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推进项目(2011-13)

作品数:4 被引量:27H指数:3
相关作者:郭巧生史红专王嘉刘宏胡婷婷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厅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推进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蚂蟥
  • 1篇淀粉酶
  • 1篇营养
  • 1篇营养成分
  • 1篇诱食
  • 1篇月龄
  • 1篇脂肪酶
  • 1篇组织化学
  • 1篇组织化学研究
  • 1篇组织学
  • 1篇温度和PH
  • 1篇无机元素
  • 1篇消化道酶
  • 1篇梨形环棱螺
  • 1篇精氨酸
  • 1篇口器
  • 1篇活性
  • 1篇活性影响
  • 1篇氨基酸
  • 1篇氨酸

机构

  • 4篇南京农业大学

作者

  • 4篇史红专
  • 4篇郭巧生
  • 3篇刘宏
  • 3篇王嘉
  • 1篇孟凡国
  • 1篇朱再标
  • 1篇耿天华
  • 1篇龚飞龙
  • 1篇张帅稳
  • 1篇胡婷婷
  • 1篇李燕娴

传媒

  • 4篇中国中药杂志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蚂蟥不同月龄口器组织学及组织化学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利用石蜡切片、HE及AB-PAS染色法研究不同月龄蚂蟥口器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1-3月龄口径与口宽增加幅度较小,分别为0.6,0.3 mm;3-4月龄增幅最大,为1.2 mm;4-6月龄口径、口宽达到最大值,基本不再增加。口唇位于口部最前端的外缘,外被薄的保护膜,随着生长口膜上皮细胞由立方上皮细胞到柱状细胞再到长柱状细胞。口腔深处共有3个颚,较大1个居背面,另外2个较小的分居左右腹侧,与肌肉质的咽相连,颚从外到内由角质层、上皮细胞层、肌层、颚腔组成,颚上均存在具有分泌酸性颗粒的乳突,从2月龄开始存在大量酸性颗粒状物质;口腔由内向外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组成,周围有着丰富的围口神经。咽由内向外由黏膜层、肌层、浆膜层构成,黏膜褶皱随生长增高增厚,黏膜上皮由复扁平上皮变为柱状上皮,肌层发达且随着生长逐渐增厚,4月龄厚度最大。蚂蟥黏液细胞主要由管状、梨状2种形态4种着色类型构成,不同时期AB-PAS染色变化不大,口唇1月龄黏液细胞少,2,3月龄黏液细胞增多且主要为Ⅱ型黏液细胞,口腔中含有较多Ⅰ型黏液腺细胞,咽部肌层下的结缔组织层分布着较少的Ⅱ型黏液细胞。
刘宏郭巧生史红专王嘉李燕娴
关键词:蚂蟥口器组织学组织化学
精氨酸对蚂蟥诱食效应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以蚂蟥Whitmania pigra为试验动物,在排除振动、底物影响的前提下,以黄原胶作为饲料底物,观察不同浓度精氨酸对蚂蟥的诱食效应。结果表明,0.3%精氨酸对蚂蟥有明显的诱食作用,与蚂蟥天然饲料螺蛳体液中精氨酸质量分数2.97 mg·g-1相接近。
王嘉郭巧生史红专刘宏钱伟伦段舒予耿天华
关键词:蚂蟥精氨酸诱食
蚂蟥与梨形环棱螺营养成分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0
2013年
采用凯氏定氮法、索氏抽提法、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ICP-AES、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蚂蟥、梨形环棱螺体液和全肉中总蛋白、粗脂肪、总糖、无机元素、氨基酸的含量,比较和分析蚂蟥与梨形环棱螺体液和全肉中的营养成分,为蚂蟥人工饲料的研究以及资源开发提供基础。结果表明,蚂蟥、螺蛳体液、螺蛳全肉中总蛋白量分别为65.01%,32.12%,43.31%,粗脂肪的量分别为5.317%,8.828%,4.896%,蚂蟥总蛋白、粗脂肪、总糖的量与螺蛳体液和全肉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蚂蟥、螺蛳体液和全肉中均含有较为丰富的氨基酸和无机元素,三者中人体必需氨基酸质量分数分别为32.6,221.59,40.78 mg.g-1,鲜味氨基酸质量分数分别为27.51,14.5,32.03 mg.g-1,抗氧化氨基酸质量分数分别为8.81,5.91,9.73 mg.g-1;蚂蟥、螺蛳体液和全肉中氨基酸含量的前3位均为Glu(谷氨酸)、Asp(天冬氨酸)、Leu(亮氨酸),钙(Ca)、磷(P)、镁(Mg)等大量元素的含量均较高,微量元素锌(Zn)、硅(Si)、铁(Fe)的含量排列很相似。实验结果提示可以考虑将蚂蟥作为新资源食品进行开发,同时可为其人工饲料的开发提供依据。
孟凡国史红专王嘉刘宏郭巧生龚飞龙
关键词:蚂蟥梨形环棱螺氨基酸无机元素
不同温度和pH对蚂蟥消化道酶活性影响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6
2012年
目的:测定和比较不同温度和pH条件下蚂蟥Whitmania pigra消化道内淀粉酶、蛋白酶及脂肪酶的活性。方法:实验设计了从7~52℃10个温度梯度,pH从2.2~11.2共10个梯度,测定不同温度及pH条件下蚂蟥消化道内淀粉酶、蛋白酶及脂肪酶活力的变化。结果:当温度在7~52℃,pH 2.2~11.2,蚂蟥消化道内脂肪酶在温度为37℃,pH为8.2时酶活最大;淀粉酶在温度为37℃,pH为5.2时酶活最大;蛋白酶在温度为42℃,pH为3.2,9.2时酶活较大。结论:蚂蟥消化道内脂肪酶的最适温度为37℃,最适pH为8.2;淀粉酶最适温度为37℃,最适pH 5.2;蛋白酶最适温度为42℃,最适pH为3.2,9.2。
史红专郭巧生朱再标胡婷婷张帅稳
关键词:蚂蟥脂肪酶淀粉酶
共1页<1>
聚类工具0