补充灌溉水平,氮磷配施均表现出显著的增产效果,从低氮低磷到高氮高磷,增产幅度在134%到240%之间;3)氮磷配施能显著提高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而补充灌溉后水分利用效率降低3%-30%,但未达显著水平;4)不同氮磷配施的增产效应高于补充灌溉,补充灌溉与高氮高磷处理有显著的水肥协同效应,能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并保持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
张益望刘文兆
关键词:冬小麦补充灌溉氮磷配施水分利用效率
小流域土壤磷的积累特征及其环境效应——以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小流域为例被引量:10
2009年
了解土壤磷素积累特征对调控磷肥使用、降低农田磷素的环境风险和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典型小流域为对象,分析了18年来(1986~2004年)综合治理条件下流域土壤全磷、有效磷(Olsen-P)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土壤水溶性磷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截至到2004年,流域磷素积累由塬面逐步向塬坡和沟道扩展。2004年,农田土壤全磷(752 mg·kg^-1)和Olsen-P(20.2 mg·kg^-1)较1986年分别提高了45%和3.5倍,相当于每年全磷提高13 mg P·kg^-1,Oslen-P每年提高1.0 mg·kg^-1,流域50%的农田土壤Olsen-P含量超过15 mg·kg^-1。与1993年大规模建立果园时相比,果园土壤全磷每年提高20~30 mg P·kg^-1,Olsen-P每年提高3~4 mg·kg^-1,2004年已有70%的果园土壤Olsen-P含量超过15 mg·kg^-1,20~60cm土层的果园全磷和Olsen-p含量也逐渐提高。但林草地的全磷没有显著变化,Olsen-P依然低于5.0 mg·kg^-1。1986年以来,无机磷肥的持续投入是流域土壤磷素积累的主导因素。流域土壤Olsen-P与全磷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p〈0.001);水溶性磷与Olsen-P含量呈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p〈0.001)。土壤磷素大量积累已成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当前十分迫切的农田环境问题。
郭胜利车升国梁伟党廷辉杨勤科
关键词:小流域土地利用
轮作及不同施肥措施对春玉米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被引量:5
2010年
依托24a轮作与施肥长期定位试验,重点对2007年不同轮作方式和施肥条件下春玉米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春玉米叶面积,生物量及籽粒产量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即在相同施肥条件下,玉米连作(CT)处理的叶面积、生物量以及籽粒产量均高于玉米轮作处理;在轮作(RT)条件下,叶面积、生物量以及籽粒产量均为:RT—NPM>RT—NPK>RT—NP;不同处理间总生物量及籽粒产量均有显著性差异;不同处理0—300cm土壤平均含水量在整个生育期先降低后升高,灌浆期降至最低,春玉米耗水量顺序为:CT—NPM>RT—NPM>RT—NPK>RT—NP;在相同施肥条件下,轮作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大于连作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轮作不同施肥处理,RT—NPM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RT—NP和RT—NPK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均较低。
张益望刘文兆王俊杨玉玲
关键词:春玉米连作轮作耗水量
长武黄土高塬沟壑区降水及侵蚀性降雨特征被引量:16
2009年
利用长武县气象局1957—2006年的日降水量资料,分析该地区降水的年内、年际变化、概率分布特征等。结果表明:该区降水量季节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9月;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幅度较大,多年变化呈明显的丰水、平水、枯水年交替发生现象;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于年降水时间的年际变化。对侵蚀性降雨研究发现,其主要发生在7、8月,以降雨量小于30 mm的降雨次数较多;降雨强度随降雨量增加而减小;同时,以短历时降雨为主,历时在30min以内的降雨次数较多,其他时段相对较少。
陈杰刘文兆王文龙李志
关键词:降水量侵蚀性降雨黄土高塬沟壑区
基于宏观地理因子估算黄土高原地区降水资源空间分布被引量:4
2011年
基于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3种宏观地理要素信息,采用"逐步回归的趋势面模拟+残差内插"法,建立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量空间分布的回归模型,并根据模型估算结果分析该区降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回归模型的显著性检验及站点检验表明: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3种宏观地理因子对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具有很强的决定作用;基于3种宏观地理因子建立的降水模型可用于模拟黄土高原地区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根据模型的估算结果,可知黄土高原地区年均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的趋势,半干旱-半湿润气候类型占全区总面积的85%以上,降水量集中在250-800 mm之间。
沈红刘文兆
关键词:降水黄土高原空间化
黄土塬区小流域深层土壤有机碳变化的影响因素被引量:14
2010年
以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小流域为对象,研究了地形(塬面、塬坡和沟道)、土地利用(自然草地、人工草地、人工林地、农地和果园)对0~200cm土层内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垂直分布特征的影响,以揭示黄土高原小流域深层SOC储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SOC含量除表层(0~20cm)沟道(10.0g·kg-1)大于塬面(7.8g·kg-1)和塬坡(8.2g·kg-1)外,塬面底层SOC均显著高于塬坡和沟道;塬坡和沟道SOC含量随深度增加而降低,而塬面上呈现SOC随深度增加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趋势.塬面上,SOC含量呈现人工草地(5.4g·kg-1)>农田(5.2g·kg-1)和果园(5.1g·kg-1)的趋势,影响深度为表层40cm;塬坡上,呈现自然草地(4.3g·kg-1)>人工林地(3.8g·kg-1)>人工草地(3.3g·kg-1)和果园(3.3g·kg-1)的趋势,影响深度达到100cm;而沟道内,林草地利用方式对整个垂直剖面分布的差异无显著影响.20~100cm土层SOC储量占0~100cm储量的67.6%;100~200cm土层SOC储量占0~200cm储量的37.3%,相当于0~100cm的63.8%.研究结果表明地形、土地利用显著(p<0.05)影响SOC垂直分布特征;黄土高原沟壑区深层SOC储量巨大,不容忽视.
车升国郭胜利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影响因素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
补充灌溉及氮磷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形成和水氮利用的影响被引量:8
2010年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对黄土塬区补充灌溉及不同氮磷配施条件下麦田土壤水分利用、氮素吸收及作物产量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年份补充灌溉及氮磷配施分别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0~24.6%和134.1%~240.2%,方差分析表明,施氮是籽粒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补充灌溉及施磷作用不显著;补充灌溉及不同施氮水平均显著增加冬小麦耗水量,补充灌溉能在一定程度减少冬小麦对土壤储水的利用,而氮磷配施显著增加土壤储水的消耗;补充灌溉处理水分利用效率(WUE)较雨养处理降低0.2~2.3kg.mm-1.hm-2,但差异不显著,氮磷配施WUE较对照提高4.0~7.2kg.mm-1.hm-2,达显著水平;冬小麦氮素积累量受施氮水平影响显著,低氮和高氮处理氮素积累量较对照分别增加26.9~33.4kg.hm-2和60.9~66kg.hm-2;补充灌溉能够促进地上部氮素吸收。本试验表明,补充灌溉与高氮高磷组合处理可获得高产及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在底墒充足的平水年,影响研究区域作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氮素吸收等的主要因素是施氮水平。
张益望刘文兆王俊
关键词:补充灌溉氮磷配施水分利用效率氮素利用效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